張小清
摘 要:語文教師可以在“微情境”的助力下開發資源,使得“微情境”的內容設計、呈現形式、設計理念由繁雜乏味到開放創新;在實踐應用中,以鮮活實例的糅合點、正向思維的生成點以及陽光心理的創新點為滲透渠道,構建一種融“開放、創新、靈活、微型”于一體的語文“臨界生”陽光心理重塑新時空,以此培植高中生堅強、自信、正向、健康的心理品質。
關鍵詞:“微情境”;資源開發;高效滲透;陽光心理;實踐印證
“微情境”,顧名思義,就是以一些短小精煉的圖片、音頻、故事、視頻為媒介,營造有助于培養學生正向價值觀的情境。“微情境”對于高中語文“臨界生”的轉化助力甚大。教師應開發“微情境”資源,進行內容設計、呈現形式、設計理念方面的創新,實現由單一乏味到豐富多彩的“轉身”;同時,讓“微情境”理念滲透于鮮活實例的糅合點,促使“臨界生”心理由自卑向積極轉化;滲透于正向思維的生成點,促使“臨界生”價值觀的正確走向;滲透于陽光心理的創新點,促使“臨界生”成績的提高和心理世界的陽光成為現實。教師應該依托“微情境”這一“利器”,引領語文“臨界生”從過去的“消沉頹廢”變為現在的“自信滿滿”,提高“臨界生”的心理韌性,實現陽光心理的重塑,進而提高語文學科成績,擁有美好人生。
一、慎視現實,分析現狀
“高中生正處于特殊時期,在生活、學習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心理困惑”[1]。尤其是“臨界生”這個群體,“上下不著邊”,教師“恨鐵不成鋼”,自己也有點“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觸。或許是學習能力有限,或許是行為情緒不穩定,也或許是內驅力不充足,導致他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總是表現得力不從心,在學業檢測中總是與那個理想的成績“界限”擦肩而過,與理想目標失之交臂。久而久之,學生缺乏自信,產生自卑、焦慮、等不良心理,教師也難免給他們貼上“不可救藥”和“順其自然”的標簽。
其實,這只是一種觀念上的誤區。臨界生不但擁有意想不到的潛力,而且潛藏著巨大的爆發力。“臨界生”的考試分數特別接近“臨界線”,只是因為其學習態度不理想、學習方法不得力,抑或是因為心理出現問題,加上缺少老師的關注和指導,使得這些“特殊”學生的成績時好時壞或止步不前。如果語文“臨界生”各方面的問題一旦得以順利解決,包括心理品質的提高和知識技能的優化,那么他們的學習成績自然而然會迅速提高,甚至出現意外的“驚喜”。對于這些特殊學生,我們不能把他們“邊緣化”。提高“臨界生”心理韌性,提升“臨界生”學業成績,對于“臨界生”職業遠景規劃選擇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至關重要。
臨界生轉化工作中,也存在著過度重視理論上的言語灌輸,忽視實踐中的體驗教育;只重視生硬乏味的言語說教,忽視生動形象的情境設置等現象。如此,既不利于心理轉化,又不利于良好心理品質的培植。教師應以“微情境”為重要抓手,依托其“高效厚重、搖曳生姿、形象具體”等優勢,聚焦學生內心世界,以“春風化雨”似地擦拭、叩響和熏陶學生的心靈。
二、資源開發:由繁雜乏味到開放創新
(一)創新“微情境”內容設計
臨界生因為其學業成績或學習能力非常接近一個理想“界限”,所以完全可以通過教師的個體輔導或自身努力就可以達到、甚至超越這個“界線”。或許正是因為處在這個“尷尬”的界限,這類學生一般表現為慌張、緊張、灰心等心理特點,因此就需要教師創新“微情境”內容的設計,將“靜態”的文字資源轉化為“動態”的情境資源,促使學生洞察為人處事的道理、塑造正向樂觀的心理品質。
比如,《我與地壇》一文中有關史鐵生痛苦復雜、暗淡渺茫到豁然醒悟、堅強面對的心路歷程小故事;《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李白生平個性、理想抱負等背景分析的微視頻;《中國建筑的特征》中為輔助課文理解而設計的若干張建筑圖片;《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義勇軍進行曲》音頻資源的播放等,都不妨以“微情境”的形式呈現出來。“臨界生”從中有所啟發、有所收獲,其心境自然會少了些許浮躁焦慮,多了一些踏實樂觀;少了一些緊張無助,多了些許積極向上。因此,教師要善于創新“微情境”內容,叩響和熏陶“臨界生”心靈,提高其心理品質。
(二)創新“微情境”呈現形式
