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教育是高職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內容,是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是推進社會改革發展的重要原動力,但目前高職勞動教育存在忽視勞動觀養成教育、學生勞動觀念淡薄,缺乏勞動教育頂層設計、學生職業目標不明確,缺失勞動教育評價機制、學生不尊重勞動等現實問題。對此,文章提出“三維度四策略”勞動教育模式及具體的實施路徑,并從學生勞動素養評價、勞動教育實施評價兩方面構建了勞動教育評價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施策略;評價體系
[作者簡介]譚見君(1975- ),男,湖南岳陽人,湖南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湖南? 長沙? 410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中華職業教育社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研究規劃課題“黃炎培職業教育教師觀視域下‘三橫四縱教師培育模式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ZJS2022ZD56)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17-0103-05
202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文件相繼發布,要求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勞動教育模式。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中的一種類型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構建新時代技能型社會的基石,是高素質技術技能勞動者成長的搖籃。在職業教育領域開展勞動教育不僅要提升學生勞動素養,而且要幫助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更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深入貫徹黨中央要求,主動作為,準確定位勞動教育目標,科學設計實施路徑,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模式,是時代賦予職業院校強化勞動育人的新使命。
一、高職院校構建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由三個基本觀點組成:第一,人是勞動的產物,勞動創造了人類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第二,勞動是人類全部社會關系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第三,勞動是促使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推動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實踐活動,是創造幸福生活的根本路徑。勞動教育是通過系統地學習勞動知識、訓練勞動技能來達到樹立正確勞動觀的目的,而高職勞動教育則是通過系統性的勞動思想教育、日常勞動鍛煉和專業技能培育,達到全面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勞動素質的目的,它是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一)勞動教育是高職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內容
高職人才培養體系由教學模式、專業課程體系、實習實訓體系和教學評價體系組成,在人才培養各環節中都需要實踐動手練習,這是由職業教育的目標與任務所決定的。職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的培養目標本質上是相同的,加強勞動教育不僅能提高勞動意識、專業能力,而且能樹立勞動光榮的價值觀,培養堅強的意志。
(二)勞動教育是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核心任務,因此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質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人才培養的質量,這對于學生就業與未來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同樣也是高職院校辦學質量的關鍵觀測指標之一。學生綜合素質由知識水平、技能、文化素養、思想品德修養等方面組成,這些素質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鍛煉才能培育出來。勞動教育直接著力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因此高職院校實施勞動教育是提升學生就業能力與素質的重要途徑。
(三)勞動教育是推進社會改革發展的重要原動力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服務于企業一線的技術技能人才,為各行業企業發展提供人力支撐。勞動教育表面上與社會改革發展沒有直接聯系,但卻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在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不僅能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而且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二、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現狀分析
(一)忽視勞動觀養成教育,學生勞動觀念淡薄
勞動觀念是人們對勞動的基本看法和態度,主要涵蓋對勞動目的、勞動價值、勞動意義和勞動態度等方面的認識。勞動觀念是構成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核心要素之一,能對具體勞動行為產生指導作用。學校勞動教育缺乏、家長溺愛及社會不良因素影響等原因,使得本應該成為企業一線主力軍的高職學生勞動觀念淡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時有逃避集體勞動的現象。不少學生生活中的小事不愿做、不會做,致使畢業后面對生活和工作困難重重。因此,高職院校要通過實施系統的勞動教育,讓學生明確“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即勞動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內生動力,也是促進人類個體全面發展所必要的實踐活動;正確認識勞動的本質和價值,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在此基礎上自覺接受勞動教育和勞動鍛煉,在勞動實踐中追求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缺乏勞動教育頂層設計,學生職業目標不明確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用工需求加大且待遇穩步提升,但“年輕人不愿意進工廠”的問題卻日益凸顯,一邊是企業出現用工荒,另一邊卻是年輕人寧肯失業也不愿進入企業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缺乏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專業勞動教育在課程設置上不連貫,課程之間不聯動,勞動教育的實施方式不銜接、不兼容,缺乏整合效應。如何將勞動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機融合,建設一套從普通勞動到職業勞動循序漸進、職業特色鮮明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提升勞動教育的實效性,已經成為新時代擺在職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現實難題。
