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勇民
雙打組合如何選配?這一命題似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教科書中肯定找不到答案。我們的常規做法基本遵循“一攻一封”原則組配,即一人網前技術較好,組織進攻和司職封網;一人身強力壯,主要實施后場進攻;簡稱“攻封原則”。然而,實際效果遠比想象得復雜,很多貌似符合“攻封原則”的兩個人,實戰就是“不合”,然后不斷重組,“磨合”時間一般都不短。
湯姆斯杯賽期間,筆者注意到一個意外現象,印尼第一男雙蘇卡姆約/阿山實際是一對“臨時工”,平時訓練和比賽基本不在一起,為何卻在如此重要的比賽中擔當重任?當時也就是好奇,此念一閃而過。近日,印尼女雙名將波莉官宣退役,她的老搭檔拉哈尤迎來了新搭檔西蒂,她們首次亮相便奪得印尼大師賽亞軍,兩周后她們又在馬來西亞公開賽上勇奪冠軍,此時她們才有了世界排名——第133名。
這種“臨時組合、立竿見影”的現象著實讓筆者大為驚訝,細細琢磨之后,再聯想到湯杯賽上印尼男雙的“奇怪”之舉,豁然開朗。印尼羽毛球雙打具有鮮明的“雙快”風格,他們的選配原則是以“雙快”為底層邏輯的雙打技術的全面性和熟練性。因為雙打基本功扎實,配合時只需充分發揮個人技術即可,無需過多考慮互補性,因而更容易實現1+1≥2的“快”的目標。
相對而言,“攻封原則”突出的是個人進攻實力,相對忽視雙打基本功,理論上兩人技術可以互補,實際上“互補”的干擾因素很多,需要不斷試錯和逐個排除,因而磨合時間相對較長。這期賞析,就以印尼女雙新組合拉哈尤/西蒂為標的,欣賞她們的打法特點,吸收她們選配原則之長。
早期的雙打比賽攻守成分居多,重視單搶單攻、后攻前封和輪轉進攻。隨著進攻威脅的不斷提升,限制對手進攻、主動創造進攻成為比賽制勝的主要環節,因而比賽爭奪的焦點逐漸轉向前半場,短平快的抽壓封撲等技術手段成為比賽制勝的關鍵。在這一背景下,單憑一人之力想爭得前半場主動權變得越來越難,“雙快雙搶”漸漸成為雙打競技的標配。這里的“快”是指在對手出球之前做好準備,并在第一時間回擊,出其不意、攻其無備。“雙快”就是兩人都要具備這種“快”的能力,是兩個“快”的疊加,而不是1個快與另1個快的互補,反映在技術層面上,主要有4個方面。
1、提前舉拍的封網意識
雙打前半場的平抽快擋距離短、球速快,甚至快過人的反應時,因而沒有舉拍的提前量,封網很難成功。所以,要求封網之人在對手擊球前舉起拍子,至少要在對手擊球瞬間。等到對手出球后才舉拍,往往舉拍到頭上,球也飛到頭上,失去了發力空間,匆忙出手,失誤大增,這就是“慢”的后果。
如圖1-1所示,拉哈尤(藍衣)接發推撥直線后,紅衣球員準備反抽。圖1-2顯示,在對手擊球之前,拉哈尤已經舉拍做好封網準備。而對手抽壓出手瞬間,拉哈尤即刻進行反擊,頭頂封壓中路(圖1-4)。因為準備早、發力充分,拉哈尤的封壓球至上而下,球速極快,還未等對手反應過來,球已經飛到對面紅衣球員身邊。無奈之下,對手匆忙應付(圖1-5),出球質量明顯受損,送給拉哈尤一方半場突擊機會(圖1-6)。拉哈尤一個干脆的正手殺對角,打得對手人仰馬翻(圖1-9)。

圖2是比賽雙方舉拍早晚對封網效果影響的鮮明對比。
如圖2-1所示,紅衣球員在中半場準備抽壓,球未出手,對面的藍衣球員已經雙雙舉拍做好封壓準備。這是雙打運動員的下意識(自動化)行為,是長期雙打訓練潛移默化形成的,也是雙打運動員特有的意識行為。圖2-3顯示,紅衣隊員正手抽壓對角,拉哈尤在第一時間封壓對角反擊。如圖2-4所示,拉哈尤封壓出球之后,球已經飛到了網口之上,右場區的紅衣隊員,仍然沒有舉拍,等到球快飛到眼前時,才舉拍應對(圖2-5),結果以失誤送分而告終。這種失誤,場面上看似乎是偶然,從“雙快”原則看,卻是必然。

