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新時代高校深入開展大學生“四史”學習教育是高校加強黨的建設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守好意識形態陣地的重要抓手,是高校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有效手段。新時代,高校深入推進大學生“四史”學習教育可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著手,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堅持常態化、整體性的原則,以此推進四史教育深入開展。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四史”學習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4-0072-04
“四史”學習教育自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首次提出,至2020年1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明確確立,經過了7年的發展時間;內容也從一開始的“黨史、國史”,經過多次完善,拓展至“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2020年5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向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發出通知,要求切實加強“四史”教學工作,指出要深刻認識加強“四史”教學工作的重要意義,要把“四史”教學全面納入教學體系,建立開展“四史”教學的長效機制。由此可見,“四史”學習教育從提出到確立,具有清晰的邏輯思路與內容精髓[1]。
一、高校深入開展大學生“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是高校加強黨的建設的必然要求
中央組織部最新黨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5日,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9514.8萬名,黨的基層組織486.4萬個[2],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大”不僅僅體現在組織強大,更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制度偉大、思想偉大。同時,中國共產黨黨員隊伍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年輕黨員持續增加,35歲及以下黨員占總數的24.9%。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大”不僅僅體現在黨員人數和組織規模龐大,更重要的是黨的建設要開創偉大事業,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黨的建設還要有宏大格局,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堅持戰略定力,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將自身發展與世界發展相統一,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并善于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想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必須加強思想建設。“四史”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有助于師生黨員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有助于師生黨員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強化責任擔當,堅定“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保證黨的團結和統一。
(二)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是高校守好意識形態陣地的重要抓手
歷史虛無主義是意識形態領域出現的一種錯誤的社會政治思潮,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的傳播更加隱蔽,表現形態更加多元。高校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作為互聯網空間的活躍群體,他們好奇心強、辨識力弱,容易受到煽動和鼓吹。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極大地扭曲了青年學子對主流價值的認同,削弱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權。深入推動“四史”學習教育,有助于揭穿錯誤思潮制造的謊言和迷霧,最大限度地擠壓其生存空間;有助于高校師生把握歷史事實和發展脈絡,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站穩守好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
(三)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是高校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有效手段
列寧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3]。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深入推進“四史”學習教育有助于更多大學生科學研判世情、國情、黨情,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從而加入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隊伍。有助于師生共同認識和把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這三個最基本的方面。有助于師生共同提升“四個正確認識”,具體為“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
二、高校深入開展大學生“四史”學習教育的科學路徑
2018年起,“00后”群體正式進入大學校園,與“90后”相比,其行為特點發生了顯著變化,更具有個性化的價值追求、自主化的學習方式、網絡化的娛樂生活、理性化的處世態度和務實化的人生理想[4]。可以說,“00后”大學生群體的行為特點給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挑戰,亟須調整舊有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從心理學角度出發,以“知、情、意、行”四維系統為切入點,遵循人才發展和培養規律,有助于“四史”學習教育的路徑構建。
(一)要用好“知”——加強頂層設計,發揮主體作用
“知”是認知、觀念,是“四史”學習教育的起點。開展“四史”學習教育要統籌好“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兩個渠道。第一,要守好思政課堂主渠道。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要守好“責任田”,深入淺出地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好歷史和人民是如何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講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怎樣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就,講好革命先輩浴血奮戰、艱苦奮斗、勇于自我革命的紅色歷史故事,澄清認識誤區,讓馬克思主義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除了抓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教師,還可引入高校黨政領導干部、校外專家等主體。例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實施“1+N+X”教學模式,“1”是專業教師主導,“N”是全校黨政干部全面參與,“X”是校外專家專題指導。第二,要推進“四史”學習教育進課堂教學,充分挖掘各門課程中的紅色資源,將“四史”學習教育與人文通識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專業課程等有機結合,用鮮活素材充實教學內容,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作同行,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統一。多年來,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深耕“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工程(簡稱“紅培工程”),構建紅色課程體系,將紅色基因貫穿育人全過程,全校45個專業共建設122門課程思政示范課,入選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
(二)要用好“情”——注重傳遞方式和資源聯動
“情”是情感、情緒,是在認知基礎上產生的內在心理體驗。新時代大學生“四史”學習教育過程,既是傳授歷史、傳遞價值的過程,也是情感傳遞、信念內化的過程。一方面,在內容上要注重史論結合,既要有宏觀視角,講好“大道理”,也要有微觀切入,講好“小故事”,注重如何在情感傳遞方面,根據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利于學生接受吸收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在形式上教育者要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從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入手,聯動校內外紅色資源,雙管齊下、統籌考慮,不斷豐富和優化教育方式和場景,提升學習教育的親和力和感召力。例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將身邊小事與黨史教育相鏈接、專業特色與學習形式相鏈接、黨史與校史相鏈接,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包括組建北京高校“我聽親人講‘四史”宣講團、開展多語種“百人講百年黨史”活動、打造《看海棠花開》大型原創音樂劇、舉辦校園沉浸式主題展覽等。學生可自主瀏覽遍布校園的黨史時光站,在黨史知識自測區互動答題以及在立體式合影區打卡,參與音樂劇的制作、排練、表演等,校園內處處都有景觀的氛圍營造,整座校園都是黨史教育的大課堂、大展廳、大劇院。同時,學校充分挖掘社會紅色育人資源,邀請香山紀念館講解員入校講解,與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合作建立鐵軍精神研究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參加口述史訪談編撰工作。通過以上方式,用學生愛聽、愛看、愛參與的形式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將思想性、藝術性與專業特點相結合,在學生群體中引起了熱烈反響。
