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醉
摘要:新課改的推進和“雙減”政策的落實,既幫助學生減輕了過重的課業負擔,又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空間,同時也提高了學校的教學質量。發展素質教育中的勞動教育是推動當前全體中學生朝向新時代教育邁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發展不僅表現在考試成績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共同、均衡發展,這是素質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本文一方面探析“雙減”背景下小學開展勞動教育的意義,另一方面又對其策略調整辦法與相關建議進行了介紹,希望能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與借鑒,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勞動教育;意義;策略
勞動教育就是以勞動為路徑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勞動知識。勞動教育有兩個基本要素:目標和路徑。勞動教育回答了兩個根本性的問題,既緣何進行教育,以及何以開展教育。在“雙減”背景下,為了更好地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十分有必要實施和開展勞動教育,并將其德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教師要深刻踐行勞動教育的方法和理念,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意志品質和家國情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 ?“雙減”背景下開展小學勞動教育的意義
勞動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素養,使其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勞動教育能夠對學生產生全面而深刻的影響。在學校教育中,只有充分認識勞動教育的價值,才能將勞動教育的價值切實發揮出來。
1.1勞動教育能夠發展學生的情商
首先,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放下了繁重的學習任務,更容易接納自我,對情緒的認知也更加理性。其次,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體驗協作的重要性。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不論是學習還是將來工作,協作能力都是學生的必備能力。而在開展相關勞動和實踐的過程中,便能促進學生協作能力的提升。最后,勞動教育有助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逐漸產生同理心,能夠與他人共情,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發展學生的情商。
1.2勞動教育能夠發展學生的智商
首先,對于一些特定的勞動,學生往往會充滿新鮮感,也會更加專注地完成。其次,勞動教育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觀察力。觀察力能幫助學生深刻地認知事物的本質。而通過開展切實可行的勞動實踐,還能培養學生的耐心。最后,智力發展的核心是個體必須具備一定的推理、概括和分析能力。而在勞動實踐中,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大腦,進而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智力。
1.3勞動教育能夠發展學生的逆境商
挫折和困難,是學生必須面對和接受的。首先,勞動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樂觀心理。個體的勞動成果顯著,會產生樂觀和積極的情緒,進而獲得成就感。其次,勞動教育能培養學生的耐心。學生在遭遇挫折和困難時,往往會缺乏耐心和良好的心態。而勞動是需要學生親身體驗的過程,對于培養學生的耐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最后,勞動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不良心理反應,甚至會抱怨和不滿。而學生只有心理健康陽光,才能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快速調整心態,對所遇到的問題從容面對并積極解決。而通過勞動實踐,利用身體動作,能夠宣泄學生的不良情緒,并轉移注意力,使其快速活脫離負面情緒的影響。
1.4勞動教育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雙減”政策主要是從學生發展角度考慮的,使學生度過一個歡樂、健康的童年,有效緩解學生的學習負擔。從“雙減”政策的內容來看,其主要目的是減少學生作業數量,減輕學習壓力。素質教育則要求教師要開闊教學視野,在提高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同時,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素養的有效提升。因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開展勞動教育,能夠契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讓學生減負、減壓,促進其各方面能力、思維以及思想道德品質修養的不斷提升。因此,基于“雙減”政策開展勞動教育,能夠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與發展空間,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感受學習的樂趣。
2? ?“雙減”背景下小學勞動教育實踐探索
小學生作為國家、民族的希望,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但是,隨著學習壓力的不斷增加,很多小學生的個性受到了壓抑,原本應該快樂的童年也蒙上了陰影。因此,在“雙減”背景下的勞動教育,能使學生的天性得到有效釋放,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使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從而促進教育事業更加良性地循環與運轉,確保學生健康地學習與成長。
2.1強化思想認識,滲透勞動教育理念
隨著教學要求的不斷提高,小學教育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師需要引入“勞動教育”這一學習理念,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勞動課程探究,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還要在課堂中創設有效的與課程要求相關的勞動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多方面思考并理解問題。有效的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同樣也是一堂課成功進行的重要表現,能夠幫助學生高效地學習。
有句古語:“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充分說明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教師要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明確勞動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同時,勞動教育還能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在各科教學當中滲透勞動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讓學生感受到勞動所帶來的快樂,從多個方面為學生的核心素養教育奠定良好基礎。
2.2鼓勵社會實踐,在活動中滲透勞動教育
學生要了解和掌握勞動的目的、價值和基本知識,這樣才能使勞動實踐更加有意義。勞動實踐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和知識經驗,強調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全面發展學生的勞動素養。學校只有加強勞動教育,才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學校還要緊密結合課內與課外,統籌安排并合理設計課內外勞動實踐活動。