2、中場“平抽快擋高彈”技術變化自如
雙打比賽的前半場爭奪是短平快的高速對抗,允許的反應時間很短,說是“一眨眼功夫”毫不夸張。這種短兵相接考驗的是動作速度和技術變化容量,全憑下意識的本能。相對而言,瞬間技術變化難度更大,含金量更高,更能反映一個人的雙打技術水平。
如圖3-1所示,紅衣球員在中半場居高臨下,正手抽壓對角,顯然,印尼一方處在被動防守狀態。西蒂(右場區)本能地反抽直線(圖3-4),紅衣球員頭頂封壓直線(圖3-5),西蒂馬上做出變線反應,由抽變擋(圖3-7),紅衣球員上網后正手推壓對角(圖3-9)。此時,紅衣方兩名球員均已壓到網前(圖3-10)。見此情景,西蒂瞬間又出變化,變成反手彈拉底線(圖3-12)。這一變化明顯快過了對手的反應時間,等紅衣球員看到來球時,球已經飛到了身后(圖3-13)。因為失去了最佳攻擊時機,紅衣球員無法繼續強攻,只能吊球過渡。此時西蒂迅速上網搶放(圖3-16),然后拉哈尤高點擋網(圖3-20),一舉變被動為主動。在這個態勢轉變過程中,西蒂2秒之內完成的“抽擋彈”技術變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運動員個人動作速度快、變化反應快,屬于“單快”;兩人同時具有這種技能,而且能夠無縫銜接,自然就產生“雙快”。


如圖4-1所示,紅衣球員①在中半場正手抽壓對角,威脅很大,西蒂本能地反手擋直線(圖4-3)。紅衣球員②繼續抽壓對角,此時拉哈尤若以正手抽壓反擊,完全合情合理,但鑒于紅衣球員兩人的站位都比較靠前(圖4-7),拉哈尤瞬間變招,以正手彈拉高球回擊。這一技術變化完全超出了對手預判,待紅衣球員反應過來時,球已經飛到身后(圖4-9),只能眼睜睜看著球落地。在這次短暫對抗中,印尼兩名球員一人一拍、一擋一彈,以無縫銜接的雙快技術變被動為主動,并直接得分。


3、網前技術細膩多變
羽毛球速度的表達方式,與競速類體能項目不盡相同。跑得快、跳得高、球速快,只是速度的一方面,稱之為“絕對速度”;羽毛球還有一類特殊速度,就是讓對手慢,稱之為“相對速度”。技術細膩和多變屬于“相對速度”范疇,就是在自身處于被動無法發揮絕對速度優勢時,通過出球弧度控制,延緩對手擊球,為自身加速創造條件。
如圖5-1所示,紅衣球員接發放網,在圖5-3所示的擊球點位置可挑可放,挑球更加保險。實戰中,西蒂膽大心細,敢于在對手眼皮底下“放網”,球很貼網,對手無法加速推撲,又不甘心挑球,所以重復放網,但出球弧度控制不佳,離網口稍高(圖5-7),因而被西蒂搶到加速機會,反手推壓對角。紅衣球員勉強防守,反抽直線不到位,被印尼球員搶到了半場突擊機會。拉哈尤果斷起跳扣殺,正手殺對角(圖5-12),直接得分。


羽毛球比賽不僅拼體能,更要拼智力。智慧并不是簡單體現在球或人的移動速度上,更多表現在球的飛行弧度和落點巧妙上。
如圖6-1所示,紅衣球員在正手網前放網后,緊緊壓住網口不放,目的就是逼迫對手挑球。但拉哈尤藝高人膽大,面對紅衣球員在網前的緊逼,她在擊球瞬間使出了一個非常隱蔽的動作,手腕一抖,反手勾對角(圖6-5),完全出乎對手預判,等紅衣球員反應過來時,球已經飛到了左半場,紅衣球員只能眼睜睜看著球落地而無可奈何(圖6-9)。這就是羽毛球速度的特殊魅力,并非人高馬大、身強力壯就能夠取得比賽主動權和勝利,體能弱勢者也能憑借“四兩撥千斤”的技巧贏得比賽。


4、攻封配合的均衡性
雙打組配的“攻封原則”強調攻封職責相對固定,自然形成優劣兩種隊形:攻者在后封者在前為優勢隊形;攻者在前封者在后為劣勢隊形。優勢隊形有利于雙快配合戰術,劣勢隊形則不利于形成雙快配合,甚至會出現配合失誤等情況。劣勢隊形向優勢隊形的轉變,只能依靠輪轉,而對手會想方設法限制輪轉,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勉強輪轉和強行輪轉的情況,這時出現配合失誤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雙打組配的“雙快原則”則更重視雙打基本功,對于攻封沒有明確的個體分工,完全依據場上位置而定,前即為封,后即為攻,兩人位置根據戰局的變化自由輪轉。顯而易見,這種自由輪轉的攻封配合會更加流暢,更有利于實現雙快。
如圖7-1所示,西蒂在底線進攻,頭頂殺直線。依據同伴的殺球線路,站在前位的拉哈尤迅速做好了“封直線”準備,圖7-3的身體姿勢清晰地展現了拉哈尤的這種抓球意圖。紅衣球員防守反抽直線,被早已做好封網準備的拉哈尤逮個正著,只見她高高躍起,頭頂封殺直線(圖7-6)。紅衣球員僅僅抵抗了一拍,隨即被跟進封網的拉哈尤一擊中的(圖7-10)。


