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燕
摘要:生活化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文章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兩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實現教學內容朝著生活化趨勢轉變和發展的同時,實現教學方式的生活化轉變。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課堂教學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生活化教學是指以生活為出發點,將教學活動布置成現實生活場景,引導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現象進行準確、合理的判斷,不斷深化認知能力,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
一、設定生活化教學目標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合理設定教學目標,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落到實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同時,教師要體現生活化的基本原則,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才能學以致用,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教師要關注和重視學生。由于學生正處于“他律”向“自律”轉變的重要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根據不同教學活動的內容和要求,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生對道德的認知和判斷比較淺顯,雖然具有一定道德認知,但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日常生活時的環境特點,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精細化設計教學目標,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二、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一)構建生活教學資源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的現實生活作為出發點,融入道德與法治教育內容,拉近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距離,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之間具有非常密切聯系。教師構建各種不同類型的生活事件,能再現學生的動態化生活,為學生的日常生活提供指導。
如在講授“時間觀念”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火車時刻表、航班時刻牌等具有時間性特點的事物,設計出有代表性的時間性生活事件,幫助學生逐漸理解什么是時間觀念,為什么要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明白“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不同的需求,妥善安排生活時間,分配日常生活中的各項事務,為生活秩序化和條理化打下良好基礎。
又如在講授“公共意識”時,由于這一個概念過于復雜,涉及公共規范意識、公共利益意識、公共環境意識、公共參與意識等,教師可以篩選出接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案例,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復雜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公共意識,讓學生重視遵守秩序和規則,提升道德與法治素養。
此外,教師還可以合理利用平常性事件,對教材進行編制。通常情況下,教師都會以平常性事件作為主要組成部分,平常性事件主要是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事件,圍繞這些平常性生活事件,能引導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主動參與各項活動,讓學生意識到知識就在自己身邊,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高度融合,以解決和處理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類型問題。
(二)創設生活情境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利用現實生活當中各種不同類型的事件,盡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如教師可以設定一個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相關的主題,讓學生以圖文結合的方式,記錄日常生活中與之相關的各種信息。然后,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采集與教材相關的生活信息,再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還原客觀事實,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樣,不但能豐富和完善現有的教學內容,而且能將日常生活當中比較鮮活的案例引入課堂教學,強化學生的體驗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如在講授“馬路不是游樂場”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收集交通方面的信息,了解各種交通標句,真正意識到生命的寶貴。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小小交警交通規則知識競賽”,讓學生認識并了解大量的交通標識,理解一系列交通規則知識,糾正學生在生活中不安全的交通行為,使學生養成自覺遵守道路交通法規的良好習慣,樹立交通安全意識,保障了學生的交通安全。
三、教學方式的生活化
(一)生活化問題的設計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想從根本上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必須針對具有生活化特點的問題,做出科學合理的設計。
以講授“我愛爸爸媽媽”為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課件,并設計相關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很快就會得出結論。如媽媽不給孩子買玩具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這個玩具不適合孩子,也有可能是家里有比較多的相似玩具,并不能因為媽媽不買玩具,就說明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而爸爸不允許孩子玩水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害怕孩子出現安全隱患。教師通過讓學生探討生活化問題,不僅能幫助學生加強自我探究意識,使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還能讓學生間接地懂得父母對自己的愛。
(二)多樣化活動的實施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兼容性比較強,具有開放性、事實性等特點,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合理穿插各種不同類型教學活動。如教師可以合理利用情景教學模式,安排一些情景短劇的排練,讓學生在特定情境范圍內學習。這樣,不僅能強化學生學習體驗感,還能引導學生主動展開一系列思考。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或者舉辦辯論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教師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和了解所學內容,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
(三)不同生活化情境再現
1.結合案例展開教學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實際案例,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講授“同伴與交往”時,教師可以講述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與鐘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鐘子期善于欣賞,這也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引入實際案例不但能增加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和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
2.歸納總結生活現象
學完一個課程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適當總結和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哪些內容與課程相關。如在講授“我們當地的風俗”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之前聽過的民俗故事,或者是當地都有哪些比較有趣的風俗習慣。這樣一來,教師能引導學生將日常生活與學科知識串聯起來,使學生在后續學習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地思考,更加客觀地分析和判斷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3.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很難直接展示真實的實際物體,或者直觀地展示大型生活現場,大多是利用音頻、視頻等不同形式創設情境。教師合理創設情境,不但能促使創設出來的情境更加生動形象,而且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日常教學活動。
如在講授“中華民族一家親”時,教師可以制作有關我國民族構成和分布特點、各民族對中華文化貢獻的故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等內容的多媒體課件,利用音頻和視頻結合的方式,展示我國各民族狀況,讓學生在視聽結合的情境中感知各民族的文化,感受各民族互幫互助的民族精神,了解各民族為中華崛起做出的貢獻,理解中華民族是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深厚感情,增加學生熱愛各民族人民的情感。
(四)反面教材的利用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材內容以正面導向為主,具有一定的積極性、正向引導性。但是長此以往,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很難集中精力,整體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補充一些反面案例或觀點,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出發,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客觀、深入地探究和分析某一現象,活躍學生的思維。
如在講授“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違反公共秩序的行為,比如插隊、大聲喧嘩等,這些行為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樣,不但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討論積極性和參與主動性,而且有利于學生對這些不良道德行為反思,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形成具有非常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總而言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激發參與興趣,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改革標準中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合理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在日常教學時,如果教師能使學生意識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與實際生活之間聯系密切,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更愿意主動參與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閆平,劉志平.淺議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20(11).
[2]閻家祎.談如何讓“生活味”浸潤道德與法治課[J].才智,2020(13).
[3]莊培芳.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化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20(7).
[4]莫以麗.淺析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廣西大新縣某中學為例[J].法制與社會,2019(33).
[5]劉志平.生活化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滲透路徑[J].天津教育,2021(26).
[6]陳明云.生活化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家長,2021(2).
[7]何培華.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的運用[J].當代教研論叢,2020(1).
[8]章福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路徑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17).
(作者單位:福建福鼎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