一方面,在課堂上要講練結合,精講多練。教師要立足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勞動材料和勞動工具,牢固掌握相關勞動技能和勞動技巧。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自主進行實踐。教師應靈活運用多種活動形式,比如,通過學校興趣小組、社團等活動,科學設計勞動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的操作技能,使學生在不斷摸索中掌握更多勞動技能。
教育一直強調“知行合一”,其內涵就是教師對學生既要進行說教又要帶動學生進行實踐,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動手操作,不斷增強個人體驗感,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掌握更多知識。對于勞動教學來說同樣如此,教師要在前文所提到的勞動教育知識的基礎之上,拓展和延伸課本以外的勞動知識,補充教學內容,進而實現勞動教育的全面滲透。
例如,在五一勞動節期間,教師可以根據《觀刈麥》這首古詩的描繪,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田野間進行勞動,感受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農場體驗種菜、喂豬等農活,讓學生走出課堂,體會泥土的芬芳。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之前需要布置任務,讓學生在感受自然的過程中學習種植一些植物的方法。比如,學生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植物,然后將種子帶回家種植,在自己種植的過程中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教師在課堂上同樣可以安排一節課程教學生如何種植植物,什么時候需要澆水、施肥、松土,白天和晚上植物又會發生什么變化,等等。讓學生通過教師的簡要講述學會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小植物,感受鄉土文化。正是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學會了如何照顧植物,植物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這樣的勞動體驗會讓學生記憶深刻,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勞動教育的內涵。離開生活之后的學習會變得索然無味,在勞動教育教學中,教師有目的性地帶領學生探索生活和自然,將生活和學習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感受自然、感受勞動的魅力,使學生體驗勞動的不容易,對勞動人民懷有更加感激的情感。
2.3挖掘教學內容,在訓練中滲透勞動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語言表達、寫作技巧、閱讀能力都是重要的教學內容,而以上技能的學習是需要不斷進行聯系鞏固的。為了落實勞動教育這一主題教育,教師可以借用語言表達和寫作技巧的培訓提高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知程度,進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有關勞動的演講和寫作活動。
2.3.1開展勞動主題的演講比賽
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也不是在教師“填鴨式”的灌輸中就能實現的,而是在學生的不斷積累和實踐中慢慢學會的。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更多有利于提升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勞動主題的演講比賽,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又能讓學生對勞動教育提高認識。
2.3.2開展有關勞動的主題寫作
在有關勞動主題寫作當中,教師一定要在傳授寫作技巧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親身體會。寫勞動主題的作文,就應該讓學生針對某一勞動項目去認真體會,這樣寫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實感。
例如,有關寫作的任務通常是需要有準確主題的,結合“勞動教學”這一課程要求,教師可以開展“致平凡的勞動者”的主題寫作活動。教師通過這一主題逐漸引導學生關注和思考自己身邊無私奉獻的勞動人民和他們的生活情況,并體會勞動人民身上所帶有的奉獻精神。為了讓學生有更豐富的寫作素材,教師可以讓其積極參與勞動實踐活動,更好地體會勞動的意義和價值。
2.4整體謀劃布局,讓學校勞動教育常規化
為了讓勞動教育回歸育人本位,學校要進行整體的布局規劃,搭建適宜勞動教育發展的平臺,在日常教育中滲透勞動教育,讓勞動教育常態化、生活化、家校一體化。
2.4.1勞動主題常態化
學校要將勞動教育貫穿于學生培養目標中,貫通于學校德育工作中,寓德于勞,以勞育人。學校政教處結合生活教育課題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主題活動。如“你我動手,美化校園”的除草活動,“班級是我家,清潔靠大家”的大掃除活動,“班級小當家”的值日班長輪流活動等。這些常態化的勞動主題活動,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讓他們的勞動意識進一步增強,勞動能力進一步提升。
2.4.2勞動常規競賽化
為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嘗試開展全校性勞動競賽活動,如系鞋帶、整理書包、整理桌洞、做香袋等。通過全員式競賽、混齡式競賽和吉尼斯勞動挑戰形式,挖掘校園勞動小能手,做到賽事“月月賽”“月月評” “月月秀”。與此同時,學校還要進行突擊檢查,對學生的手指甲、書包、桌洞等個人衛生情況進行檢查和反饋,將生活勞動教育競賽化,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勞動。學校還可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時間,組織學生參加義務勞動和各種公益活動。例如,建立區域內的“勞模工作站”。通過開展講學活動,使學生對于工匠精神、勞動精神等有更特別的感悟。學校還要加強與社區的合作,將各種校內外資源充分挖掘出來,通過集中調研開展社會公益勞動。
2.4.3家校勞動一體化
為了將學校勞動教育成果擴大化、穩定化,學校要積極打通校內和校外的教育關節。利用周末時間,鼓勵家長帶領孩子走進農貿市場體驗生活;開展“小鬼當家”活動,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房間自己整理等勞動實踐活動;還可以讓學生把自己在農場里種出的菜帶回家,做一道美味的佳肴,獻給最愛的父母,增強學生勞動的成就感,培養感恩情懷。這樣的活動非常接地氣,它不僅提高了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效性,而且加強了學校與家庭的融合性。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制定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文件精神,學校應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教師應對課程內容合理開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挖掘學校優勢資源,開展學校勞動教育,讓勞動教育常規化、特色化、基地化,回歸育人本位。在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融入勞動教育理念,使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的同時培養勞動意識,促進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1]朱艷芳.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2,8(9):97-99.
[2]吳娟.如何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J].新課程,2022(12):165.
[3]王娜.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域推進實踐研究[J].青海教育,2021(6):24-25.
[4]丁徐芳.立足實際,勤于嘗試,在勞動服務中開展實踐活動[J].小學教學參考,2021(15):81-82.
[5]趙錫君.勞動教育的課程創新及機制建設研究[J].遼寧教育,2021(4):7-90.
[6]智利梅.淺談“以人為本”理念下的綜合實踐活動基地課程設計[J].山東教育,2021(29):28-29.
[7]程娜.小學勞動教育的思考與實踐探索[J].江西教育,2022(9):15-16.
[8]杜勇華.小學勞動教育現狀調查與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2(4):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