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明叢 劉常興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涉農高職院校在此背景下肩負著培養涉農人才的時代重任。在高等教育階段,課程思政以全課程育人的形式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涉農高職院校若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培養學生服務鄉村振興,就必須精準定位,抓準涉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著力點。
關鍵詞:鄉村振興;涉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
鄉村振興戰略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全局性和歷史性意義。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依然在廣大農村,著力點便在于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戰略需要一大批牢記愛農、興農、強農使命,扎實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熟悉現代農業經營與管理知識技能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培養未來農業發展中堅力量的涉農高職院校,對服務和推進鄉村振興不僅大有可為,更是大有作為。在高等教育階段,課程思政解決了傳統思政課程效果不佳的難題,是當下實踐效果最顯著的思政教育方向。涉農高職院校應該找準自身“為農、興農”的時代定位,運用好課程思政,真正將與農業相關的價值理念、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
一、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涉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價值導向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涉農高職院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挖掘涉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中思政要素的重要問題。過去上海基礎教育堅持探索實施“兩綱教育”,得出一條最有效的經驗是:始終堅持“學科德育”的核心理念,即把德育的核心內容有機分解到每一門課程,充分體現每一門課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師的育人責任'涉農高職院校可以借鑒這個有效的經驗來開展課程思政。鄉村振興是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生態、技術等多方面的振興,但歸根結底是鄉村人才的振興。涉農高職院校認識到這一點,就應該清楚教授學生知識和本領雖是為農之基礎,但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為農興農的價值引領才是決定是否能為鄉村留住人才的關鍵點。課程思政是結合專業課潛移默化地滲透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抓手,涉農高職院校要充分在課程思政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結合新時代“三農”工作,把德育的核心內容有機分解到每一門課程中去;另一方面要以當下農業興旺、鄉村振興已然取得的成果作為正向反饋,做好新一代年輕人助農、興農的價值引領工作。
二、涉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現狀分析
(一)認識上: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功能定位模糊
隨著課程思政廣泛深入,各大高校都已經做出實踐和探索,涉農高職院校也做出不同程度的嘗試,在此期間不免出現一些現實問題。第一,把思政課程變為“課程思政”。少數高校淡化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在思政課程中刪減教學內容,改變原有思政課的系統講解,把思政課變成一般意義的通識課,從而達到思政課程變成“課程思政”的目的。這是沒有充分認識到思政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作用。第二,課程思政改革機械死板,教學方式單一。一些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千篇一律,認為簡單、機械地在原有專業課程上疊加一些時政熱點或政治導向就是“課程思政”,在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模式固化、落后現象。
(二)價值層面:學生“離農”思想嚴重
涉農高職院校以培養鄉村所需人才為主要抓手推動鄉村振興,但從當下涉農高職院校學生現實情況來看,學生學農不愛農、學農想離農思想泛濫。這就導致掌握現代化農業知識和技術的農業人才不回農村,鄉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鄉村“空心化”問題突出[2]。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抓準涉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著力點
(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顯性思政教育與隱性思政教育并駕齊驅
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各方面,以隱性思政的方式,與顯性思政一一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道,共同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為更好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真正達到育人目的,明晰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兩者概念是重要前提。兩者既不能混為一談,又不能完全分離。第一,正確區別和認識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的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課程的設置旨在專門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思想境界、人生修養。相比之下課程思政是隱性思政教育,它告別了單一的思政理論知識學習,采取多層面地在專業課上“嫁接”思政教育,挖掘專業課的思政性,即各門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要素,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實現境界的提升,從而塑造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課程思政并非讓專業課教師本末倒置,使每個知識點都包含思政教育,而是隱性地將與思政教育相關的內容,例如愛農情懷、新農人計劃等主流價值取向和最新政策融于專業課之中,從學生自身出發,挖掘專業技術本身存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第二,搭建課程思政建設交流平臺,建立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的思政教育共享素材庫,共享大學生思想狀況、課程建設等方面的資源,使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之間互通互聯。專業課教師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卻不熟悉思政知識和最新相關政策;思政課教師深諳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但是不熟悉各類專業課程。因此,可以讓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以結對子的形式互助提髙,雙方既能長短板互補,又能更好地發揮自身長處。在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工作中,以專業課為主干,發揮思政課教師的創新思維,幫助專業課教師找到思政要素切人點,讓學生在學習專業課時,不僅可以學習知識技能,更能在思想層面得到洗禮。要保證專業課課程思政做到切實有效,專業課教師需要提升自己,旁聽思政課教師的課程,并結合自身專業,發散性思考專業課課程思政方向;而思政課教師則需要定期對專業課教師的授課內容進行豐富和創新。
