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張巍
摘要: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單向育人向立體化育人的創造性轉化,鄉村振興戰略為高職種植類專業課程思政指明了方向,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是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之一。農詩是中華農耕文明的寶貴財富,將農詩中蘊藏的思政元素融入到種植類專業課程思政中,可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助力鄉村振興。教師要重視挖掘農詩的時代價值,探索與專業課的鍥合點,做到潤物細無聲,實現立體化育人。
關鍵詞:農詩;種植類專業;課程思政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政會議上提出,要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又提出要“加強思想教育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這一重要思想推動了思政課程單向育人向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的創造性轉化。課程思政強調從以往單純的思政課教育轉變為覆蓋各專業、各學科、各課程體系的大思政和大德育[1]。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農耕文明古國,千百年來積淀下來的豐富的農詩里處處閃耀著農耕文明的光輝,也蘊藏著大量的思政元素。習總書記對鄉村振興的闡述中曾提出要傳承提升發展農耕文明,走文化興盛之路。挖掘農詩中的思政元素,弘揚農耕文化是種植類專業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
一、將農詩引入高職種植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意義
大學階段的青年學生正處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的思想教育和價值引導至關重要。但引導的方式方法也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效果。課程思政需要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專業、貼近學生。尤其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貼近職業、貼近專業的東西才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這種東西有很多就珍藏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農詩里。
中華文明崇尚和諧的理念源于農耕生產實踐,五千年文明史處處鐫刻著農耕文明的印記,農詩既包含中華傳統文化,又富有時代氣息。習總書記曾強調指出:“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我們要加倍珍視中華農耕文明的寶貴財富,認真研究農學、農俗、農詩,深入發展其時代價值,豐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涵。”農詩是農耕文化精髓的重要載體,揭示了人與自然規律,體現了重農、愛農、樂農思想及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堅忍不拔、儉省節約等優秀品質,這與2020年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農學類專業課程的育人目標相一致,所以,將農詩精髓作為種植類專業課課程思政的重要元素,可以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價值引領,有利于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實現從知識到思想的立體深化教育,最終培養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優秀人才。
二、不同內容的農詩在高職種植類專業課程思政中的作用
(一)有關農本思想的農詩,不僅體現了農耕文明應有之義,也是中華民族立國之本、理正之要、文明之基
這些詩可使學生深刻意識到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被忽視和削弱,從而堅定學生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決心,為推動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而努力。如,“豐年多黍多狳,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再如,“粒食伊始,農之所先。古今攸賴,是日人天。耕斯帝籍,播厥公田。式崇明祀,神其福焉。”這兩首詩強調了農業為國之根本。民為國基,谷為民命,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問題始終是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問題,糧食安全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定海神針”。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農業豐收不是靠敬天地、拜鬼神,而是靠黨和國家的強農惠農政策,靠現代農業科技的進步和技術推廣,靠高素質農民的辛勤勞動和致富技能。
(二)反映農民辛勤勞作、激勵后人的農詩,可鼓舞斗志,弘揚拼搏精神,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如,“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通過詩中燕子的辛勤勞作,可使學生意識到無論是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都需要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創造,有付出才能有回報。又如,“勸爾勤耕田,盈爾倉中粟。勸爾無伐桑,減爾身上服。清霜一委地,萬草色不綠。狂風一飄林,萬葉不著木。青春如不耕,何以自拘束。”這首詩勉勵后人要辛勤耕作,重視農業生產,鼓勵青年學生抓緊時間學習,在工作中要敢闖敢拼。
(三)反映科學種養的農詩,可解決“三農”中的實際問題,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這些農詩總結出了地時物宜,趨避利害、變廢為寶、協調和諧等農耕生產的經驗和法則,如,“湖田處處鴨闌遮,一片菱花間藕花。養得鴨肥菱藕足,一年生計抵桑麻。”詩中所反映的農家科學種養技術,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經驗,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再如,“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這首詩反映了農民因地制宜,根據湖澤沼地的水位深淺,合理安排植物種植的科學態度,飽含著農耕文化中“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哲學意蘊。它能提醒學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農業生產中要科學合理的調整種植結構,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