圖8是拉哈尤進攻、西蒂封網的場景。圖8-1顯示,拉哈尤在底線頭頂殺直線,西蒂依據同伴殺球線路做出了封直線的準備。盡管對手的出球線路比較刁鉆(靠近邊線),但因為準備充分,西蒂仍然在頭頂區封住來球(圖8-6)。紅衣球員防守反抽對角,西蒂快速移動,二次封攔成功(圖8-8)。紅衣球員沒有機會反擊,只好再次把球挑到底線,拉哈尤繼續保持進攻態勢。由此可見,積極自由的封網配合使印尼組合始終保持著良好的進攻隊形,能夠在場上創造出比對手更多的進攻機會。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以攻守實力為主要依據選配的雙打組合,在遇到“雙快雙搶”打法時,往往因為個人技術的局限性,導致顧此失彼或配合失誤現象。
例1:“攻封原則”中殺球見長者,封網多為弱項。如圖9-1所示,藍衣球員準備在網前推球,擅長進攻的紅衣球員站在網前司職封網。依據雙打封網基本原理,在對方擊球前舉拍和準備封網,而網前的紅衣球員顯然沒有舉拍,而是在球飛躍網口之時(圖9-2)才做出舉拍封網動作。等她想發力下壓時,球幾乎觸及拍面(圖9-3),根本沒有發力空間,結果封網動作很大,球卻沒有壓住(圖9-4),藍衣球員輕松一擋,紅衣方立刻陷入被動(9-9)。


圖10是一個封網失敗的案例。紅衣球員①在底線殺球,紅衣球員②在網前封網。圖10-3顯示,紅衣球員②沒有舉拍準備,只是在看到球飛過網口時(圖10-5)才舉拍封網,為時已晚,結果以下網失誤而終。道理很簡單,舉拍需要時間,而前半場平抽對抗,球的飛行時間幾乎和舉拍時間相等,沒有舉拍提前量,就沒有發力空間,匆忙應對,失誤多是必然的。


例2:過于重視攻守實力,容易導致網前技術單一。羽毛球技術有輕重之分,底線高吊殺一般視為重技術,網前搓推勾一般視為輕技術。訓練理念影響輕重技術訓練的比例,從而誘發技術失衡現象。“攻封原則”為主導的訓練,比較傾向于重技術,輕技術相對弱化,因而面對“雙快雙搶”打法的對手,前半場的速度比拼處于劣勢,從而導致整個戰局的被動和落后。
如圖11-1所示,拉哈尤在中半場反手攔吊直線。紅衣隊員面對圖11-3的擊球點,有放、勾、推和挑多項選擇。因為對手在網前緊逼,放和勾的風險很大,一般選手不愿冒險,而挑球又顯得過于軟弱,所以多數人會選擇推球,網前的紅衣球員正是選擇了正手推直線(圖11-5)。這種推球在單打中可以達到過人的目的,然而在雙打中,對手前后站位,這種推球過得了前位之人,卻難以避開后位之人。實戰顯示,紅衣球員的推球反而為對手提供了進攻良機,拉哈尤在后半場搶到攻擊點(圖11-6),果斷頭頂殺對角。紅衣球員勉強防守擋網,結果以下網失敗而告終。這種情況在雙打比賽中是比較常見的。

例3:攻封職責過于清晰,強“固定”失“靈活”。“攻封原則”對于職責的相對固定分工,使運動員在跑位和輪轉時會不由自主地依據職責做出跑位決策,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容易被對手抓住破綻。
如圖12-1所示,后位紅衣球員①在中半場放網,此時應該有人跟進搶網,問題是由誰負責跟進?按照常理,在這種情況下的跟進肯定是由前位運動員②負責,因為跑動距離最短。但在該案例中,前位紅衣球員②的主要定位是進攻,因而在紅衣球員①放網以后,球員②自動后撤(圖12-4)。而紅衣球員①覺得自己站位靠后,同伴應該會跟進,待發現同伴沒有跟進時再起動上網,錯失良機,結果補救無效而失分。
綜上所述,隨著羽毛球競技運動的高度發展,技術分化越來越細,單雙打技戰術的差異也越來越明顯,“單打是雙打的基礎”這一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對雙打技能發展的影響越來越顯著。在此背景下,以單打理念為基礎的雙打訓練基本走入死胡同。
現代雙打訓練、雙打選配的底層邏輯是“雙快原則”,“雙快”是因,“攻封”是果,兩者是因果關系。無因不能生果,缺失了“雙快”,雙打就失去了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