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普通高中拓展創新學程”,是有“標準”的,其中六本直接對應《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選修課程的六個專題研討的學習任務群;是有基礎的,編撰者是前一版普通高中語文課標教材(蘇教版)核心成員,大多參加了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編寫,而十多年深入進行的語文改革,更為“創新”奠定了深厚的實踐基礎;是有追求的,編撰者努力將核心素養的學習目標與學而備考的工具價值統一起來,力求促進學生學得更加扎實,走得更為久遠。為了配合廣大高中語文老師更好地領會編寫意圖,用好“學程”,我們組織參與編撰的同志,介紹各冊特點,提出教學建議,供老師們參考。
——楊九俊
摘要: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學程”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結構為依托,以全面落實學習任務群為宗旨,以學而備考為功能定位。這一課程的教學,應結合核心素養的根基性、整合性、行為傾向性予以落實,體現專題研討任務群的特點,并超越專題建構“一個經驗”。
關鍵詞:高中語文;拓展創新學程;課程結構;核心素養;學習任務群
依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我們組織編寫了普通高中拓展創新學程用書(以下簡稱“學程”)。其中,《漢字漢語專題研討》《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專題研討》《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討》《跨文化專題研討》《學術論著專題研討》都是與課標的選修類學習任務群直接對應的。另外,根據老師和同學們的建議,我們還開發了《寫作》課程,作為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寫作內容的補充與拓展。
一、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學程”的基本特點
(一)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結構為依托
課標明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組成。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均由若干學習任務群構成。“必修的學習任務群構成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目標、內容的基本框架,體現高中階段對每個學生基本、共同的語文素養要求;選修的學習任務群則是在此基礎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以滿足學生對不同發展方向、不同發展水平語文素養的追求。”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9,50。“學程”的編寫正是以高中語文課程結構為依托,同時根據課標精神,“落實各自的專屬任務群,還要落實貫串于高中語文學習始終的共同任務群”②,這里的“共同任務群”指的是“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當代文化參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課標明確說明它們在選擇性必修和選修階段不設學分,穿插在其他學習任務群中。
(二)以全面落實學習任務群為宗旨
第一,以人文主題為靈魂。所謂人文主題,就是引導學生向善、向真、向美,在生命成長中反復出現并貫穿始終,持續地起著涵養品德、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作用的人生命題。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教材形態,以人文主題為靈魂,是語文課程特質的必然體現。因為,以文載道,以文喻道,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功能,這就使哺育學生的精神成長成為語文課程的必然要求。以人文主題為靈魂,也是語文學習任務群的內在規定性。借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表述,語文從“主題與載體形式”“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兩個方面建構課程內容,“主題”指的是文化與生活的諸多方面,而任務群作為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以學習主題為引領”。而“學習主題”主要是文化,所以,任務群的呈現自然以人文主題為靈魂。
第二,以經典文本為核心學習資源。“學程”的編寫努力實現經典文本、語文活動與人文主題的多重互動。經典文本是語文學習的基本憑借。按照艾略特的說法:“經典作品只可能出現在文明成熟的時候、語言及文學成熟的時候,也一定是心智成熟的產物。”經典文本對于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涵育心性,對于達成學習目標時所起的示范、積累、探究等功用,意義非同尋常。編寫者精心遴選經典文本,除了通常所說的文質兼美外,還注意到與專屬學習任務群的匹配,力爭有最合適的選擇;盡可能照應到課標附錄《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關于課內外讀物的建議》。如《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將必修教材、選擇性必修教材所選之外的推薦篇目應收盡收;因體例所限,相當多的高中教學中素有美評的經典文本沒有能入選統編教材,“學程”彌補了遺珠之憾,比如《跨文化專題研討》所選的經典文本,大多是深受高中師生喜愛的名篇佳作。
第三,建構專題學習的知識體系。相對于必修和選擇性必修,選修課程可以也應該“專”一點、“深”一些,應當相對完整地圍繞某個專題描繪知識圖景。以《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討》為例,按照小說、詩歌、散文、戲劇這四種主要的文學體式,梳理影響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重要作家作品,形成專題進行研討,同時激活學生對當代文學創作的關注度、參與度,進行探究性實踐,力求使學生通過學習形成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整體性認識,全面達成課標提出的專題研討的目標。
