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小學教育,有助于提升中小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中小學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推動中小學的文化品牌建設。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從政策在場、理念轉型、內容研思和空間升級等方面入手,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小學教育的實踐機制,并從課程、教材和活動三個層面探尋相應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小學教育;文化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立德樹人、鑄魂育人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中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教育,就是要使其能夠真正接觸到、看到、參與進去,全方位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氣息。為此,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浙江省教育廳結合實際,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實施意見》,對如何在學校教育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進行了宏觀規劃。據此,有序推進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工作,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并全方位地融入中小學教育各個環節,對于營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社會氛圍、培養學生從小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念,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小學教育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價值標準衡量之后的中華文化瑰寶,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浙江省匯聚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將其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已成為浙江省中小學學校教育專業發展的一大特色。這種融合育人的方式不僅發揮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而且對中小學生文化素養提升、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中小學文化品牌建設具有深厚的價值底蘊。
(一)中小學生文化素養提升的助推劑
文化素養滲透在中小學生培養目標內部,即以學習文化知識的方式,喚醒學生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的意識,引導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對標正式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語文課標”),未來“文化人”的育人目標更加系統明顯:“嚴格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等重要文件內容,促進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其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1]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小學教育是彰顯文化價值、提升中小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積淀助推中小學生建立開闊的文化視野。浙江省擁有地域性的文化優勢,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眾多,包括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類目。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人文風貌和精神品質,是培養中小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關鍵要素。另一方面,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助推中小學生進行文化體驗。中小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離不開文化氛圍的熏陶。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場館眾多,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館、良渚文化博物館、刀剪劍文化博物館等,為學生的文化認知與體驗創造了條件。
(二)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動力源
中小學生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的正確樹立,是教師職業發展的責任與義務。抵制社會不良習氣,應對多元文化沖擊,亟需教師以文化素養和人格魅力對青少年進行引導,淬煉中小學生高尚的文化品格。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為增進中小學教師的文化育人能力提供了專業指引。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實了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知識。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了中小學教師的教科研能力。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校教育的融合是文化育人方式的新突破。教育部和中宣部開啟了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項目,將每年9月定為“文化傳承月”,旨在使中小學成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重要陣地,幫助中小學生認識到民間文化藝術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2]。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教育融合的載體,研究新型的育人模式。
(三)中小學文化品牌建設的好載體
浙江省擁有深厚的文化歷史資源。2006年5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浙江省的入選項目居全國第一。這些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一直以來都是學校文化品牌建設的重要工作,也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學校教育的前提或基點,有助于打造一批特色化的學校文化品牌。其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突破學校文化內涵深度不夠的瓶頸。它以校園空間為展示的舞臺,以全體師生尤其是學生為主體,以多學科、多領域的廣泛交流及特有的交往為基本形態,以各種文化活動為主要運作方式,大大提升了學校的文化內涵建設和學生的綜合素養。例如,浙江省嘉興市的“南湖船拳”亦稱“江南船拳”,將其融入學校教育,不僅可以優化學校的精神面貌,還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解決學校文化建設影響無力的問題。這是由于學校所謂的精神文化建設(如校園文化節的開展)、物質文化建設(如校園景觀的布置、命名)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缺乏文化滲透力和感染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特色打破了學校文化建設的單一化,為學校文化建設的多樣化發展鋪設了道路。例如,嘉興市的“弘揚硤石燈文化”課程、金華市的“婺劇”經典劇目傳承課程等,不僅可以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而且有助于形成教育品牌,在區域內形成文化影響力。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小學教育的實踐機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校教育存在著明顯的內在耦合邏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教育,能夠賦予學生鮮明的文化身份和人文素養。因而建構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小學教育的實踐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政策在場:文化育人的現實依托
國家相關部門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用以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浙江省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為貫徹落實國家的要求,也通過一系列政策文件對大中小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進行宏觀架構。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在地方層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政策支撐在日漸完善。從本質上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的表現形態之一。從起初的文化自覺到現在的文化自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育人價值在實踐中得到彰顯,而政策支撐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育人的強有力支撐。因而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小學教育系統的第一步。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小學教育的政策制度體系還不夠完善,“零散”“無序”是當前相關工作中存在的弊端,而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度能夠打破這一困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從“無序”走向“有序”。另一方面,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政策制度能夠揭示為什么以及怎么做的問題,為學校具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提供了基本的發展方向,而在制度空間內給予學校充分的自主權,有助于學校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特色。
(二)理念轉型:梯度成長的目標導向
文化遺產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分。從實踐來看,區別于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非自然存在,而是依托于人的存在才有價值。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脆弱的部分也往往是人的缺失,即傳承群體的萎縮,使其在歷史長河中出現斷層[3]。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涵蓋了音樂、舞蹈、工藝等諸多門類。作為最早開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的省份之一,浙江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不能停留在對指定傳承人的搶救式保護上,而應通過教育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重生。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小學教育亟需人才培養方向的理念轉型:以人為中心,把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作為未來國家文化發展的主導方向之一,有意識、有策略地培養新型人才以適應時代的新需求,讓學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上實現梯度成長。梯度成長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小學教育應具有不同的目標導向,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可以成為具有跨學科素養的基礎型人才,也可以成為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專業型人才,還可以成為能傳承、會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型人才。第一梯度的目標是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其涉及多學科知識,需要學生用跨學科眼光進行深入研究;第二梯度是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門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正作為一門學科出現,專業性知識不可或缺;第三梯度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融入中小學教育的終極目標。
