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成 高寧
摘? 要:中國共產黨革命過程中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逐漸發展形成紅色文化資源體系,有助于弘揚革命精神與愛國思想。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合理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挖掘紅色文化中蘊藏的文化底蘊,以多元化的形式促進大學生參與紅色活動,為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方向。文章從新時期高校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價值入手,分析了新時期高校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面臨的困境。以此為基礎,提出優化思政教材、建設紅色校園文化、建設紅色文化教育實踐基地、高校思政教育中應用紅色文化的教學設計、打造專業化師資隊伍、創新協同育人的機制等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41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4-0044-04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發展進程中,積累形成具有歷史文化內涵、豐富革命精神的先進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高校教育要合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發揮好革命傳統的育人作用,傳承好紅色基因。為此,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增強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堅定民族復興、建設國家的使命。高校應通過不斷優化教育體系、教育內容,為大學生提供高水平的教育,引導學生了解紅色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涵,并利用紅色文化的人文優勢,開展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挖掘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顯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一、新時期高校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價值
(一)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精神
紅色文化中蘊藏了濃厚的愛國主義思想和為國家、群眾奉獻的光榮事跡,是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秀素材。如井岡山精神等一系列紅色文化精神,都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1]。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傳承和發展紅色文化的關鍵意義,以課堂討論、音視頻播放、革命故事講座等多種方式進行愛國主義思想宣傳,使紅色文化融入學生思想中,引導學生健康成長。高校要結合當地紅色文化,打造教育實踐基地,帶領學生進行參觀,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認知,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精神。
(二)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同
紅色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紅色革命精神以及永不言敗、堅韌不拔的民族特性,也是促進現代先進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課。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及大學生的基本情況,思政工作者需要對紅色文化進行挖掘,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紅色文化認同感,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及政治覺悟,避免大學生產生文化認同危機。
(三)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紅色文化是關鍵的教育資源,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與紅色文化的相互融合,引領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雷鋒、黃繼光、邱少云等都是為了群眾的利益勇于自我犧牲的英雄人物,也是所有人應當學習的榜樣,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文化教育資源[2]。為了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步伐,高校要合理利用紅色文化,樹立大學生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同時,紅色文化中蘊藏著為人民服務的集體主義思想,有助于切實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水平。
二、新時期高校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面臨的困境
(一)融入形式單一,內容單調
首先,許多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課程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沿用的是傳統教育模式。而大班式教學的學生較多,不利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大都將注意力放在教學目標與成果方面,不關注如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而教師教授的內容大都以教材為主,并未充分挖掘紅色文化,沒有利用紅色視頻、紅色講座等教育資源,存在紅色文化價值利用率不高的現象。在全新的時代發展環境下,大學生可以從多元化角度獲得更多信息,所以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導致學生的體驗感較差[3]。另外,大學生所處的現代生活環境與紅色文化蘊藏的內容存在一定差異,學生會有距離感。教師講授的思政內容重復性較強,內容也比較單一,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效果不佳。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員解讀紅色文化的能力不強,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理解與學習的紅色文化知識也較為空洞。長此以往,即使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與紅色文化的融合,也無法發揮激發學生民族認同感、愛國精神的作用。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評價體系有待完善
在高校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中,部分高校紅色文化課程較少,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理工科專業高校中。而高校作為大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關鍵場所,紅色文化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會導致大學生對紅色文化接觸減少,僅僅從表面上對紅色文化有一定了解,沒有對紅色文化的內涵進行深入分析。此外,許多高校都將考試成績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關鍵依據,評價的模式比較片面。總的來說,高校建設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還存在制度不科學、不合理的現象。
(三)部分大學生受西方文化影響深,對紅色文化了解不全面
長期以來,部分大學生受到西方文化滲透的影響,如網絡信息、書籍、進口產品廣告等對西方的文化產品進行宣傳,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理念。部分學生過多關注西方文化,忽視中華民族的紅色文化。大學生鑒別文化的能力較弱,盲目推崇西方文化,但西方文化糟粕會腐蝕學生的價值觀[4]。就實際情況來看,許多學生都存在沒有全面了解紅色文化的情況,僅僅關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物質文化遺產,不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這也會阻礙新時期高校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融合。
三、新時期高校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
(一)優化思政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與紅色文化相互融合。尤其是教材編寫方面,需要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材中。課堂教學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穩定開展的核心載體,而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紅色文化相融合,可以提供更多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還能使教師在思政課堂上,選擇地方性、代表性較強的紅色文化[5]。高校領導、思想政治教育人員要增加對紅色文化傳播的關注,提升紅色文化教育水平。在思想政治教材、教學活動中,融入紅色文化,并以優化教材作為關鍵的輔助模式,促進紅色文化深入整個教學流程中。另外,以宣傳紅色文化為核心載體,奠定穩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并促進紅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持續發展與傳承。