(三)要用好“意”——多渠道構建身份認同
“意”是意志、動機,是在認知和情感基礎上產生的自覺性行為的態度和傾向。要用好“意”,一是要通過組織激勵來動態構建身份認同,從課堂教學向協同教育轉變,靈活運用團學組織或朋輩導師等群體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活動,激發學生“三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主動性,從而不斷提升大學生成長的內在驅動力,為大學生成長賦能。可以以學生骨干為紐帶,承上啟下,一方面傳達學習精神與要義,另一方面反饋學生需求及實際效果;可以以黨團班級為單位,通過開展班會、團日活動,將“四史”學習教育活動融入日常;可以以基層學生黨支部為堡壘,發揮黨建帶團建效果,引導黨內外立起政治規矩,樹起模范標桿;可以以學生社團為點面,利用不同社團的特點和專長,打造“四史”學習教育第二課堂。二是要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和監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那就也應該成為我們黨凝聚共識的新空間。”[5]新時代的大學生對互聯網依賴性較強,黏性很高,更傾向于在網絡獲取信息,但當前新媒體平臺仍存在審核不嚴、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作為教育主體的權威性。一方面,既要通過新媒體平臺擴大“四史”學習教育的傳播聲量,擠壓錯誤言論、錯誤思潮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也要加強互聯網監督,引導大學生時刻牢記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四)要用好“行”——打造社會實踐大課堂
“行”是行為、行動,“知、情、意”最終需落實到實踐中,同時實踐能夠進一步強化價值認同,從而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圍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展開深刻闡述,鼓勵青年大學生到基層中去,到實踐中去,到人民中去。通過馬克思主義來指引改造世界的行動,通過實踐出真知、長真材,用勞動開創未來。
圍繞“行”開展“四史”學習教育,一是要通過校內外實踐,進一步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通過參加志愿服務、寒暑假主題社會實踐、朋輩輔導、創新創業等實踐活動,學生可正確看待挫折與失誤,更好地了解黨史的脈絡、新中國史的進程、改革開放史的偉大成就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基本規律,進一步在社會、在基層、在一線校準人生理想,思考如何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建設相結合,感悟初心使命,強化使命擔當,提升服務意識。
圍繞“行”開展“四史”學習教育,二是要通過校內外實踐,促進大學生練就過硬本領。通過建立校內外實踐基地,引導大學生明確學業價值,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辯證思考的能力。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一直以來開展的北京高校紅色“1+1”活動,通過高校學生黨支部與京津冀等地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建的方式,開展理論宣講、精準扶貧、志愿支教、就業幫扶、文化傳播等對口交流活動,一方面學生黨員在實踐中接觸社會、服務基層、提升能力,另一方面也為首都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新時代高校深入推進學生“四史”學習教育的思考
(一)堅持常態化原則
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與歷史學習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教育的傳統。2021年全黨掀起黨史學習教育熱潮,習近平總書記用“三個必然”深刻闡述、精辟論述了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意義,為全黨全社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6]。同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總結會議中作出重要指示,要認真總結這次黨史學習教育的成功經驗,建立常態化、長效化制度機制,不斷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黨史只是“四史”中的一個部分,推進“四史”學習教育并非一時之事,需持久發力,久久為功。
(二)堅持整體性原則
“四史”內容豐富,體系龐大。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材中對“四史”的直接體現與連接不充分,需要進一步規劃、統籌和融合。高校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應盡快出臺指導性的意見,明確各門課程承擔的“四史”教育的具體任務,推動高校思政課形成分工明確、內容互補、相互銜接的“四史”教育教學體系[7]。高校思政理論課需要將“四史”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通起來,形成整體規劃,確立明確的教育目標、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優化課程設置和學科理論建設,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更好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發揮好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此外,“四史”學習教育還是一個系統性、聯動性工程,需要從組織上、隊伍上整體謀劃、整體部署,壓實各方主體責任,盤活教育資源,構建一體化工作體系,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三)堅持遵循育人規律
2016年12月8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8]。當代大學生主要以“00后”居多,他們厭惡“說教式、灌輸式”教育。在“四史”學習教育中,各方教育主體要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避免“居高臨下”講道理,而是應與受教育者平等對話、平等交流。思想政治教育要滲透到業務教學中,滲透到學生成長發展的方方面面,才能激發育人活力,不斷增強青年大學生的認同感、接受度、轉化力,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說服力和感染力。
四、結語
文章分析了深入開展大學生“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意義,并探討了科學的教育路徑:加強頂層設計發揮主體作用;注重傳遞方式和資源聯動;多渠道構建身份認同;打造社會實踐大課堂。同時也指出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應當遵循的原則,具體包括常態化原則、整體性原則、遵循育人規律。希望能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趙卯生. 新時代持續推進“四史”教育的科學路徑[J]. 人民論壇,2021(Z1):62-64.
[2] 中共中央組織部. 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EB/OL]. (2021-06-30)[2022-02-23]. https://www.12371.cn/2021/06/30/ARTI162 5021390886720.shtml.
[3] 列寧. 列寧選集:第2卷[M]. 中共中央編譯局,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
[4] 王海建. “00后”大學生的群體特點與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 思想理論教育,2018(10):90-94.
[5]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8.
[6] 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N]. 人民日報,2019-08-15(27).a
[7] 宋儉,廖玉潔. 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思考[J]. 思想理論教育,2020(07):24-29.
[8]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09.
(薦稿人:屈娜,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胡甜甜)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21年黨建思政(德育)專項研究項目“新時代高校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的路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韶婧(1990—),女,碩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黨委學生工作部干部,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黨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