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萍
摘要:目前,國家對志愿服務事業(yè)非常關注。當代大學生是志愿服務的主體力量,高等院校和教師應鼓勵大學生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力量。文章分析了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在合理價值認定、內涵擴展、傳承機制三個方面面臨的挑戰(zhàn),提出以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引領渠道,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內涵式建設,增強大學生志愿服務傳承機制建設三個途徑為著力點,以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面臨的挑戰(zhàn)
(一)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缺乏合理價值認定
1.大學生志愿服務認同尚不穩(wěn)固
大學生對志愿服務認同尚不穩(wěn)固,在認知方面出現偏差。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對志愿活動的本質認識不足,存在利己動機,認為參與志愿活動只是大學期間獲得榮譽和加分項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存在精神認可程度高、踐行力不足的情況。在擁有志愿服務經歷的大學生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學生參與頻次低,單次參與時間短,且基本都是低年級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面臨隨機、短暫、臨時的問題。同時,絕大部分大學生表示認可、欽佩扎根基層的志愿楷模,但在個人發(fā)展的良好機會與扎根基層之間抉擇時,多數學生會出現明顯猶豫和退卻的行為,缺乏對志愿服務知與行的雙重認同。
2.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自信不足
大學生志愿服務“主體性”被弱化,無法在主觀上感知志愿服務的價值,志愿自信不足。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主動報名、被動行動的特點。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期間能服從安排,完成任務,但主觀能動性難以體現,導致志愿服務活力充足,卻延續(xù)性不足,大學生不能給予志愿服務活動合理的價值認定,也就難以在志愿服務結束后獲得合理的提升。久而久之,大學生便會缺乏持續(xù)參與的信心。另外,任務心態(tài)導致志愿服務難以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難以獲得社會的高度認可,導致大學生產生志愿者是“體驗型勞動力”“義務工”等消極認知,體會不到志愿服務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效益,認為志愿活動對整個社會的志愿文化的影響不大,效果一般,挫傷大學生長期參與志愿服務的信心。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內涵有待擴展
1.大學生志愿服務平臺建設有待整合
首先,大學生志愿服務網絡信息平臺有待整合志愿服務藍皮書數據顯示,在全國范圍內,超過20個省份建有志愿服務網站,但實現多個網站信息互通共享的城市只有北京,其余省份志愿服務系統信息都存在碎片化、分散化、共享程度低等問題,導致大學生志愿服務效能無法最大化。
其次,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平臺有待優(yōu)化。在搭建志愿服務平臺的過程中,高校一般遵循就近志愿原則,選擇敬老院、殘疾人學校等方便學生前往的單位,沒有合理、系統的規(guī)劃,與地方工作聯系不夠緊密,沒有發(fā)揮大學生志愿者與社會需求相聯系的橋梁紐帶作用。
2.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建設有待優(yōu)化
首先,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形式不夠豐富。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大多是短期的 、臨時的、層次較淺的,服務領域非常有限,內容形式單一。
其次,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存在同質化問題,缺乏本土特色的志愿項目,沒有形成對接本土實踐的特色化本土專項志愿。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傳承機制有待完善
1.大學生志愿服務面臨傳承困境
一方面,大學生難以協調好志愿服務與課業(yè)學習的時間分配,導致許多大學生為了完成學習而中途放棄志愿活動。參加志愿活動一般是大一、大二的學生,大三、大四的學生多數會選擇退出志愿者隊伍。不僅如此,大學生畢業(yè)后往往不會再有繼續(xù)參與志愿活動的想法,也沒有養(yǎng)成平日參與志愿的習慣。另一方面,志愿服務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具有“跨學段”系統培養(yǎng)、循序漸進的要求,但目前仍存在大學與中小學各個階段單打獨斗、不能有效銜接的現象。
2.大學生志愿服務向基層就業(yè)潛在轉化不足
志愿服務是大學生了解社會的重要途徑,但由于缺少與社會治理對接的志愿項目,尤其缺乏深入農村,了解農村、農業(yè)、農民的優(yōu)質項目,很多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活動的過程中,無法結合職業(yè)環(huán)境規(guī)劃自己的職業(yè)生涯,更缺乏去基層就業(yè)的傾向,對返鄉(xiāng)、下鄉(xiāng)就業(yè)存在抵觸心理,難以發(fā)揮志愿服務推動大學生畢業(yè)后向社會就業(yè)延展的銜接作用。
二、強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著力點
(一)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引領渠道
1.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貫穿志愿精神
首先,志愿精神進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堂。高校可以在大一階段開設的德法課程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知,把握實質,了解活動過程中會涉及的法律問題;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安排適量課時講解志愿精神,深化大學生對志愿精神的認知,促使大學生逐步形成志愿認同。
其次,志愿精神進思想政治課實踐課堂。一是教師要在課內實踐活動中納入志愿服務的相關活動,以滲透精神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相關的影視資料,強化學生認知,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志愿精神。教師還可以通過大學生講課的方式傳遞志愿服務的精神意蘊。二是教師要在課外實踐活動體驗中培育志愿精神。思想政治課教師可以通過設計社會調研的方式,讓學生深入社會場景中,了解群眾的志愿需求,在更加精準滿足服務對象的過程中實現自我認同,強化自覺、自主參與志愿服務的心理趨向。
2.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增強志愿自信
