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娟
信息時代,為豐富學生學習的形式、拓寬學生學習的時空、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逐漸被重視起來。筆者在團隊教學實踐探索中,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研究出一套適合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融合信息技術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即“學案導思、微課助學、小組展評、答疑歸納、拓展評價”,這一教學模式對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特別是在“雙減”背景下,對減輕學生沉重的課業負擔,減少家長因孩子學習而產生的焦慮有重要作用,同時在增加親子交流、提升親子情感,推進家校合作育人方面有重要意義。
小學數學教學,遵循兒童學習的特點與數學學科的教學要求,通過家校合作,深度融合信息技術,通過小組展評、答疑歸納、拓展評價的教學模式,通過“導、助、展、答、歸、拓、評”等形式組織教學。
1. 教學組織形式
以落實數學核心素養11個關鍵能力為主要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每個知識內容編制一篇“預習質疑”學案、一篇“鞏固提升”學案,同時整合教學單元,編制一篇大單元“復習指南”,用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結構化、系統化。
課前,學生通過“預習質疑”學案的引導,利用5-10分鐘左右的時間閱讀數學課本例題,獨立思考相關問題,并提出自己的疑問。針對自己的疑問,觀看教師錄制的微課,大約用時10分鐘,進而獨立思考、自主解惑,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家長幫助孩子發現學習的疑難點。學生可以通過微信群,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學習的收獲與疑惑,各小組匯總整理自己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
課堂上,各小組分享本組已解決以及尚存在疑問的問題,大約用時15分鐘,教師依據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而后學生獨立完成“鞏固提升”學案,大約用時10分鐘,接下來各小組分享自己的解答思路,小組間進行點評,教師給予指導,實現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提升。
課后,教師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針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采用線上與線下結合的輔導形式進行個別化輔導,針對存在問題較多的知識內容,學生擔當小講師錄制習題講解視頻,在線分享交流自己的理解,各小組間相互點評、彼此互助,教師指導。同時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內容,為學生推送課后數學閱讀資料,如數學繪本、數學報刊、數學史資料、數學家故事等,拓寬學生的數學閱讀領域。另外,根據數學知識內容與特點為學生設計相應的特色或個性化拓展學習任務。
2. 教學流程及實施
2.1學案導思
學案的設計以引導學生思考質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為主要目標,給學生數學思想方法、學習興趣、情感價值觀、反思創新的引領與指導。
首先對傳統學案進行創新編寫,將學案創編為“預習質疑”學案、“鞏固提升”學案、“單元復習指南”三種形式。“預習質疑”學案分為:例題設問導思和練習舉一反三兩部分。呈現出預習內容、導學目標、重點難點、學法說明、關聯前知、課本閱讀指導、問題導思、舉一反三、小組交流記錄、自我質疑反思等內容。“鞏固提升”學案以分層可選的習題的形式,建立知識間的聯系、發現知識間的規律、對知識進行拓展應用等,讓學生在學案指導下進行深度的自主學習。
在學案設計上,注重新舊知識的關聯與銜接,重視知識的結構化和整體性,重視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探究、實踐應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合作交流,啟發學生反思創新,突出對知識進行拓寬延伸等。此外要積極尋找、發掘信息技術的作用,讓學生的學習跟進時代,同時融入情感價值觀的培養,如學習《數據收集整理》的內容時,可以指導學生利用微信小程序等收集數據信息,讓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整理的全過程,同時調動全班乃至全校學生參與數據收集活動中來,讓學生體驗到現代信息技術帶給人們的便捷。利用網絡問卷收集班級同學生日的數據、家庭月用電量數據、家庭月消費支出等數據,讓學生感受數據與生活的聯系,在知識學習的同時,建立學生的情感體驗,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2.2微課助學
教師利用各類交互性教學軟件,制作課件,并錄制5-10分鐘左右的微課視頻,通過各種線上平臺推送給學生,用以輔導學生針對“預習質疑”學案的內容進行獨立思考。微課內容是學案重難點問題的解析,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點撥,采用問題串引思,是對知識形成的過程性探究、學生認知的深化、情感的激發。微課注重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突破學習重難點,同時對“預習質疑”學案“舉一反三”部分題目進行點撥指導。通過微課輔助,學生課前進行充分地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明確自己所惑,再對重難點進行思考探究,帶著自己的思考走進課堂。此外,微課助學環節還可以充分發揮家校合作的作用,學生在家長的指導幫助下,可以更清晰地發現自己學習的困惑點,并及時反饋給教師,以便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2.3合作交流
