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圖形圖像應用技術已日益成為一項核心技能。對當代大學生來說,除掌握專業設計知識和技術能力之外,堅持課堂思政的熏陶同樣至關重要。開設圖形圖像應用技術課程,應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深切感知傳統文化、紅色文化、人文素養、社會責任、工匠精神等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實現價值引領。根據行業要求和職業標準,從學習態度、作品質量、思想品質、職業精神上對學生提出要求,潤物無聲地實現課程思政。文章在分析課程思政的作用及意義的基礎上,探討思政元素與圖形圖像應用技術課程融合的思路與路徑,旨在為專業人才培養提供積極的教育引導作用,為強化課堂教學效果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課程思政;文化自信;德技并修;匠心精神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8-0-03
課程思政是高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教育理念創新和實踐創新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圖形圖像應用技術課程作為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大數據技術專業群的專業平臺共享課程,通過制訂該課程建設實施方案,融合思政元素進行教學設計,推進“精準供給”,通過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運用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策略,實現價值引領,打造多樣化教學意識形態。強調思政內容以更好的形式、手段融入圖形圖像應用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切實提升課程思政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 明確職業教育領域實施課程思政的作用及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作為專業課教師,需要重新審視圖形圖像應用技術課堂教學,精心設計教學實施過程,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根據課程內容融入相關思政元素,以真善美啟迪學生的理想信念,達到高水平教學成效,潤物細無聲地實現課堂育人,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圖形圖像應用技術作為專業群平臺課程,授課對象為大一學生,這些學生還未完全實現高中到大學的思想轉化,雖已成年,但還普遍存在自制力弱、思想單純、缺乏獨立思辨能力等問題。因此,通過充分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可將其全方位培養成為有溫度、有品質的優秀專業人才。
2 思政元素與圖形圖像應用技術課程教學的融合思路
課程思政建設基礎在課程,重點在思政,教師應充分挖掘每個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政寶藏,并深入剖析和實踐[2]。例如,在分析項目和用戶需求時,可代入平面設計行業職業規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貫徹精益求精、獨具匠心的職業標準,培養團隊協作意識,尊重設計版權、加強產權意識,樹立文化保護與傳承意識。
2.1 課程思政與教學實踐相結合
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征是以“興趣導向”“實踐導向”“就業導向”為主,因此專業教師在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上也要遵循這種教育規律。如果將思政理論以填鴨式教育模式灌輸給學生,不僅無法實現教育目的,甚至會激起他們的抵觸情緒。特別是對數字媒體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思維較為活躍,樂于參與實訓活動。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在教學準備時,將課程思政與實踐項目有機結合起來,利用項目式教學模式,針對不同項目內容整合人文教育資源和思政教育資源,促進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思”,從實踐活動中獲得感悟,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引導。
2.2 德技并修與匠心精神相結合
近年來,設計行業遍地開花,優秀的設計作品層出不窮,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粗制濫造、急功近利的亂象,譬如“差不多主義”覺得差不多就行,不注重設計細節;“拿來主義”直接抄襲別人的作品……這些現象不得不讓教育工作者進行反思,在教授技能的同時是否忽略了對學生德行和匠心的培養?對高職教育來說,如何將工匠精神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已成為當前高職院校亟須完成的一項重要課題。在教育教學方面,應從上層建筑入手,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目標。從只注重技能培養轉向德技并修,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學生以精益求精、細致嚴謹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每一個作品,力求每一筆、每一畫都準確無誤、細致無暇。這是設計從業者必須具備的職業規范和社會責任感。
2.3 教學設計與文化自信、守正創新相結合
高職院校圖形圖像應用技術課程主要培養藝術設計、媒體宣傳、技術美工、廣告策劃與制作等行業的從業人員。只有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牢固樹立文化自信、守正創新的意識,才能使其真正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時代的引領者。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鑄就了輝煌的歷史,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也要求專業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多引經據典,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切入點,促進學生理解項目案例的設計理念,了解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培養學生堅持守正篤實、不斷開拓創新的學習態度,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
3 課程思政融入圖形圖像應用技術課程的教學實踐
根據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對接企業職業技能標準,整合圖形圖像應用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共梳理出對應行業應用的七個教學項目,旨在“重素質、強技能”的理念指導下,圍繞學生這一中心,以培養遵守行業規范、德技并修的復合型人才為目的,實施以學生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即以平面設計項目工作流程為主線,將教學內容與行業應用、能力培養與崗位要求、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傳授知識與素養提高四項進行結合,并以預、導、解、作、練、評、拓七個流程步驟實施教學,并在此過程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讓學生置身于一個積極的教學環境中,最終使學生達到“會設計、熟操作、美感強、素質高”的圖像處理崗位標準要求。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之后,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創設教學情境,通過沉浸式的融入方式,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吸收思政內涵。
3.1 地域特色文化的嵌入
正式開課之初,通過調查了解到該課程的大部分授課對象對中原歷史文化很感興趣,喜歡河南地域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因此,在教學項目中安排了“河南四大古都”宣傳折頁設計。該項目充分挖掘中原地域歷史文化特色,將河南諸多歷史名城中被納入“中國八大古都”的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四個城市作為教學載體,創設河南文化旅游單位為“河南四大古都”旅游產品進行宣傳的教學情境。項目案例中嵌入了龍門石窟、白馬寺、開封府、包公祠、殷墟、羑里城遺址、少林寺、炎黃二帝等歷史文化元素,還將驚艷四座的《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紙扇書生》等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優秀文藝作品融入教學載體中。通過項目案例學習,促進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原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激發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
