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彬
小學數學是一門抽象學科,為了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應將有趣的教學活動融入教學,運用趣味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鞏固學生的認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在趣味的學習氛圍中享受學習,熱愛學習,形成主動、認真研究、勤于思考的學習精神。本文從趣味性教學活動的內涵和特點入手,分析了趣味性教學活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探討了趣味教學活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小學數學在小學教學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它對學生的學習生涯起著至關重要的啟示作用。數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具體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充分理解學生的興趣,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將有趣的課程內容搬入課堂,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小學數學隨著新的教育模式的轉變而不斷調整。學生通過掌握學習規則和學習方法不斷提高綜合能力,而趣味教學則是關注學生的興趣和信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趣味教學活動的內涵及特點
(一)內涵
趣味性教學活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能夠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各種活動。它是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降低數學知識學習難度的一種策略。趣味性教學活動不是指單一的教學活動,而是指所有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具有一定興趣的教學活動的總稱。
(二)特點
1. 吸引力強。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趣味教學活動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教學手段比較豐富,教學內容也有濃厚的興趣,這對學生更有吸引力,使他們能夠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2. 個性化。趣味教學活動不是單一的教學活動,而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活動的集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差異和對知識點的理解,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 實踐性。趣味教學活動不僅注重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和交流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的趣味性,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
二、趣味教學活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還要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學生在理解、掌握和應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難。然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卻開展了趣味的教學活動,對突破教學重難點、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有積極作用。
將趣味教學活動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利于降低知識學習難度。比如,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趣味化,除能降低知識點本身的難度,還能降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難度。將趣味性教學活動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使學生被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所吸引,表現出極大的學習熱情,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自主開展探究學習。將趣味教學活動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趣味實踐活動或趣味知識點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全身心地參與其中,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質疑,自主探究。新思路和新方法輔以教師的正確引導和激勵,就會形成新的成果,同時,學生自身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也會隨之不斷增強。
三、趣味教學活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做好課前準備,根據教學內容制訂趣味學習任務
課前準備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能否充分備課、精心預設,將影響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為了實現趣味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機整合,教師必須在備課階段預設趣味性學習任務。
1. 結合教學內容確定趣味學習素材。學習素材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配合教學活動所使用的各種道具、圖片等資源。在課前準備過程中,教師應以教學內容為中心,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素材作為輔助,以強化學生的認知。例如,動態的視頻、虛擬化的場景、競賽類的游戲和分類化的課堂活動等素材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2. 利用學習素材設計趣味學習活動。教學活動設計是教學過程中學習內容的活動安排。學習材料的精心組合和設計可以有效地切入學習內容,順利開展有趣的實踐活動。趣味學習活動設計完成后,教師應反復論證活動是否與教學主題相一致以及主題下活動的具體效果,使趣味活動圍繞教學主題展開,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
3. 結合教學計劃準備趣味學習資料。準備學習資料是課前準備的最后一項工作內容,其目的主要是對教學過程中要準備的各種資料進行整理。與之前的素材相比,這里所說的教學資料以習題、問題、導學單和任務單為主,教師要結合授課內容對學生的練習資料(學習資料)進行趣味化設計和整理,植入趣味元素,增強學習資料的趣味性。
(二)發揮趣味優勢,結合學生個性特點開展趣味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趣味教學活動的重要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將課前準備的趣味性要素融入到教學活動中,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開展各種趣味性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提高對知識點的掌握,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信心。
1. 導入生活元素,讓知識點講授親近生活。課前導入是課堂教學引入學習主題的環節。小學生年齡偏小,不能在短時間內了解課堂學習主題,因此,在課前引導環節,教師應選擇學生最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和導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小學生對生活中的元素有親近感,教師可以將學生即將學習的知識點內嵌在生活元素中,引導學生在觸摸生活元素的同時接觸數學知識,產生求知欲。
2. 融入趣味素材,拓展知識點掌握深度。在學生初步掌握知識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將趣味的材料融入學習難點,引導學生突破難點,降低學生理解知識點的難度。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用自己身邊的物品組合三角形,使學生加深對三角形的認識,再引導學生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隨后對其他圖形面積計算公式進行延伸學習。
3. 開展趣味活動,引導學生實現學以致用。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掌握了數學基礎知識后,教師往往選擇大量的習題,將說和練結合起來鞏固知識。但是,大量、反復的練習會讓學生產生枯燥和抵觸心理,因此,在鞏固和提升環節,教師應采用趣味活動,讓學生在個性化實踐活動過程中提高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如通過分組合作,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4. 彼此分享經驗,鼓勵學生大膽反思。在組織學生參加有趣的實踐活動后,教師應讓學生交流經驗,反思學習,鼓勵學生在交流中發現自己的思維角度與他人的差異,并引導學生在反思中實現對知識點的更深理解。在開展經驗交流與反思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活動形式的趣味性,為學生營造一個趣味交流、趣味探討、共同進步的氛圍,優化學生的交流及反思效果。
(三)布置趣味作業,引導學生高效應用數學知識
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是整個學習活動的終點,課后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提升學生學習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作業布置要凸顯科學性、合理性和趣味性,不能單純以練習題為主。教師只有將各種趣味性元素融入作業中,提升作業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實際應用數學知識。
1. 改變傳統命題形式,讓學生樂讀題、樂解題
熟練掌握技能需要經過多次的磨煉,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應用同樣需要多次練習。在問題設計中植入趣味性元素,可以讓學生樂于讀題、分析題、解題。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引入問題中,也可以通過情節替換或創設闖關情境,將工程問題、雞兔同籠問題、年齡問題等學生常見卻枯燥的題目放到具體情境中,讓學生在情境中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掌握解題的方法和規律。
2. 設計趣味實踐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學習成果
趣味實踐作業是提高學生靈活掌握數學知識的關鍵。學生可以通過動手實踐獨立解決實際問題,深刻理解數學知識和原理,發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在內化知識和實際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會逐漸提高。因此,教師應該圍繞課堂教學的主題設計趣味的實踐作業。
(1)作業設計要凸顯趣味性、個性化、實踐性和創新性。趣味性要求教師確保作業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個性化是指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不同的作業內容,或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作業主題進行實踐活動。對于實踐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手工制作數學模型,觀察和挖掘數學模型中包含的知識點;對于思維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進行抽象思維訓練。實踐性是指允許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完成作業,鍛煉實踐能力。創新是指作業要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強烈的創新意識。
(2)個性化的作業記錄。教師雖然無法時刻關注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卻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學習情況和學習成果記錄下來,并在此過程中進行學習反思,完善自己的學習思路與方法。
(3)多元化的作業評價。作業評價不僅是對學生完成作業情況的檢查和判斷,也是了解學生知識掌握和運用情況的有效途徑,還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重要方式。由于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存在一定差異,教師應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如采用生生互評、師生共評、小組評價和家長評價等方式,通過不同的關注角度和不同的評價主體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進步情況,并對學生進行全面而客觀地評價,讓他們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3. 開展親子活動,設計趣味合作任務,提高學生學習水平
親子活動按照開展形式可以分為線上活動、線下活動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活動。教師可根據數學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親子活動形式,開展學生和家長共同協作、具有趣味性的親子活動,通過活動任務的引導和驅動,讓學生在玩中學習、在玩中思考、在玩中鞏固、在玩中提高。
總之,趣味教學活動可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興趣,降低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教師應將趣味教學活動滲透到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學生對學習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實現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