高校要做好“時時可為,處處可為”宣傳引導工作,立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從志愿服務滿足志愿者個人價值需要的教育點入手,引導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實現自我價值,并通過微小的細節(jié),滿足自我肯定的需求體現,增強志愿自信。
(二)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內涵式建設
1.建設一體化的志愿服務平臺
首先,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網絡平臺建設。加強志愿服務網絡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與鏈接功能,建設大學生日常使用頻率較高的網絡平臺,拓寬大學生了解志愿服務相關信息的渠道,方便大學生及時跟進自己從事的志愿服務活動。
其次,優(yōu)化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平臺。在搭建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平臺時,高校應注重將大學生個人抱負和國家富強與民族復興有效連接,促進大學生形成與新時代社會發(fā)展要求相適應的能力與素質。如高校可以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向社會擴展,為鄉(xiāng)村振興貢獻力量。
一方面,加強政府與高校的溝通,雙方開展雙向調研活動。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學生志愿情況,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需要的志愿人才,雙方共同發(fā)力,讓渴望參與地方志愿服務活動的大學生擁有更適合的平臺,助力社會建設。
另一方面,實現不同高校之間志愿服務的跨校聯動,更好地實現專業(yè)志愿服務推動精準志愿發(fā)展,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專業(yè)實踐能力。如在寧夏地區(qū)組建志愿服務聯盟,醫(yī)科大學、師范大學與農業(yè)大學的學生可志愿組隊,并在志愿活動中,以當地文明實踐中心(站/所)為樞紐開展活動,師范專業(yè)志愿者側重落實國家相關政策方面的宣講,更好地滿足寧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社會心理需求,醫(yī)學專業(yè)志愿者與農業(yè)大學志愿者可結合自身專業(yè)技能,幫助當地群眾檢查身體、指導農業(yè)建設,助推聯動、高效、協調志愿機制建設的同時,有效推進大學生專業(yè)實踐能力的提升。
2.打造多樣化的志愿服務項目
高校要打造多樣化的、體現地方特征的,優(yōu)質的“本土化”志愿服務項目。如在民族地區(qū)組織志愿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要致力于創(chuàng)新志愿服務形式,還要發(fā)掘并融入夯實民族團結生命線、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
首先,高校可以利用民族團結月等時間點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文藝項目,通過這種群眾容易、樂于參與的活動形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氛圍,加強民族文化認同。
其次,高校可以打造“民族一家親”理論研究型項目,通過志愿平臺宣講黨的方針理論,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共同體意識。
(三)增強大學生志愿服務傳承機制建設
1.建立“傳幫帶”動態(tài)穩(wěn)定機制
首先,高校可以建立大學生高年級與低年級之間的傳承機制,加強以老帶新政策的實施,建立候補志愿者機制,采用競爭入隊的方式激發(fā)志愿者的榮譽感,推動志愿服務隊伍滾動式穩(wěn)定發(fā)展。
其次,相關部門可以將志愿服務貫穿大、中、小學全過程,推進志愿精神一體化系統化培育,并建立次學段評價檢驗機制,促進志愿服務延續(xù)性發(fā)展,鼓勵不同學段的學生一生致力于有意義的服務、學習中。
2.志愿服務與青年職業(yè)發(fā)展相結合
首先,高校可以加強與不同服務基地的交流,根據學生的需求對接社會需要,考慮學生專業(yè)與崗位的匹配度,精準對接大學生的成長需求和職業(yè)崗位。高校可通過建設“雙創(chuàng)基地”,結合大學生專業(yè),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積極為基層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尋求解決方案。
其次,高校可以鼓勵青年人關注地方問題,引導青年大學生由志愿服務向基層就業(yè)轉化,參與地方建設,進而推動志愿服務實現從學校到社會的延續(xù)性發(fā)展。
如今,我國的志愿事業(yè)不斷發(fā)展,隨著大學生群體的加入,志愿服務向著更加完善的方向邁進,進一步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發(fā)展:這不僅是培養(yǎng)大學生精神文明的有效方式,還是加快社會文明實踐的重要路徑。因此,高校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引領渠道,糾正大學生志愿服務認知偏差,增強大學生志愿服務認同,樹立大學生志愿服務自信。高校還要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內涵式建設,搭建“互聯網+校社聯動”一體化平臺,打造本土化特色優(yōu)質志愿項目,推進志愿服務深層次開展。
此外,高校可以增強大學生志愿服務傳承機制建設,建立“傳幫帶”動態(tài)穩(wěn)定機制,保證志愿隊伍的穩(wěn)定傳承,綜合考慮志愿服務與青年職業(yè)發(fā)展,鼓勵青年人關注地方問題,引導青年大學生由志愿服務向基層就業(yè)轉化,增強志愿服務銜接社會的延展性。同時,大學生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與個人道德修養(yǎng),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建設統一起來,搭建起實現人生價值的志愿舞臺。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丁元竹,江汛清,譚建光.中國志愿服務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3]張洪彬.思想政治教育中志愿精神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楊威.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三個亂象——讓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回歸初心[J].人民論壇,2018(19).
[5]王曉輝.志愿服務在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中的重要性[J].紅旗文稿,2017(8).
[6]商愛玲.筑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8(1).
基金項目:2020年度寧夏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一般項目,項目編號:NGY2020081。
(作者單位:寧夏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