第四,以積極的語文實踐形成學習活動主線。語文學習任務群規定了任務推動的學習方式,“學程”的編寫體例充分體現了這一要求:“導語”提出研討的核心學習目標和任務;每個單元由兩到三個板塊構成,板塊內部采取“經典文本+資料鏈接”的方式,構成一個互文的主題情境,然后設計“思考與探究”,引導探究性學習,形成“塊面”知識;每個單元從整合性學習視角,設計“單元綜合性學習”,由“研討”及“梳理與運用”構成,“研討”側重在單元融通整合的基礎上探尋規律,“梳理與運用”側重知識的結構化和拓展應用。這樣就構成了一條“總—分—總”的積極語文實踐活動的主線,期待學生通過專題研討的多重對話,對專題知識特別是經典文本,“入乎其內”,見其真切,“出乎其外”,見其高致,在涵育、應用中全面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三)以學而備考為功能定位
普通高中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與高考綜合改革相銜接,各有其功能定位。必修課程全修全考,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選考,選修課程學而不考或學而備考。鑒于語文課程自身的特點,選修課程一定是學而備考,而不可能是學而不考。“學程”的編寫充分把握這一功能定位,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工作。
第一,如前提及,按照專題劃分構建知識圖景。高中語文必修課程,覆蓋基本語篇的任務群共有三個,即“文學閱讀與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到了選擇性必修階段,就走向了專題化;而選修課程則將專題學習從“研習”提升到“研討”階段,其主體內容是選擇性必修相應任務群的拓展與深化。“學程”的編寫在必修、選擇性必修的基礎上按主題建構知識大圖景,從而引導學生通過梳理與探究,建構屬于自己的語文課程“建筑”。結構化的知識,不僅是對知識儲存的一種優化,也為知識的共享、交流、應用創造了機會。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一線教師和學生的建議,編寫組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讀寫融通的基礎上,創生“寫作”專題,對寫作進行體系化的建構,有助于扎實推進寫作的專項訓練,同時也能為教師在寫作教學時增添底氣。
第二,努力在專題研討中體現新高考的要求。在本質追求上,高考評價目標與素質教育目標是一致的。高中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高考的內容是“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盡管兩者表達上有些差異,但其實是一回事情。教育部考試中心編寫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四層”考查內容的圖示,將“學科素養”置于上承“核心價值”,下接“關鍵能力”“必備知識”的位置,如果理解為“學科素養”包括“核心價值”“關鍵能力”“必備知識”也是說得通的。這樣,就與核心素養強調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接通了。不管是“四層”,還是“三維”,落實到語文學科素養,都不是簡單的對應,而是綜合體現。素養是具有表現性特征的,“做事情”是一個基本載體,正確價值觀解決“對不對”的問題,關鍵能力解決“能不能”的問題,必備品格解決“好不好”的問題。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而品格是能力的風格特征,關鍵能力是價值觀可視化的一條途徑,所以,關鍵能力尤為重要。高考明確以“關鍵能力”為考查內容,是經過長期實踐才確立的正確途徑。“學程”在組織專題研討時,以學生積極的語文實踐為主線,關注學生語言解碼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特別重視通過單元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都是希望融通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目標與高考評價目標,使“備考”更有底蘊,也更具針對性。為此,項目組還組織優秀的一線教師,編寫了與專題研討配套的《學習與評價》,一方面對專題學習中的研討、探究進行必要的提示,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另一方面,研制了“單元綜合學習”“單元綜合測試”,為每個專題的學習提供了學業質量檢測的A、B卷,實際上也是對高中三年的語文學習進行的總復習。
二、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學程”的教學建議
(一)以核心素養引領
教學可以結合核心素養的三個特點予以落實。一是根基性。核心素養具有植物性特點,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無論是人文維度,還是工具維度,都應當化為身體的、生命的有機組成,這樣才“帶得走”。因此,語文教學要從學生成長角度,而不是從知識點傳授角度進行創新實踐。二是整合性。語文的四個核心素養是語文表現的四個維度,而不能分解成四件事情,所以,要把握核心素養綜合表現的特征。三是行為傾向性。核心素養是以“做事”為載體,在完成學習任務時表現的。選修課程的學習,就是要做好“專題研討”這件事,而不是聽教師講“研討”。
(二)體現專題研討任務群的特點
第一,設計情境化的學習任務,將知識學習置于真實情境。真實情境是任務驅動式學習的基本鋪墊,這里的“真實”是本質意義的,是“真實性”,而不一定是對應日常生活的具體的“真實”。每個單元在人文主題的統領下,學習材料內在的互文作用就構成了一個基本情境,創設的情境化任務都是以此為基礎、為發端的。
第二,倡導創生型的知識獲取方式。學生應當是積極主動地參與,是自己在“研討”;應當是在“做事”,而不是旁觀者。具體而言,就是研討主題的確定、研討的實施、研討的評價,都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做事”,是在“做事”中培養關鍵能力;應當聚焦核心知識的學習進行研討,緊扣專題學習主題,在研習經典文本的基礎上,形成對知識的領悟;應當倡導學習共同體的積極互動、相互激蕩,使“研討”成為對話,在“研討”中推進深度學習,提升合作學習能力。
第三,力求達到較高的學習目標層級。完整性,對知識的學習超越符號表層,進入思維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圖式化,從碎片到結構化,建構知識圖景;遷移力,遷移應用圖式化、結構化的知識,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和創新實踐,而這正是素養扎根、“帶得走”的重要標志。
(三)超越專題建構“一個經驗”
“一個經驗”是杜威針對學習單位不夠完整提出的。他說:“我們在所經歷到的物質走完其歷程而達到完滿時,就擁有一個經驗。”選修課程是建基于必修和選擇性必修課程的,又是以“選”為重要特點的。因此,要倡導跨單元、跨專題、跨三類課程的類型,甚至跨學科,打通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的內在聯系。“用教材教”,創造性地建構更適合具體學生的學習單元。但不管怎樣調整、組合,在具體落地時,都應當考慮學習單元的完整性,引導學生“走完其歷程而達到完滿”,這樣學生就有了“一個經驗”。按照杜威的話說,“一個經驗”就可以匯入“新的經驗之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