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琴
文言文是一種已經定型的書面語言,在中國古代已經使用了兩三千年,這也是現代漢字的起源。初中階段,學生面臨人生的青春期和二次元的性格重構,在這個特殊的階段,學生可以通過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他們的文化記憶,會對初中生們的人生起到深遠的作用。在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涌入現代社會的背景下,可以了解民族文化,吸收本土的文化營養,體會民族文化底蘊,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也起到加強民族責任意識的作用。而在文言文教學的實際操作當中,離不開理論和實際的雙重教育,以下就從理論和實際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理論策略
文言文的教學和白話文教學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想要提高文言文課程教學的效率,就需要根據文章來適當修改教育方法,來根據文本的特點確定應該教學的內容。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有著其自身所具備的詞匯簡潔、對仗工整、注重典故、難以理解等特性,文本本身的內部分為不同的類型,不同文言文風格的教學內容也會有所不同。根據文體特點選擇教學內容,可以對提高學生的語言和文化素養發揮作用。如果教師能夠將培養學生對文學教學的興趣,提高古典文學的素養,作為選擇課堂學習內容的出發點,那么所選的內容對教學和學生而言是十分有益的。按類型選擇學習方法,因為文本而選擇內容都是選擇文言文內容和學習方法的一些角度。另一方面,由于教材中文言文的體裁比較復雜,教師也可以從漢語教學與現代文學教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入手,一方面,文言文和白話文都屬于中國文學中的書體表達,文言文又為白話文體的出現奠定了語言基礎,因此在某些語法體系上文言文和白話文又存在共通性,在文言文課講述過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鑒;另一方面,文言文是一種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其文體更具有書面化的表達,而白話文是用更加直白的話語寫成的文章,相較于文言文更加直白易懂,通過對文言文和白話文之間的對比,我們能更好地對教學內容進行討論和界定。
二、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創新實踐具體策略
1. 設計小組合作的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如今新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的階段,小組合作的學習以高效率、少約束的優勢,獲得了廣大教育者的認可,也受到了學生們的喜愛,因此,利用小組活動,豐富文言文學習的課堂內容,并以此為抓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動力是創新初中文言文教學的一個不可多得的好辦法。
開展合作學習,最首要的步驟就是劃分學習小組,通過對學習小組人員的明確劃分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共同學習。在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教師設置有效且明確的目標和問題,通過設置目標和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如果教師提出問題后馬上要求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而不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個體思考,則會讓學生無所適從,同時也會讓一些學生變得怠惰,不愿動腦思考,或是思考不夠深刻,這樣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除了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如果老師不注意維持秩序和規劃指導,就難以掌握學生們學習的實時狀態,也容易適得其反。因此,在開展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更加倡導師生共同參與的模式,由教師進行引導,讓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討論,讓合作學習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筆者以為,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利用小組探討的形式,讓學生在合作中相互學習、共同成長,探討出更便于理解文言文的學習方式,從而促進他們對文言文課文內涵的理解。
例如,語文教師在教學《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言文的時候,可以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在確定好學習小組后,首先,教師要以提高文言文教學質量作為基調,充分利用手上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備課,可以運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具豐富課程內容,在提高課程質量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對于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保持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和動力,以高效合作的準則來開展小組活動。其次,教師讓各個小組圍繞課文的內容進行交流,在開展討論之前,教師可以布置幾個關于原文中的思考問題,例如:“簡要概括宋濂自己的求學經歷”“為什么宋濂對同舍生‘略無慕艷意?”在這些問題的基礎之上,保證讓他們在文章內容上暢所欲言,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但是在這期間,教師不應該固守講臺,而是應該走下講臺在學生的身邊指導,使學生圍繞體裁、寫作手法等角度進行討論,保證他們的討論點在寫作背景、文章翻譯、寫作常識等方面進行,凸顯出主體性。這樣一來,學生的思考方向就不會偏離,文言文的學習效率也有所提高。在小組討論結束后,由每個小組派代表進行本小組對文章內容和問題探討的發言,這時教師也要時刻注意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及時糾正學生發言中不當的地方,讓學生明白自己在解讀文言文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 朗誦教學作為學習開始