“微情境”以其“短小精悍、搖曳多姿、形象具體”的特點聚焦學生心理“瓶頸”,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重要“抓手”。教師不僅要創新其內容的設計,還要創新其呈現的方式;不僅要考慮提升“臨界生”的心理強韌性,使之溢滿濃濃的正能量,還要為學校心理教育內涵式發展開辟新路。如此,“微情境”資源才能“微”而有新意,“微”中有實效,才能為重塑語文“臨界生”陽光心理奠定基礎。
比如,有關史鐵生簡介的小故事不一定非要在課堂上介紹,完全可以在課前由教師或者學生搜集講述;有關李白生平簡介的微視頻則可以在課前介入;至于梁思成“中國建筑特征”的相關圖片則可以隨著課文的進程相繼展示;對于《義勇軍進行曲》音頻資源的播放則在課文的高潮部分適時“進入”,為渲染場面氛圍、培植學生情感助力,不僅在感官上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呈現的時機要恰到好處,真正在語文“臨界生”心理轉化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應用滲透:由理論向實踐轉化
(一)滲透于鮮活實例的糅合點
對于在語文“臨界生”心理轉化方面的滲透“微情境”理念,不能拘囿于課堂教學中蒼白乏力的言語說教,也不能局限于課堂活動中僵硬呆板的理論舉例,要將其充分滲透于鮮活靈動的實例中。教師通過“微情境”的創設,引領學生通過自身認知、經歷和感悟來“演繹”心理變化過程,從而真實體驗良好心態對自身成長的重要性。比如,不妨將語文“臨界生”在學習、生活、心理方面存在的典型問題編成校園心理劇或小品,學生通過表演來深切感受來自心理問題的困擾和煩惱,從而轉變心態,養成良好心理品質并逐步提高學科成績,實現自我超越的美好愿景。
(二)滲透于正向思維的生成點
在“微情境”助力語文“臨界生”心理問題的破解過程中,不僅是借助情境的創設“再現”學生由困惑、迷茫、焦慮到自信、樂觀、豁達的心路歷程,更為關鍵的是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也會發生轉變。這種轉變不是突如其來,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滲透,滲透于學生的內心時空,滲透于學生的意識世界,滲透于一種正向思維的生成點中。“臨界生”在“微情境”中(小品、心理劇表演或者美篇、微視頻展示活動),心靈受到觸動、熏陶和感染,其思維走向也于不經意間發生轉變,并內化為一種積極情感,形成正向價值觀。
(三)滲透于陽光心理的創新點
教師應該借助一些“身臨其境”的媒介,營造可以引發“臨界生”身心積極反應的情境,進而引領他們轉變之前“極度自卑”“消沉頹廢”的負面心理,形成一種“積極樂觀”“堅強自信”的陽光心態。這種正向心理的形成,不僅是教師言語慰藉的成果,也不僅是學生自身心態的調整,而是源于貼近實際生活“情境”的觸摸、體驗和反思。比如,教師在創設“微情境”的過程中,除了汲取文本精華之外,還要觀察“臨界生”的心理變化和心理需求,營造溫馨的、人性化的心理環境,切實提高語文“臨界生”心理韌性,助力其坦然面對現實,敢于改變現狀,努力提高成績。
有人說:“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的一個重要階段,各種客觀因素會導致他們出現叛逆、焦慮、迷茫等心理問題。”[2]“微情境”恰恰可以解決上述問題,不僅把“臨界生”從消極心理中解脫出來,還通過這種內容簡潔而又貼近實際生活的情境模式來培養學生積極陽光的正向心態。教師應該借助“互聯網”平臺,創設情境,引領學生將“情境”中汲取的正向心理因子內化為自己的情感,萌發積極樂觀的正向意識,提高心理韌性,養成良好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肖仁杰.如何建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預警機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4).
[2]劉晨玉.高中生的心理問題對學習的影響及教學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21(13).
課題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指向‘臨界生心理矯正的‘微情境資源開發及應用研究”成果之一(GS[2021]GHB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