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勇 徐素珍
摘 ? ?要:誠信是一種必備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是社會、國家有序運轉、和諧安寧的基礎。誠信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誠信公民是學校必然的職責。后疫情時期,學校誠信教育可從六個方面著力: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遵循身教重于言傳的德育規律,涵養崇尚誠信的校園文化,優化誠信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建立完善的誠信評價管理體系,形成多方協同的教育合力。
關鍵詞:誠信教育;價值觀教育;后疫情時代
在全民眾志成城的抗擊中,新冠肺炎疫情終將過去。后疫情時代,如何轉危為機,積聚重新出發的正能量,形成未來建設的新思路,是必須深度思考、系統研究的課題。面對不斷變異的病毒和局部反復的疫情,很多學校開動腦筋,積極行動,把災難當教材,靈活開展各種極具針對性的疫情教育:或指導學生宅家運動,或傳播衛生防疫知識,或普及科學常識,或疏導心理情緒……應該說,諸如此類的主題課程都開得很及時,也很有必要。但是,這樣的疫情教育還不夠系統。除了要注重體育運動、衛生習慣、科普知識、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學校還應加強生命教育、信念教育、愛國教育和價值觀教育。而在價值觀教育中,尤其要做好誠信教育。
誠信是一種必備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是社會、國家有序運轉、和諧安寧的基礎。如果任由失信行為泛濫,必將引發多米諾骨牌的倒塌,導致人人自危并深受其害。因此,后疫情時代,培養努力求真知、敢于說真話、堅持做真人的誠信公民是教育的必然使命,加強誠信教育是學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定位。有效開展誠信教育,學??蓮牧鶄€方面著力。
一、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
教育之道,不僅在教書,更重在育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工作方針”中明確指出,要“育人為本”,要“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然而,在當下的學校教育中,重智輕德、重成績輕育人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就更需要我們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根本觀念,徹底扭轉“見分不見人”的危險局面,切實引導青少年在價值觀養成的關鍵時期扣好“德”這“第一??圩印薄?/p>
誠信是個人安身立命、齊家交友的根本,也是社會、國家有序運轉、和諧安寧的基礎,“不僅是我國古代道德體系的基礎和根本價值取向,也是我國當代道德體系的基礎和根本價值取向,更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基石”[1]。作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陣地,中小學必須切實擔起誠信教育的重任,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誠信品格與誠信能力,引導學生認識誠信、認同誠信和踐行誠信,進而在學習、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如此,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真正成為整個社會的風尚。
二、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德育規律
學生時代是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進行誠信教育、養成誠信品質的關鍵時期。德育有其自身的規律,它不僅需要道德觀念和知識的傳授,更需要教師在日常的生活情景中持續地進行道德實踐和示范。學校開展誠信教育,固然需要使用傳道、說理等方式,但應該盡量減少灌輸和說教,而應像陶行知先生倡導的:“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要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要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要躬親共守。”
教師應不斷地修身、踐行,堅持從點滴小事做起,以誠處世,以誠育人,言而有信,表里如一,為學生樹立人格的榜樣、行為的標桿,用自己的言行和表率來引導學生、感染學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學生自然就能在師長自覺表現的知行合一的道德場域中完善品格、養成習慣。相反,如果教師一邊講著“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一邊卻抄襲論文、從事有償家教,干著說一套做一套的勾當,勢必只能產生“其身不正雖令而不行”的惡果。
三、涵養崇尚誠信的校園文化
文化是一種傳承和積淀,“是人們對倫理、道德和秩序的認定與遵循,是人們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與準則”[2]。在校園中,如果校長和教師能夠守法遵規,忠于內心而不陽奉陰違,行如所言而不搞形式主義,崇尚誠信就會逐漸累積為一種文化,弘揚誠信和踐行誠信就成為一所學校內部隱含的主流價值觀、態度和做事的方式,以及全體師生的精神期待。有了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文化浸潤,誠信自然就會內融到每個人的血液里,外現于每個人的行動中。長此以往,誠實守信的文化氛圍也就會逐漸形成。而一旦形成文化,其效益就十分明顯。它不僅有利于規范成人自覺遵守社會秩序、誠信待人,更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
特別需要警惕的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由于種種“迫不得已”的原因,一些學校和教師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往往會習慣性地打著“集體利益”的幌子,或加班補做材料,或實行兩套課表,或告誡學生只說好話甚至隱瞞實情。這些表面上符合目的正當的行為,實質上都是對誠信的背棄、對誠信文化的消解。而更大的危害在于,它們最終會霉變為“陰陽文化”“兩面人格”的土壤,并有可能世代相傳。
四、優化誠信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現實中,不少學校對誠信教育的認識不夠,重視程度也不高,往往只在考試之前或者學生抄襲作業、撒謊騙人等行為發生時強調一下,處罰了事,至于誠信教育的課程內容,基本上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而在誠信教育的實踐上,不但缺少對誠信教育規律的完整歸納和準確概括,而且缺少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藝術性的策略或方法。試想,這種散亂粗淺、簡單生硬的教育能有多大效果?