(三)缺失勞動教育評價機制,學生不尊重勞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和現代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普通勞動者尤其是工人的社會地位卻未見明顯提高。一些高職院校學生輕視體力勞動,不愿意參加勞動實踐。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當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缺乏勞動教育評價與結果應用的問題。首先,勞動教育本身的獨特性,決定了勞動教育課程不可能像其他課程那樣,通過書面考試或分數來評判學生勞動意識、勞動精神和勞動情感等的養成。其次,在職業教育中,對學生的勞動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學校層面,更不能只局限在校園內和課堂內。缺少社會、企業和家庭的協調和配合,很難培養出學生的勞動意識,更難形成熱愛勞動的社會風氣。而已經初步掌握了職業勞動技能的高職院校學生,完全能在服務社會、服務企業的廣闊天地中一展身手。因此,要系統地構建起勞動教育評價體系,通過勞動教育評價推進勞動教育課程實施和勞動實踐改革,以評價倒逼勞動教育的成效提升。
三、高職院校“三維度四策略”勞動教育模式構建
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不僅強調學生動手實踐訓練,更要從人才培養全過程、全方位進行系統設計,在各培養階段中融入勞動知識、勞動技能與勞動價值觀元素,并制訂實施方案與機制。因此各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辦學特點構建勞動教育模式。
(一)高職院校“三維度四策略”勞動教育模式的內涵
1.內涵意義維度。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從其內涵與意義來看,可以從日常生活、專業活動和社會服務三個維度展開。
一是開展日常勞動教育。所謂日常勞動是指每日生活、學習中的常規性勞動,如教室與宿舍衛生打掃、洗衣、做飯、實驗實習工具清理等。這類勞動教育是將日常生活勞動融入家庭生活和學校學習,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基礎勞動能力,形成勞動的習慣。
二是深化專業性勞動教育。專業勞動是指從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技術勞動活動,包括專業技能訓練、生產勞動知識學習、愛崗敬業和工匠精神的養成等。專業性勞動教育要求將勞動教育融入專業學習活動,特別是高職院校要將勞動教育與專業學習實踐融合,在專業學習中培育專業勞動能力、專業勞動素養、勞動態度與工匠精神。高職院校應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融入專業勞動教育,特別是要營造熱愛職業崗位、熱愛勞動、追求卓越的氛圍。
三是拓展服務性勞動教育。服務性勞動是指服務于學校、社會的公益性勞動,如在校園內對教學樓、體育館等公共場所進行清潔性勞動活動;在校園外參加各類社區公益服務或志愿者服務等勞動活動。服務性勞動教育是通過開展社會化服務性勞動來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品質、社會責任感的勞動教育。高職院校可以結合學生專業特點開展社區服務、鄉村振興建設等相關公益活動的勞動教育。
由上可知,構建全域全流程的勞動教育模式,關鍵就是要根據勞動內容、勞動性質、勞動場景將勞動教育進一步細化,從三個維度來設計和實施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做到“潤物細無聲”,在學習、生活和環境中去涵養勞動品質、勞動意識。
2.實施策略維度。從實施策略維度來看,高職院校應以勞動教育機制建設為引擎,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為途徑,以勞動課程為載體,以勞動元素與專業課程體系融合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習慣和勞動觀的全域勞動素養培育。
一是建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機制。加強勞動教育機制建設是學校實施勞動教育的關鍵所在。高職院校應建立由校黨委領導,教務處總體設計,教學院系、教學督導、學工和后勤服務等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同時要出臺落實勞動教育管理與考核制度,在校內營造勞動氛圍,改革學分制,增加勞動教育學分,將三個維度的勞動教育納入專業教學標準,使其成為人才培養與考核的核心指標之一。
二是改革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首先要將日常性勞動、專業性勞動與服務性勞動三個維度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勞動教育融入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其次要深化產教融合,改革專業教學模式,創新校企合作方式,將企業生產引入專業實踐教學,在專業教學中融入勞育元素,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最后要改革專業人才評價標準,將各類勞動的評價指標納入專業人才評價體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智慧勞育平臺,精準評價勞育成效,確保勞動教育質量。
三是完善高職院校專業課程體系。從課程體系整體設計著手,對職業勞動內容進行深入剖析與分解,劃分成各種勞動模塊,將職業勞動模塊融入各專業課程,做到專業課程門門有勞育。
四是創新高職院校專門勞動課程。為提升學生對勞動意識、勞動理念的認識,樹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勞動觀,應開設專門的勞動課程,將日常生活、專業技能訓練、社會服務有關內容融入勞動課程教學,編寫具有專業特色的新形態勞動教材,開發數字化勞動教學資源,豐富勞動教育內容;改革勞動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搬進日常生活、工廠車間、社區,由從書本學勞動轉變到“田間地頭”參與勞動,在勞動中學習和感悟勞動,提升勞動教育品質。
(二)高職院校“三維度四策略”勞動教育模式的實施路徑