反映人與自然和諧之美的農詩,能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如,“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再如,“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中呈現一種安靜祥和的田園風光,自然淳樸的農村生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鄉村景象。當前人們在從事農業生產時都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
(五)描寫植物病蟲草害的農詩,能使學生深刻領會科技興農的重要性,以及我國的植保方針即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正確性和必要性
這些詩再現了新中國成立前病蟲草害肆虐,受災群眾的無助及民不聊生的慘狀,如,“傍縣人來涕泗翻,蝗災暴虎不堪言。”再現了舊社會勞動人民遭遇蝗災后的苦難生活。在解放前的2000多年里,蝗災頻發,蝗蟲所到之處食禾一空,蝗災過后,餓殍遍地。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髙度重視對包括蝗蟲在內的多種重大病蟲害的治理工作,在做好預測預報的基礎上,利用飛防等多種防控措施,使蝗害得到有效控制。再如,“毿毿出土初如直,裊裊隨風競自斜。漫借人鋤勞則拔,只消夜雨又萌芽。良田力盡農夫嘆,直道春荒志士嗟。滿目青青盡蕪蔓,更于何處問蓬麻。”新中國成立前,農田雜草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常常由草荒引發饑荒。如今人們科學種田,根治了草荒,農民不但能連年取得糧食大豐收,而且還有充足的精力從事多種經營,家家致富奔小康。
(六)反映苛政的農詩,能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從而增強學生的幸福感,增強學生的政治自信和愛國之情
這些詩揭露了封建統治者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及農民有冤無處伸的殘酷現實,對比當今黨的惠農政策、鄉村振興戰略等。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此詩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厄運,反映了統治者不關心民生民計的行徑。再如,“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丨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這首詩反映了勞動人民像牛馬一樣辛勤勞作及封建統治者對民眾的貪婪剝削。如今,黨和政府髙度重視農業、重視民生。第十屆全國人大第十九次會議上,我國取消了延續數千年的農業稅,中國農業從此進人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實行對農民直接補貼的新政是重農思想的真正體現。
三、將農詩引入高職種植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方法
(一)教師要理解農詩的真i帝
了解新形勢下農業政策,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善于從難度適宜、積極向上的農詩中挖掘思政元素,結合現實引用農詩傳情達意,增強課程思政的趣味性和人文氣息,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寓價值觀引領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學習、鉆研農詩,并關注“三農”,熱愛“三農”,提髙立德樹人的立體化育人效果。
(二)教師要充分發揮課程思政“主力軍”作用要與時倶進,認真學習教育部印發《髙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準確把握課程教學目標,找準農詩中的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的鍥合點,創新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方法,實現課程知識體系與農詩中的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教師要心中有學生,教學有內容,課堂有趣味,清楚自己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出什么效果、髙職學生的特點是什么、學生要學什么、怎么學、能學到什么效果,在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拓展,不可急于求成。思政內容可以融人到教學活動的開頭、中間或結尾,要貫穿于課堂授課、教學研討、實驗實訓、作業、考試等各個環節。要精心設計、主線清晰、互動自然,把培養人才與社會主義建設結合起來,力求潤物細無聲,使思政思想內化于心,結合專業特點,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農業現代化的強力支持,需要農耕文明的傳承和發展,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心聚力。髙職農業院校需要不斷培養出擁有堅定民族品格、深厚愛國情懷、勇于獻身農業的髙素質技能人才。將農詩中的思政元素融人到髙職種植類課程思政中,既可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政治自信,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營造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社會氛圍。愿種植類專業教師都能重視對農詩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應用,為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及鄉村振興大任的優秀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洪早清,袁聲莉.基于課程思政建設的高校課程改革取向與教學質量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01):38-46.
基金項目: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基于信息系統碎片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在‘雙高校建設中的應用與研究”,項目編號:2019SJGLX704。
作者簡介:馬麗(1972-),女,河南周口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病蟲害防治。
(責任編輯李赫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