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抽象派繪畫可以傳達創作者細膩、深刻,但又無法言說清楚的情感。抽象水墨畫家以畫筆為工具,呈現的是內心深處的圖景,是一個更加隱微的情感世界,他們摒棄了造型,摒棄了具體的情境,但作品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情感。因此,分析潛意識與藝術創作,探討現當代抽象水墨作品蘊含的更加隱晦的情感,以促進抽象水墨作品的情感表達,更好地打動觀眾。
關鍵詞:水墨作品;抽象派;潛意識;情感表達
一、潛意識與藝術創作
在凡·高的名作《向日葵》中,高飽和度的色彩、質樸的筆觸下蘊含著熾熱的情感,一直以來都深受大眾的喜愛,這也充分說明了情感是藝術的靈魂和生命。而抽象水墨作品更像是用飽含情感的水墨語言創造了一個看似隨意亂涂出來的夢境,蘊含著創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情感。
(一)壓抑的作用
壓抑在精神分析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個體將一些不被自我接納的沖動、念頭等,在不知不覺中被抑制到無意識中,或主動忘掉痛苦的記憶,將其排除在記憶之外,從而免受動機沖突、緊張及焦慮的影響。弗洛伊德認為“壓抑本質上不過是回避,可使人從意識上遠離煩惱”。也就是說,壓抑的本質是潛意識遺忘或忽略,能讓人以為自己早就遺忘了某些事情,但其實只是被深深地藏在了心靈深處,即意識察覺不到的地方。
壓抑作為一種心理防御機制,是有其存在意義的。強烈的憤怒、悲傷、恐懼等痛苦的情緒會讓心靈受到一定的創傷,通過壓抑這種防御機制可以讓個體感覺好一些,促使個體在糟糕的環境中存活下來。因此,只要有壓抑的地方,就有心靈的創傷,只是在我們心底,以我們感受不到、覺察不到的方式對我們造成影響。
比如,一個很可愛的小女孩有一個心靈非常脆弱、抑郁的母親,小女孩總能把母親逗得很開心,但是每當小女孩跟父親關系很親密的時候,她總會看到母親很落寞,因為這讓母親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家庭關系之外。這會讓孩子把自己是有競爭力、有吸引力的這部分欲望壓抑到潛意識深處。因此,她看起來清心寡欲、無欲無求,沒有什么攻擊性,但是渴望自己是有吸引力的、是值得被愛的情感并沒有消失,一直在潛意識中涌動,并通過偽裝的形式表現出來。
(二)抽象水墨創作是壓抑的潛意識和深思熟慮相結合的結果
意識可以欺騙人們,讓人們感覺到自己是沒有競爭力和攻擊力的,但潛意識會始終忠于人們的內心,那些被壓抑的潛意識一直在尋求著表達途徑。同樣,藝術就是對潛意識的表達,可能很多畫家都有這樣的體驗:各種想法如潮水般涌現,但不知道這些想法來自何方,從而被迫開展創作,不停地被這些想法推動著,不停地畫,不停地去表達。正如米羅說的那樣:“當我畫時,畫在我的筆下會開始自述,或者暗示自己。”這種不知道想法來自何方,但各種想法如潮水般涌來的感覺,就是我們的潛意識。這也是抽象水墨畫家的靈感源泉。同時,抽象水墨畫家還具備高超的素養。當代抽象藝術家最大限度地挖掘傳統水墨語言,避免對西方藝術進行全然模仿和被動地對東方藝術進行全盤繼承,強調畫隨心動。他們擅長把中華文明和對自身、對世界的思考融入創作,這種新的繪畫語言,正如劉子建所言:“意味著水墨畫創新開始進入語言自律與語言建構時期,使水墨語言的現代轉換越來越接近成功。”從這種意義上來看,藝術家的作品之所以動人,也是因為藝術家的心靈曾經受過創傷,那些壓抑的強烈的情感,通過畫筆或激昂地進行潑墨,或悲傷地進行勾勒,或對著畫作進行呢喃般的皴擦,這些看似漫不經心的創作,其實都是抽象水墨畫家將自由幻想和深思熟慮相結合的結果,全都是虔誠地描摹著內心情感,也讓觀眾產生了很多共鳴和思考。
二、抽象水墨是用無意識去表達被壓抑的情感
筆者在抽象水墨作品創作中有這樣的體驗:在童年時期,筆者天真、浪漫,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后來變得懂事、成熟,越來越能獨處,通過抽象水墨作品創作,筆者回到了那個只關心色彩、線條、形狀的時代,在創作的世界里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尋自己,安慰自己。這種現象的本質是早年的養育經歷對筆者當下生活造成的影響。心理學認為,人天生有修復童年創傷的本能。成年以后,大腦還在幫助我們修復童年的創傷,并且我們無法意識到這種修復過程。比如,有些人會成為醫生或者心理咨詢師,讓自己成為一個助人者,其實可能是要修復童年那個無助、虛弱的自己。再比如,有些人成了作家,其實是想要被人們看到童年那個痛苦、迷茫的自己。抽象水墨畫家則是以畫筆來表達那些不可以言說、無人傾聽的情感。