語文教學當中,用朗讀和背誦幫助初中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是一種普遍而重要的方法,也適用于文言文教學。在學習開始時,讓學生通過朗讀和背誦對句子和朗誦產生初步印象,他們也可以主動對文章產生問題,然后從而更主動地學習文本。而背誦時所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在課堂上圍繞著這些問題來集中地整理和討論,進行針對性地解答。而出現的學習問題,大多數都是學生,不能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體會不到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從而可能會產生枯燥感。因此教師對于朗誦進行分析時,可以將意境帶入,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文言文當中的意思,當學生將自身帶入文章就能更深刻地體會到文言文表達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加強對文言文的興趣。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對文言文進行朗讀,尤其是對于一些韻腳明顯、節奏感強的絕句和律詩,通過朗讀讓學生自行感悟文章的主旨內容,通過反復誦讀,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初中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很大的一個障礙是他們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感情難以理解。因此我們作為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背會這些文言文,讓他們記住文言文背后的知識,也要讓學生盡可能地理解文言文所傳達的感情,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當時的心境。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學習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時,這篇文言文中用了大量篇幅來描述雪景,用詞精妙。在學習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摘抄其中的字詞,并且對于其中的字詞進行著重標注。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尋找類似的描述雪景的文言文,對于其中描述雪景的詞句進行摘抄。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素養,幫助學生了解到更多描繪雪景的文言文句子,也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興趣,通過簡練的文字描繪出宏大的畫面,這也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我們作為教師,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也需要讓學生領會到語文學科的魅力,引導學生走進探索語文世界的大門,讓學生在語文世界中盡情探索,在語文世界中了解語言的魅力。
3. 練習語篇到語類的教學方法
紅色字體部分內容方法中“摘抄”替換成“語篇到語類教學”。比如,《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教學中引向對《列子》寫作特色的探究學習;《周亞夫軍細柳》選自《史記》,教學中引向對《史記》寫作特色的探究分析。目的是讓學生能更深層掌握一類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時,采用從語篇到語類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擴展了學生在文言文方面的知識面,從語篇到語類的教學,讓學生能更好地記憶文言文的知識。因為學習文言文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所以在日常的學習中,教師在課堂上會講解文言文知識,但這些知識點龐多而繁雜,如果學生不進行記憶的話,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會忘記,因此,在采用從語篇到語類的教學時,能夠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本知識的印象,也能夠積累到課外的文言知識。并且在遇到自己感興趣的文化知識時也可以進行記錄,這樣就能夠提高學生對古代文化的知識積累,也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學習中。對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在初中語文學科的學習中,興趣是最好的動力,只有學生對這個學科感興趣,他們才會發自內心地熱愛這門學科;并且初中的學習任務并沒有高中那么重,學生擁有較多的自我時間可以支配,教師通過從語篇到語類的教學,引導學生對文言文的背景進行了解,提高了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自我充實,從而提高學生的古文知識素養,為學生以后學習更復雜更晦澀的文言文奠定了基礎。
比如,《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教學中教師引向對《列子》寫作特色的探究學習,這樣采用從語篇到語類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當中自然而然地從課文到課外進行深入思考,從文章表面深入到文章背景?!吨軄喎蜍娂毩愤x自《史記》,教學中教師引向對《史記》寫作特色的探究分析,目的是讓學生能更深層地掌握一類文言文的學習方法,也讓學生通過課文了解到這一整類文章的寫作規律,更有利于今后的文言文學習。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育者最直觀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從字詞和句式中幫助學生打好文言文學習的基礎,進一步地培養出學生對于文言文思維的體系,為今后文言文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在初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當中,我們應該立足于課本,根據文言文的體裁和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制定出科學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最大程度地去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