(二)課程思政教學針對性適配:建設適配于涉農髙職院校的特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構建鄉村振興背景下涉農髙職院校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以教促改,編寫適用于涉農髙職院校的特色課程思政教材。根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已經有研究關注到涉農髙職院校與產業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共同育人,完成涉農人才培養。但這些做法的前提和發展基礎是涉農髙職院校學生要有愛農、興農的思想觀念。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可以從三個方面通過課程思政進行滲透。第一,農業文化。從概念上來看,農業文化更接近于文化景觀,其特點是更加清晰地體現出文化景觀中農業要素的重要性,是人與自然在農業地區協同進化的典型代表,可細分為:農業知識、農業技術以及地方農業民俗、歌舞、手工藝、飲食等[3]。農業文化的學習不僅可以豐富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專業自信。第二,農業生態。現代農業是用生態學原理和技術提升的環境健全、經濟可行和社會接受的可持續農業,這種定位有別于常規農業或石油農業,它強調生態文明、經濟文明和社會文明的髙度統一,重視綜合應用生物學知識、新文化理念設計(重建)和管理農業生態系統[4]。在現代涉農髙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既要用到自身的專業知識,又需要結合自己的思政素養,把強調生態文明的可持續農業理念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明晰專業定位。第三,農業振興。農業產業振興對于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和總目標,保障我國農業安全、食物安全、就業安全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具有重要的基礎性意義[5]。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需要引起重視。從這個方面來看,質量興農是機遇,也是一個挑戰。農業產業振興需要一批又一批年輕人扛起時代重任,在教給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要培育學生心理上對農產品質量的重視,從而為學生指引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三)課程思政建設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建立教學成果評價體系
課程思政雖然是一種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像專業課可以通過成績來衡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但這并不代表課程思政不需要反饋和教學成果評價。專業課考試是為了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教學成果評價則是為了掌握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發展程度。第一,對課程思政實施教學成果評價,無論是過程性評價,還是作為完整一門課的終結性評價,其目的都直接指向學生的發展,以是否形成健康的專業倫理和科學信仰為考核標準,其中包括態度、情感、意志、價值觀等各方面的評價。構建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成果評價體系,不僅能夠顯示學生思政素質的發展程度,更能展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課程思政是否有效,對于接下來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設計都有較強的指引作用。第二,科學設定評價主體。在課程思政評價過程中,到底是專業課教師進行評價還是思政課教師進行評價,需要客觀分析、科學設定。為避免評價過于武斷,可以制定多維度評價模式,也可根據評價主體不同,采用不同的評價視角,以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科學性。就評價內容而言,專業課教師側重對學生專業目標、未來職業選擇以及個人與社會發展認知給予評價,要體現課程思政相關內容;思政課教師則側重對學生思政素質的評價。然后通過學生自述形成自我評價,三方評價結果以比例劃分,最終形成綜合性評價。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對某一課程來說是短期評價,但對于學生在大學期間的整個學業來說,必須是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性評價。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01):43-46.
[2]朱德全,熊晴.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一基于系統耦合的立體性分析框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4):13-22.
[3]閔慶文,孫業紅.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特點與保護要求[J].資源科學,2009,31(06):914-918.
[4]林文雄,陳婷,周明明.農業生態學的新視野[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20(03):253-264.
[5]辛翔飛,王濟民.鄉村振興下農業振興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20(01):28-35.
基金項目:2021年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農業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路徑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豫教〔2021〕57956;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內修技能外強聯動:高職院校服務‘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SJGLX698。
作者簡介:馮明叢(1994-),女,河南延津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劉常興(1981-),男,河南林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
(責任編輯許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