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跨學科主題學習”設置為課程內容之一,一線體育教師在跨學科教學實踐中如何轉變教學方式等問題是需要深入思考的。筆者結合本期話題研討和本地區學校實施跨學科教學的實踐經歷,闡述兩種“跨學科融合”教學方式,與廣大體育同仁們一起探討。
一、體育教師獨立執教的“跨學科融合”教學
此教學方式是體育教師充分挖掘所教學科教材中的內容,并從其他多門學科教材中篩選、挖掘相關聯的元素進行適當融合,讓學生在融合后的情境性實踐活動中學習,是以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為主和其他課程核心素養參與的教學方式。以《耐久跑》一課為例,體育教師融入了地理等學科的相關內容,采用校園定向運動的形式進行“跨學科融合”教學。課前,體育教師在校園里提前設置了全國各省會城市和直轄市分布點;課中,學生綜合運用體育與健康、地理等知識與技能,分小組按教師的提示順序依次到訪指定的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分布點,并取得分布點的點卡(點卡提前放置在各分布點),最快集齊所有點卡的小組勝出。
本案例中,體育與健康課的教學融合了地理學科元素,學生圍繞尋找省會城市的主題進行合作探究學練,使枯燥的耐久跑變得更加有趣多樣,學生尋找目標點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樂趣,既提高了耐久跑的技能,增強了體能,又培養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同時各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的尋找過程又使學生增強了對這些城市的了解,學習和鞏固了地理知識。
二、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共同執教的“跨學科融合”教學
此教學方式是體育教師和其他學科教師同時上一節主題統整、學科跨界的課。由于學生在解決復雜問題時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與技能,呈現跨學科的綜合素養,因此體育學科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共同配合的“跨學科融合”教學方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如,一節由體育教師、自然教師、語文教師3名教師共同執教的“跨學科融合”課,圍繞《自然地形跑》主題展開。教學中,學生在體育教師的引導下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學習并掌握不同地形地貌的跑的技能,發展學生心肺耐力等體能;在自然地形跑的沿途分別設置了“自然”“語文”2個學科的“間歇站”,到達“自然間歇站”時,在自然教師的引導下學習《豐富多彩的植物——身邊的植物》,了解植物多樣性,探索大自然;到達“語文間歇站”時,在語文教師的引導下學習《春夏秋冬》,用語言表達出四季變化規律,感悟大自然。
3名教師同堂執教的“跨學科融合”課,充分利用和整合教學資源(同一自然環境),讓學生在“動(體育與健康)、探(自然)、悟(語文)”中實踐學習。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體育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展開自然地形跑的練習,掌握不同地形地貌的跑的方法,體驗跑的樂趣;在自然教師的引領下,加深對常見植物的認識,提高觀察能力;在語文教師的引導下,將觀察到的春天的景色特點,用語言表達出來,提高表達能力。3門學科教師共課的“跨學科融合”教學方式,體現的育人價值是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實踐探索、溝通與表達等能力,多學科合力促進學生課程核心素養發展。
——李德基(吉林省延邊州教育學院,1330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