(二)建設紅色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高校理想信念的關鍵載體,高校可采用展板、張貼宣傳標語等方式傳播紅色文化,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的基本價值理念、思想進行引領。此外,高校應注重營造紅色文化的教育氛圍,選擇大部分大學生容易接受的文化方式,將紅色文化的魅力體現出來,并達到思想政治教育與紅色文化相融合的發展目標。紅色文化的傳播與建設需要不斷創新,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穩定地位。高校要營造紅色文化教育氛圍,需要融入現代化的原則,還要滿足學生健康、積極向上、全面發展的文化需求。
(三)建設紅色文化教育實踐基地
西方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思潮逐漸流入我國,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負面影響。互聯網平臺上充斥著許多不健康的內容與言論,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與人生觀塑造。因此,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需要體現出紅色文化發展與傳承的核心作用。高校要建設紅色文化教育實踐基地,為大學生創設良好的紅色文化實踐發展平臺,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水平[6]。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進行理論知識傳授,無法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與積極性,不利于實現思想素質提升目標。基于此,借助紅色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可以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轉變為能力與素質的提升,通過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傳授紅色文化、愛國精神、民族責任感。
(四)高校思政教育中應用紅色文化的教學設計
1. 落實教育目標,提出科學化教育方法
高校實現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緊密融合,要實現機制與體系協同創新的發展目標,并徹底解決傳統理論教育、實踐活動匱乏等方面的問題。高校需要順利落實教育目標,并采用科學化的教學方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改革。立足高校實際情況,促進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體現育人功能。以培養掌握思想整理論知識、三觀正確、道德品質健康的大學生為基礎目標,落實完善的教育實踐發展計劃,豐富教育內容,建設完善的紅色文化教育體系。
2. 合理設置教學內容,選取教學素材
高校創新紅色文化教育體系,并完成跨科研室集體備課、統一課程教學大綱的規劃工作。結合課程教育的特點,與紅色文化相互融合,整合研究提出科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合理設置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素材[7]。高校在思政課程教學設計的環節,可以利用《毛澤東選集》中的《實踐論》等紅色理論文獻,引導學生探討。對于概論課程學習來說,教育人員進行體驗式教學,并幫助學生充分了解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知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對于綱要課程學習來說,要以抗日戰爭為主題,選擇多種具有教育意義的案例進行教學。對于基礎課程的學習來說,要以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為核心主題,并以情景劇模擬表演的方式,深入講授紅色文化思想。
3. 聯合思政教師、黨團管理人員、紅色文化專家開展思政教育
高校應建設思政教師隊伍,以優化課程體系、專業課程內容為基礎,開展紅色文化專題教育活動。高校要最大化發揮黨團管理人員的宣傳效用,建設紅色教育平臺與載體。此外,高校與學員輔導員相互融合,在課外建設紅色文化中心、教育協會。高校要采用定期、不定期的方式邀請紅色文化專家,發揮其教育引導作用,使學生深刻感受紅色文化蘊藏的精神與力量。
4. 創新思政課堂,開發紅色文化網絡
高校以建設紅色校園文化為核心,召開紅色文化校園專題展覽會,開辟紅色文化校園傳播路徑,還要評選更優秀的紅色文化傳承分子。同時,高校需要整合內部資源、外部資源,在紅色革命根據地完成實踐基地建設工作,在校園網中增加紅色文化閱讀專欄,建設紅色文化網站,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與教育空間緊密融合的基礎上,建立健康的紅色文化教育體系。
(五)打造專業化師資隊伍
第一,在紅色文化的發展與融入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培養教師良好的文化素養,教師要學習紅色文化蘊藏的文化精神、核心價值取向等,并掌握豐富的紅色文化知識,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及學習能力,進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紅色文化協同的核心目標。第二,高職院校要適當加大師資隊伍培養與建設力度。以建立教學團隊、科研室為核心單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人員的培訓工作。在此過程中,引導教師觀賞紅色文化經典作品,提升學習能力,學習思政相關原著,寫下觀后感,增強教師的紅色文化學習能力,深刻了解紅色文化的底蘊及蘊藏的愛國精神[8]。第三,高職院校開展更豐富的紅色文化實踐活動,使得教育人員全面了解紅色文化資源,分析紅色文化知識內涵,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與紅色文化建設融合。
(六)創新協同育人機制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以單獨的形式推進,而要建設協同育人管理機制,以期實現合力育人的基礎目標。高職院校通過建立健全的協同育人機制,并落實相關的育人管理制度,以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內容,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品質。紅色文化資源包括眾多多元化、歷史性的思想政治元素,對學生具有較大的吸引力。教師要對紅色文化專題的內容進行挖掘,并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實現思想政治實踐教育與紅色文化資源相結合的同時,落實完善的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各項工作順利運行。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紅色文化還可以與教學評價工作緊密融合,落實完善的評價體系,還可以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為基礎,開展結果、過程評價工作,提升教師在思政教學中的職業道德素養。
四、結語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應形成健康、向上的行為與思想意識,要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然而,西方文化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所以,高校要持續創新思政教育模式,適當融入紅色文化,選擇合適的傳承載體,建設良好的高校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實踐基地,以期培養出更多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達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相關人員要明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紅色文化融合,不單單是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而是形成紅色文化傳承的媒介,建立影響力、引導性較強的創新教育體系,促使大學生形成愛國精神,提升思政認知水平,認同紅色文化,牢記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使命。
參考文獻:
[1] 王俊彬,王夢. 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究[J]. 現代交際,2021(20):186-188.
[2] 付銘舉,趙文春. 網絡時代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研究[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20):106-107.
[3] 黃飛. 基于紅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路與策略研究[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9):104-106.
[4] 龔瀟瀟. 紅色文化在當代思政教育中的價值構筑探究[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39(04):56-58.
[5] 呂甜甜. 新時期高校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索——評《新時代紅色精神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231.
[6] 吳若云,李旭亮. 依托地方紅色文化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分析[J]. 決策探索(中),2021(06):33-34.
[7] 王礪寒,苗露露. 新時期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紅色教育——以山西省長治市為例[J]. 西部素質教育,2020,6(04):22-23.
[8] 彭艷. 解析高校思政教育中紅色文化傳承的價值與途徑[J]. 陜西教育(高教),2019(08):14-15.
(薦稿人:高春燕,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首批陜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與實踐項目“動漫在高校紅色革命文化傳播中的應用”(項目編號:2021SPWSXM-C-64)。
作者簡介:楊玉成(1991—),男,碩士,陜西青年職業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寧(1991—),女,碩士,咸陽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