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華
伴隨著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出臺,新課標、新教材、新考試、新教學齊頭并進,開啟了課程教學整體改革的進程。但是,課程教學改革并不會自動發生,還需要這些“新”要素合力,更需要教研的支撐和推動。怎樣的教研才能真正成為推動課程教學綜合改革的關鍵力量?
就正避偏的教研有力量。一線教師為什么要教研?很大意義上是通過教研尋找解決身邊教學難題的辦法,這是教研的“正題”和“正道”。我們不反對教研創新,也不懷疑許多問題都有其教研價值,但是解決那些顯而易見的主要問題、“老大難”問題更為重要和迫切。教研如果對眼前成堆的問題置之不理,遠離教學實際和課堂教學,避重就輕,搞一些“花樣教研”,就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化虛為實的教研有力量。教研需要先進的理念,但不刻意追求文字的“包裝”、口號上墻或成果著書的“裝潢”,而是要把理論放在教學場景和流程中,使之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落地生根。只有聚焦真問題,立足日常實踐,踏踏實實,教研才不是沽名釣譽的“假把式”,而是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功夫”。
舍泛求精的教研有力量。教師課業負擔重,更需要借教研為教師減負,為教學增效,把最寶貴的時間用在刀刃上。要避免低水平重復和浮泛空論的教研,讓每一次集體備課都體現教師的精心準備,讓每一堂課的研討都精準指向學生的真實問題,讓每一次主題研討都能拿出一個切實的解決方案,讓每一份作業設計研討都能體現教師的精準判斷。
扎根現場的教研有力量。現在,海量的文獻資源為教研提供了便捷,但是對于更多教師而言,現場教學才是教研的力量之源、智慧之源。教研不是只關注教師的教,也不是只研究教的內容,更要關注和研究學生的學。我們有幾十年如一日扎根課堂和學校的榜樣,如蘇霍姆林斯基、于漪、李吉林等教育家,他們都是從課堂走出來的教育家,都“把論文寫在課堂上”;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把學生的學,作為教研的重中之重,研究兒童的學習心理、學習情緒、學習體驗、學習反思等。
當前,教研更需要搭建起積極對話、理智反思和科學重構的教學現場,破解復雜教育環境中的教學難題,讓教研為教師賦能,讓教師通過教研收獲專業成長的幸福。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