(三)內容研思:多維互動的深度耦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群體在生產生活中孕育積淀,受歷史條件、社會環境影響而不斷創新發展的文化寶藏,廣泛流傳于各民族地域間,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燦爛發展史上散發著文化魅力。浙江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小學教育,注重喚醒師生的文化記憶,堅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育人工作大有可為。如果進一步具體化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育人的路線,那么課程育人和活動育人是其育人途徑的另一種表達。課程育人是提升中小學生文化素養最直接的途徑,恰如有學者所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價值衡量之后的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文化選擇的主要素材。”[4]例如,學校可立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目開設校本課程,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課堂教學。活動育人是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特色、激發學生創造活力的重要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傳方式多為體驗式的價值活動和文化活動。因此,學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可從多姿多彩的活動入手,讓學生在活動中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
(四)空間升級:傳習場域的開放融通
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賡續歷史文脈,是促進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泛傳播的首要前提。雖然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人們價值觀的塑造和文化精神的養成具有重要滋養作用,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劇和多元文化的沖擊,一些含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陷入一種文化隱退狀態。這一狀態隔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性,遮蓋了文化本身的內在品質。因此,如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空間的開放融通,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教育義不容辭的使命。浙江省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通創造了有利條件:一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課程搭建,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資源進入中小學教材,融入不同學段的課程體系;二是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師資隊伍,研發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教師專業發展課題,匯聚校內、校外師資力量。另一方面,文化空間的升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保存了活力。文化空間是文化場所、民眾參與、文化實踐的綜合體。浙江省為實現文化空間的打造,加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建設。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實驗室、傳統工藝工作站、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館等,均突出了文化空間的地域風土性和開放共享性。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小學教育的路徑
浙江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中小學教育肩負著將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給學生的歷史重任,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小學教育,是增強中小學生文化自信與愛國熱情的關鍵環節。在實施路徑上,我們可以從課程、教材和活動三方面入手。
(一)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課程群
文化遺產與歷史學、藝術學、社會學、人類學均有著密切的聯系,學術界對文化遺產的研究也多為跨學科交叉研究。種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成為學校課程的重要內容,但在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小學教育的進程中,學校要注重突出地域特色,以特色化課程群的形式凸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與價值。首先,在課程架構上,以區域為單元發掘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在整個區域內形成統一的課程設計,打造富有區域品牌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其次,在課程實施上,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真正納入學校教育教學體系,在區域統一部署下開設具有學校特色的線下系列課程和線上微課程。線下系列課程包括融合課程和專門課程。一方面考慮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科交叉性質,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美術、音樂、體育、德育等課程有機融合;另一方面,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門課程,系統性傳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與技藝。線上微課程借助于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資源包,讓學生的興趣在學校課程之外得到滿足。最后,在課程評價上,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要采取過程性評價,吸納多元主體的參與,其最終的目的是利用反饋信息改進課程。
(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教材集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用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的總稱,它不僅是指教科書,也包括參考書、活動指導、視聽材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融入中小學教育,需要借助于教材開展系統性的教學活動。浙江省目前沒有相應的統一教材。例如,在方言文化上,除了杭州、金華這樣有代表性的大中城市有正式發行的方言教材外,大部分地區都以非公開出版的自編教材為主[5]。學校自編教材的編寫力量較為薄弱,難免存在針對性不強、科學性不足等問題。因此,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融入中小學教育,還需開發對應的地方教材集。首先,在教材的編寫上,要增強知識的科學性,吸納具有淵博學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學者參與進來,把專業知識作社會化、兒童化處理,給予中小學教師和學生一定的幫助。其次,在教材的設計上,要對專業知識內容進行加工,充分考慮到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文筆要風趣,要引人入勝。再次,在教材的編排上,要適當配以插圖或以二維碼的形式展示多媒體學習資源庫,以生動形象地展示浙江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后,在教材的選用上,要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材。
(三)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活動鏈
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學生來說往往是陌生的。因此,學校要借助活動拉近學生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距離,使學生在學習和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增強文化自信,自覺地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首先,學校可在校內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活動,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中實踐活動的比重。教師還可根據自身特長和條件,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拜師學藝,并在校內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活動。此外,為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學校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以拓展性課后服務的形式開展,如挖掘社區資源,發揮社區資源的作用,邀請社區志愿者、五老人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藝人等有特長且有一定教學組織能力的人士,為學生傳授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學校攜手社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活動,能夠將社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資源整合進來,讓學生足不出校就可以體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其次,學校可在校外開展實地體驗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學習。浙江省內有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場館,它們為學生進行沉浸式體驗活動提供了便利。最后,學科可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實踐基地,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培訓,通過傳統傳承方式和現代教育的結合[6],更好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鄭國民.以文化人,建設素養型語文課程標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基礎教育課程,2022(9):30-36.
[2]李桂云,繆悅.學校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地位與作用[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91-93.
[3]馬知遙,常國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深化階段——2011—2020年熱點問題研究綜述[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1(6):44-59,154.
[4]唐西勝.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育人的理念與實踐——以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1(19):5-10.
[5]黃曉東.浙江省方言文化教育:現狀、問題及展望[J].文化遺產,2018(3):127-133.
[6]蘇黃菲菲.融入與融合:西南邊疆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的路徑選擇[J].廣西民族研究,2021(6):16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