1.做好以上率下,增強勞動示范帶頭驅動力。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首要任務就是制定全員參與勞動的制度,要求學校自上而下全員參與勞動,并對勞動的形式、時間、內容與評價進行規定;其次是以上率下,領導干部要到院系與教師、學生同勞動,勞動地點包括教室、實習實訓室、分點包片的公共區等,勞動內容主要為衛生保潔、實訓設備開發與維護等;再次是開展勞動考評,要對領導干部、教師、學生同標準、同方式進行考核,可以采用考核小組評價與互評等形式對勞動成效進行評價,并對考核成績進行公布,增強勞動示范帶頭作用;最后是做好監督落實,真抓實干,確保全員勞動長期化、制度化,為學生養成勞動習慣、勞動意識和營造勞動氛圍與勞動文化打下堅實基礎,實現以勞促行。
2.革新課堂教學,保障勞動教育實施主渠道。高職院校應立足于勞動課程教學改革,以課堂教學革命為突破點,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在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理論等內容與專業職業勞動特性相融合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組織、分層次地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同時,打造一支由思政教師、企業教師與專任教師組成的勞動教育課程教學團隊,建設各具專業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及教學資源,為課程的實施提供支撐,從而實現以勞啟智。此外,結合職業崗位特色,遴選典型勞動教育案例,以真實的項目活動為載體,融合勞動教育與專業技能學習。
3.豐富實踐載體,創設勞動教育開展新方式。高職院校立足職業教育特性,可以從勞動教育三個內涵維度著力實施。第一,加強日常勞動教育。制定勞動公約、勞動教育管理辦法等制度來規范勞動教育,將日常勞動常態化、制度化,如定期組織開展教室、實訓室、公共區、寢室勞動評比活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第二,加強專業勞動教育。學校應加強校內各專業實訓場地、實訓基地建設,為學生實習、實訓提供場地保障,讓學生在專業實習中增強勞動技能,在生產勞動過程中體會勞動的意義,提升學生勞動意識。第三,加強社會服務性勞動教育。學校統籌部署各專業學生利用節假日為學校、社區、合作企業、農村進行社會服務性勞動,特別是要利用各自專業優勢服務社會。
4.增強信息化手段,搭建勞動教育管理智慧平臺。要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勞動教育中的作用,運用信息化技術搭建智慧勞育平臺,通過開發手機App等學生勞動智慧終端系統,感知獲取學生學習、勞動和生活中的數據,在對這些行為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之后,建立學生勞動學習及成長經歷的數字檔案,并為學生進行“數字畫像”,讓教師及時跟蹤分析學生的勞動行為、勞動興趣等多維數據,根據學生特性來設計個性化勞動教育方案。例如,分析學生學習與生活數據,可以找出學生生活規律,個性化安排學生的勞動時間、勞動內容,使學生生活、學習和勞動三不誤,從而實現以智促育。同時,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勞動教育進行分析,讓學校與上級部門及時了解勞動教育現狀與成效,并能為勞動教育實施與政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
5.強化校園文化,營造勞動教育宣傳氛圍。高職院校除了在專業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外,還應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實現環境與氛圍育人。第一,推進勞動文化宣傳教育活動。設立勞動教育宣傳周、主題教育日,線上線下聯動,宣傳勞動榜樣人物事跡,積極營造“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文化氛圍,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第二,推進榜樣感召教育系列活動。邀請榜樣人物進校園,組織優秀畢業生報告會、大國工匠進校園等活動,號召學生向身邊的勞模、大國工匠、優秀畢業生等典型學習。
四、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評價模式
首先,在厘清大學生勞動價值觀的內涵及價值的基礎上,從平時勞動表現、課程勞育、課外實踐勞育三個維度構建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實現家庭勞動教育日常化、課程勞動教育規范化、社會勞動教育多樣化。其次,要建立職業院校勞動教育實施評價體系。從開設獨立的勞動教育課程情況、勞動教育對其他課程的滲透、勞動實踐、校園勞動教育文化等四個方面構建學校勞動教育實施的評價指標與策略,確保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質量持續提升。
(一)學生勞動素養評價
針對高職學生的勞動教育目標與具體內容,建立由學校、社會和學生相結合的多主體聯動評價機制,采用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導評和社會共評的方式,對學生勞動任務清單、勞動日志、成長檔案進行考核。考核評價標準應從平時表現、必修課學習和課外勞動實踐三個方面來設計,每個方面設置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和勞動習慣四個評價點,形成共十二個評價點的評價體系。
(二)勞動教育實施評價
為持續提升高職學校的勞動教育能力與水平,需要建立針對勞動教育主體的評價體系。評價指標可以從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情況、其他學科滲透、校外課外實踐和校園文化強化四個方面來設計,并在每個方面各自設置三個考核點。其中,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情況包括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情況、勞動教育課程實施過程與成效;其他學科滲透指標包括勞動教育滲入公共基礎課情況、勞動教育融入專業課程體系情況和勞動教育在專業課程中的實施與成效;校外課外實踐包括學生日常生活勞動、學生專業勞動、學生服務性勞動;校園文化強化包括勞動主題教育活動、榜樣人物進校園活動、勞動教育視覺文化。
[參考文獻]
[1]范涌峰. 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的現實樣態與邏輯路向[J].教育發展研究,2020(24):28-35.
[2]槐福樂,任夢,呂清.黃炎培勞動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教育與職業,2020(24):13-19.
[3]金哲,陳恩倫.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育人邏輯與實踐路徑探索[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53-60.
[4]李珂,蔡元帥.陶行知勞動教育思想對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07-110.
[5]劉洪慶,張蘭芳.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目標設定與實施策略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0(10):94-97.
[6]孟慶東.論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0(19):103-107.
[7]謝妮.勞動教育的身體基礎和社會情境[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