《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明確指出:“要科學規劃不同年齡學生及各學習階段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堅持貫徹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加強校紀校風建設?!弊鳛樗枷氲赖陆逃闹匾M成部分,誠信教育應該進行系統、科學的規劃,構建一整套包括誠信價值、誠信公德、誠信美德、求是求真的世界觀等的相對獨立、系統的核心教育內容;整個課程內容應體現出序列化、進階性,涵蓋知情意行等各個方面 [3]。
同時,學校還要優化誠信教育的方法,積極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鏈接社會生活的真實境遇中獲得真實體驗,加深對自我、他人以及社會的認知,從而激發主體意識,觸動心靈世界,喚醒道德體驗,并最終引導學生以知導行,以行致知,知行合一,誠信立身。
五、建立完善的誠信評價管理體系
誠信評價是誠信教育的重要手段。加強誠信管理,出臺誠信制度,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體系,將有助于提升誠信教育的實效。為此,學??梢愿鶕W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制訂相應的誠信條例,對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不誠信行為,從定義、表現形式到處罰規則和申辯程序,都作出詳盡規定,并通過學生手冊發給每一位新生,讓學生認真學習并簽署承諾書。一旦違反,就依照規章執行。
學校還要加強組織機構、信用檔案、信息披露、教育懲戒等配套的信用管理體系建設,以確保誠信制度能夠落到實處,從而引導師生形成“以誠信為榮”的人生理念和“知行合一”的行為自覺。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躍升期,認知和行為都具有極強的不穩定性以及高度的可塑性。因此,無論是制定誠信制度還是開展懲戒教育,都應該留足容錯余量,配置信用補償機制,以更好地引導學生認識錯誤、改過自新。
六、形成多方協同的教育合力
誠信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充分發揮紐帶作用,聚合多種社會力量,形成各方配合、多維聯動的協同格局。正如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所言:“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如果海浪沖掉了一塊巖石,歐洲就減少。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每個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傷,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所以,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
誠信教育不僅關涉學校,還關涉家庭、政府、民間組織、社會團體。只有每一個行為主體都高度重視并積極參與,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圍和教育的合力,誠信的基石才能更加堅實、更處高位。實踐中,家庭和社區是學校最可能也最應該發動的力量。只有形成協同共振,誠信教育才能落地生根。否則,一周五天學校教育所做的功就會被周末兩天社會教育所做的功抵消。
在萬國郵聯大會上,鄉村女郵遞員尼瑪拉木曾說過一段感人至深的話:“不少人看了我過溜索的照片后問我,生命與信件哪個更重要?我說,生命重要,信件也重要。一旦信件背到我的肩上,就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都能把誠信教育這封“信件”背到自己的肩上,每一個未來的公民都能把誠信當作“生命的一部分”,我們就可以“用成長的足跡踩踏災難”,“讓不幸成為通向幸福的橋梁”[4],更快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潘麗鳳.侗族禮俗對鄉村治理的價值研究[D].貴陽:貴州民族大學,2017:33.
[2]雙永青.媚俗文化視域下的大學生價值觀嬗變[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6(7):92-95.
[3]閆利穎,顏吾佴.當前誠信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路徑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3):71-74.
[4]姚曉丹,靳曉燕,劉博超.“停課不停學”該如何教怎么學[N].光明日報,2020-0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