此外,在講解PS圖層蒙版時,需要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完成內容頁(開封)版面的制作,在這個過程中讓大家以自主探究的形式,了解開封古都各個朝代的發展歷程,并融入項目設計中。這可以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了解開封區域文化,感受中原古韻魅力,激發家國情懷,積極投身到河南文旅宣傳活動中,為打造河南旅游文化品牌貢獻自己的力量。
3.2 歷史文物元素的鑒賞與借用
講解海報設計時,采用黃海制作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系列精美海報作為鑒賞案例。這組海報以國寶級珍貴文物為主題元素,包括宋代“汝窯淡天青釉弦紋三足樽式爐”、元代“剔紅水仙花紋圓盤”、明代“自在觀音像”、明代“邊景昭竹鶴圖軸”、清代“黑綢繡花蝶竹柄團扇”和清代“掐絲琺瑯萬壽無疆碗”[3]。通過講解向學生傳遞我國文化瑰寶深厚的藝術底蘊,并在拓展練習時,以制作河南博物院宣傳海報為主題,讓學生自主探究歷史文物背后的意義,踐行作為設計師的使命感與成就感,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3.3 活用文學詩詞,引經據典
優秀的設計離不開意境的渲染,因此可以通過導入經典詩詞,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進入古典文學的絕美意境中,以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解Banner設計時,以清明節為設計主題,可以引經據典,通過詩詞來感受清明節的意境,如杜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溫庭筠的“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孟浩然的“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喬吉的“風風雨雨梨花,窄索簾櫳,巧小窗紗”,程顥的“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韓翃的“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借助這些詩句,圍繞主題選擇適合的素材進行設計處理,將詩詞意境轉換為畫面表達,以非常直觀的形式向人們闡述清明主題,賦予文字乃至整個版面豐富的情感表現力,并以此打動觀賞者,使其產生共鳴。
3.4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結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念[4]。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5]。在此背景下,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圖形圖像應用技術課程相融合,可以讓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了解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例如,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吉祥紋樣,在講解圖案填充時,案例選擇水紋紋樣,水紋是一種典型的傳統紋樣類型。一直以來,“水”這個元素在傳統文化中就承載著非常重要的寓意,如黃河之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代表生命的源泉。同時,還展示了馬遠創作的
《水圖》之《黃河逆流》,觀賞黃河水的紋理塑造,見微知著,促進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紋樣的發展與傳承。
人類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文化遺產數不勝數,這些文化遺產承載著中國厚重的文化積淀,凝聚了各民族的文化精髓,構筑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例如,戲曲、剪紙、皮影、木版年畫、唐卡、汴繡、篆刻等元素都可以作為思政元素,融入圖形圖像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
3.5 紅色文化基因的滲透
弘揚紅色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是課程教學的重大主題,以文化凝聚人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在講解色彩搭配時,以大家引以為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例分析配色方案。從一面旗幟就能看出一個國家的治國理念、民族精神,五星紅旗是我們國家的標志,象征著國家的主權和尊嚴,紅色代表革命和熱血,黃色代表光明與希望。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配色進行分析,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色彩填充工具的使用方法,還能讓學生理解紅色和黃色的情感表達,并引導學生樹立尊重、熱愛、維護國旗的觀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當然,還有很多愛國主題案例可以引入教學過程中,以此厚植紅色基因,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堅定共產主義信念。
3.6 職業精神和匠心精神的言傳身教
正如鄭板橋所言的“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設計也要經歷由生到熟、由熟再到生的過程,通過自我交流,在不斷否定自我中日臻完美。所謂工匠精神,就是要專注于一件事情,精益求精,還要以安靜、平和的心態來應對外界的喧囂,心存敬畏。因此,作為專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技能,還要以身作則,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把職業精神融入日常教學中,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滲透至各個教學項目中,使學生了解其創意及制作流程、行業規范,通過模仿制作熟練掌握軟件操作要點,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職業素養,為學生后續學習具有設計要求的項目打下堅實基礎。
4 結語
在圖形圖像應用技術課程安排上探索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有效路徑,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能夠為專業人才培養提供積極的教育引導作用,有力保障課堂教學效果。在立德樹人、德技并修理念的指導下,從設計到實施均注重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教學活動中結合行業規范準則,提出職業要求,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勞動習慣,增強綜合素質。采取融入式和浸潤式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用積極主動、喜聞樂見、入腦入心的思政教學方式,配合潛移默化的教學情境將知識融會貫通,打開全員育人新思路,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崗位上充分發揮所學的知識技能,還能使其秉持“守正創新”的思想意識,承擔起時代重任。堅守細致嚴謹、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讓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信念根植于心,通過自己的設計技能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張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01).
[2] 楊建翠,宋蘇.教學能力大賽的課程思政元素設計與實踐:以《信息技術》課程人臉識別技術為例[J].辦公自動化,2021(3):61-62,52.
[3] 楊鈔然.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系列海報設計的美學分析[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21(1):60-63.
[4] 蔡小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結晶: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論壇”綜述[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12):157-159.
[5] 孫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知新覺)[EB/OL].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1/0218/c40531-32030464.html,2021-02-18.
作者簡介:馬嘯(1990—),女,河南鄭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