在教師的組織下,小組內同學在線上或線下進行交流分享、互助學習。學生根據“預習質疑”學案中提出的問題,先進行獨立思考,遇到難以解答的問題,通過觀看微課自我解惑,接下來在小組內部進行交流,對于組內不能得到解決的問題,由學生講師團進行交流探討。對重難點問題,講師團進行線下交流分享或線上視頻講解,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理清疑難問題的解決思路。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同伴的交流,相互幫助,使難題得以突破,這樣營造伙伴互助的學習氛圍,能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表達分享等多方面能力。
2.4小組展評
通過學案引思與微課助學,學生逐步展開深入思考,將知識不斷內化,獲得較為全面、深刻的理解。接下來是線下小組展評階段,小組展示分享的內容包括“預習質疑”學案中的問題、“鞏固提升”學案中的習題以及自己思考的未解決的問題。這個環節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展示任務,分享自己小組的收獲與思考。針對課上沒有時間展示的小組,課下錄制講解視頻,通過線上展播進行補充,小組內部自己安排分工,努力做到讓組內每名同學都有展示分享的機會。各小組將視頻上傳到在線平臺,全體學生觀看,不同小組的同學進行點評或分享自己不同的思路想法,教師及時進行點評指導。
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教授別人是學習效率最佳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學生線上、線下交流互學的形式,讓學生自我展示分享、講解知識。同時,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夠讓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方法的掌握情況,從而開展有針對性的、富有個性化的答疑和輔導。
2.5集體答疑與個別輔導
針對學生出現問題較多的知識內容以及重難點內容,教師及時進行線下課堂集體答疑指導。針對個別重難點問題,教師錄制講解視頻,通過線上播放,幫助學生解惑。針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鼓勵其自我講題,培養學生挑戰困難的勇氣,同時了解學生存在的學習困惑,進而線下與線上結合,進行有針對性地個別輔導。此外利用網絡平臺,通過家校合作,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建立學習檔案,幫助學生記錄突破難題、取得進步的過程,給學生建立學習信心。
2.6單元歸納
對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學習能力,在每個單元教學結束時,教師通過“單元復習指南”學案指導學生對數學知識、方法、思想進行梳理歸納,學生可以通過思維導圖軟件也可以采取手繪,建立知識的前后銜接,形成知識的結構化、系統化。學生的作品利用線上小程序進行展示,以便相互學習。利用信息技術的便捷性,將學生整理的所有單元復習資料形成資料庫,供全體學生隨時查找復習。
3. 教學拓展
3.1數學拓展閱讀
除課內知識外,為拓展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知,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推薦數學閱讀書籍,如《漢聲數學》《數學幫幫忙》《數學繪本故事》《數學符號趣史》《數學有意思》《好玩的數學》數學史知識、數學家故事等等,學生可以在線上或線下進行閱讀,教師根據數學閱讀內容為學生編制閱讀任務單,學生借助任務單,有目的、有條理地深化對數學概念、文化、理論、精神的理解,提升學生對數學的情感。
3.2特色課程輔助學習
為學生開設一些校本特色課程,如thinking maps 八大思維導圖課程、數獨游戲課程等,用于輔助學生數學思維、興趣的培養。這些課程在線上以視頻教學形式為學生播放,方便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隨時觀看,同時可以重復播放學習。thinking maps系列課程,探索八大思維導圖在各學科以及生活實踐中的應用,可實現多學科融合性學習,同時將學生思維過程可視化,幫助學生建立思維的邏輯性,同時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建立知識結構,增強學生學習能力。數獨游戲,簡單的9個數字,簡單的游戲規則,對于小學生來說卻具有極強的思維挑戰性,更是訓練專注力的好方法,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可以分別開設適合其認知水平的數獨游戲。從四宮格、六宮格到九宮格,從標準數獨到文字數獨、圖形數獨,從難易度到趣味性,全方面設計開發課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專注力和意志力,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與元認知能力。
4. 學習評價
融合信息技術,學習評價要及時跟進,要做到主體多元。評價形式多樣,有口頭表達、紙筆練習、實踐作業、調查報告、數學日記等。通過使用各類線上軟件,要讓評價留有痕跡,讓評價促進交流,實現同伴、親子、師生、家校間關系的和諧,要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以實現評價的再激勵作用。
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將學生的學習重難點進行了分散,通過家校共育,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生利用學案與微課指導,課前進行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明顯增強,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分享中,自我突破學習重難點。在“雙減”政策下,重視學生的數學學習線上與線下的結合,特別是學案的設計與微課助學,幫助學生提升了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交流能力,重視家校合作育人,同時讓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有抓手,減少家長因擔心不會輔導孩子而產生的焦慮,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本文是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一般課題《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案例研究》(課題編號210325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