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登科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人才培養方式發生很大變化,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不再適合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和引導作用,互動式教學模式成為教學方式創新的重要方向。在互動式教學模式中,學生有充分表達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師生、生生互動,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屬于理論性比較強的課程,采用互動式教學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師生、生生的互動能調動學生深度挖掘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素養。
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生的一門必修課,主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法治意識。道德與法治不僅對學生現階段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學生將來的生活和工作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初中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階段,也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需要教師正確引導,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容易喪失學習興趣,也難以對教學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互動式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強調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學生和學生的互動,教師創設互動情境,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學習相關知識,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從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法治觀。
一、互動式教學的內涵及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意義
(一)互動式教學的內涵
互動式教學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和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互動,在此模式下,課堂更加開放和靈活,學生的思維得到最大的發散。教師要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把控全局,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和有效的刺激,讓學生在互動交流學習過程中獲取道德與法治知識,并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互動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意義
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現階段,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教育既帶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初中生的“三觀”和法治觀念還未形成,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更加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理論性較強,內容比較抽象,為了讓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治修養,教師需要將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形象的內容進行講解,以便于學生理解。首先,互動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將知識進行形象的講解,通過語言互動和肢體互動,學生能夠直接、有效地感知道德與法治知識。其次,互動式教學打破了傳統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讓課堂更加生動、活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下,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最后,互動式教學強調師生、生生互動。在互動過程中,學生能夠進行積極思考、合理表達,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讓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治觀念不斷提升。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以教師灌輸為主,缺乏互動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內容比較抽象,很多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往往采用的是“灌輸式”教學,一言堂現象仍然存在:教師將課程內容簡單地講述給學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浮于表面,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降低,不會主動對知識進行思考和理解。甚至一些情況下,很多學生會直接做其他學科的作業,道德與法治課形同虛設,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不高。
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必須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對課堂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領悟其中真正的內涵,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法治觀,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的教育教學目標。
(二)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不緊密,缺乏實踐性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主要還是以課本內容教學為主,教師簡單地把課本上的知識點講解給學生,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度解析,也沒有將理論知識結合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講解。初中生還處于“三觀”形成階段,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也比較缺乏,對課本上的很多理論知識難以深入理解,對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意義也不清晰。道德與法治課本身就是一門源于生活又需要運用于生活的課程,教師僅僅從課本內容出發,采用“填鴨式”的灌輸方式難以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不能和實際生活進行有效融合,難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僅僅流于表面,甚至下課之后就容易忘記,更別提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了。這樣的教學就失去了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的初衷和實際意義。
三、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
(一)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起主導和引導作用,盡量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調動學生發揮主動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在正式教學之前,教師要讓學生理解學習這門課程對自己今后學習和生活的重要意義,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其次,教師要給學生思考和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深入思考,給學生發言機會,即便回答有誤也不要直接打斷學生或糾錯,要給予學生耐心和鼓勵,讓學生增強信心,更加主動地參與課堂互動,在互動交流中學習知識、理解知識。最后,要引導學生正確進行學習,注重學習方法指導,讓學生高效地學習。道德與法治課不僅要求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更要關注如何指導學生高效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閱讀方法,并通過對問題進行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
(二)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實施案例教學
道德與法治課的課程目標主要是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治觀念,道德與法治服務于學生的生活實際,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也需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案例中感知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意義和重要性。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在備課過程中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熱點話題。熱點話題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在學習“法律伴我們成長”時,教師可以通過“校園霸凌”案例指出“校園霸凌”的危害性、遇到“校園霸凌”如何維護權益、“校園霸凌者”該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等問題,和學生進行探討交流,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在互動尾聲,教師再向學生講解一些相關的法律意識,讓學生掌握維權意識,樹立法律觀念。
(三)創設互動情境,讓學生在互動中加深記憶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很多內容比較枯燥,理論性的知識較多,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知識、理解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現。在情境中,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表達自己的看法,并進行深入的思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激發。例如,法庭模擬,讓學生扮演審判長、律師、原告和被告進行演示,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讓學生學習如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尊重他人的合法權益,進而形成正確的法治意識。這種方式大大提升了課堂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
綜上所述,互動教學模式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和重要的意義。考慮到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實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提高學生將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的能力。現階段,互動式教學模式還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需要每一位教師共同努力,讓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發揮真正的價值,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道德素養,樹立法治觀念。
參考文獻:
[1]孫風山,桑文燕.互動式教學模式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分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7):134-135.
[2]周瑤.實施互動教學 開啟學生樂學之旅:互動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實踐探究[J].名師在線,2021(18):46-47.
[3]尹云君.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9):33-34.
[4]焦玉蘭.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新課程,2021(8):125.
[5]牛曉艷.簡析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考試周刊,2020(56):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