因此,可以看到,一個人會在無意識中表達被壓抑的情感,修復童年的創傷,在這個過程中,象征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語言是文化中很重要的象征系統,可以用于溝通交流、分享,以被其他人理解。比如,當一個人跋涉在無邊無際的冰天雪地里,可以為自己的感覺找到一種象征化的語言,即絕望。他可以用語言來告訴人們自己內心痛苦的感受,于是當這種感受可以被人們理解時,他絕望的感覺也可以得到緩解。但語言的象征系統也有一個弊端,即語言比較精準,而很多感覺是無法用語言精準地描述出來的,這種感覺源自人們在嬰兒期的體驗,是嬰兒在語言功能還未完善時出現的模糊而深刻的體驗。人們以為自己不會記得嬰兒期的情感體驗,但精神分析學認為,恰恰是嬰兒期的情感體驗,在無意識中影響著一個人一生的情感體驗。所謂無名的恐懼描述的是這樣的經驗:這種經驗難以名狀,無法分類,因而難以具有意義,甚至具有負面的意義。這些沒有辦法通過語言精準表達的情感體驗,可以通過繪畫進行表達。抽象派繪畫可以表達創作者無法言說的情感,類似于“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的感覺。
三、抽象水墨與更加隱約的情感世界
抽象水墨畫家更是如此。畫家將畫筆作為工具,呈現的是內心深處的圖景,是一個更加隱微的情感世界,拋棄了造型,拋棄了具體的圖景,就像一團模糊、分辨不清的情緒,蘊含著非常深刻的情感,比如熱愛、仇恨、信任、恐懼等。因此,在抽象水墨作品創作中,看起來是隨機、無意義的潑墨、勾勒,但其實是被壓抑的情感在作品中的表達。
因此,筆者認為語言的盡頭是藝術,藝術是在被壓抑的情感的裂縫里開出的花。接下來,筆者以畫家趙無極的作品為例,探討抽象水墨畫家作品中蘊含的強烈情感。
在作品《29.01.07》中(圖1),畫面中心的左邊是大量的白色,右邊是大量的黑色,黑色像是代表著不安、恐懼的情緒。在視覺感受上,整幅畫面是涌動的,就像是風暴席卷而來,靈活且富有張力。而白色與黑色形成對比,似乎是畫家在試圖抹去或者平衡突如奇來的黑色所帶來的破壞性情緒。這幅作品的白與黑在中心交融碰撞,仿佛是畫家內心的失控及與失控的對抗。這種跟自己的對抗、對自我的打壓的力量是如此強烈,能讓觀眾感到憐惜或心痛。
在作品《深藍》中(圖2),趙無極利用不同深淺的藍色來渲染畫面。藍色遍布畫面的每一個角落,黑色像無名的火一樣占據畫面中下方,讓人難以忽視。在構圖上,畫面的中心呈圓形,就像往四周擴散的張力,畫面的四周是平靜的橫向線條,圍繞著中間的圓形,以讓觀眾將視線聚焦在畫面中心位置,同時整個畫面以橫向的線條來布局。在整個畫面的中間,有大量凌亂的線條和色塊,這些線條以黑色和白色為主,就像一個人內心充斥著大量雜亂無章、奔涌、沖突的情感,這些情感可能是憤怒、恐懼或者悲傷的,它們有的就像漂浮的游絲,若有若無,有的相互交織在一起,奔涌著,吶喊著。這些被現實功能壓抑著、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這些困擾著人們,又讓人們感到無能為力的情感,可以借由畫筆在一個安全的空間自由地進行表達。而這一切復雜的情感凝聚在畫面的中心,這些凌亂的筆觸和四周的平靜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充分展現了人們平靜的外表下,被各種交織著的情感困擾著的內心。
這些作品之所以比較打動人,是因為它們代替人們表達出了自己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情感,而這些情感又深埋在每個人的心中,如果觀眾愿意調動自己的情感,就能夠被這些真誠的作品打動。此外,更重要的是,抽象水墨畫家只是提供了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內并沒有具象的東西,可以任由觀眾發揮想象,也許觀眾在其中看到的所有都是自己的內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畫家提供的是一個廣闊無垠的空間,甚至創造出了時空的概念,在這里,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盡頭,更像一面鏡子。每個人都可以從作品中看到自己,且每個人看到的物象都不盡相同,這也是抽象水墨作品最動人的地方。
參考文獻:
[1]魯虹.新興水墨的發展:從現代水墨到當代水墨[J].中國美術館,2009(9):85-88.
[2]朱振庚.畫余隨筆[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1(2):11-12.
[3]朱振庚.自述[J].畫刊,2012(8):24-29.
[4]朱振庚.課徒答問記[J].書畫藝術,2008(2):2-6.
[5]丁偉,張翰,尚娜,等.當代中國畫的形式與內涵:以朱振庚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6):122-123.
[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高覺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7]弗洛伊德.夢的解析[M].彭潤金,譯.北京:京華出版社,2000.
[8]楊芳.論中國當代抽象水墨藝術的發展歷程[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03-107.
[9]王秦.當代水墨畫的現代性與審美特征[J].大眾文藝.2019(21):69-70.
[10]唐義廣.中國詩書畫論在二十世紀歐美的傳播[D].北京:北京大學,2011.
作者簡介:
馮熹,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