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超



摘要:敦煌石窟壁畫經歷前秦時期到明清時期的歷史變遷,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對稱作為壁畫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被運用于各類題材的壁畫中。本文主要研究敦煌壁畫的對稱性特征,首先分析石窟壁畫對稱形式的來源,其次針對敦煌壁畫的對稱手法的具體定義與分類進行闡述,最后進一步探討敦煌壁畫對稱手法運用的具體實例,感受敦煌壁畫藝術魅力。
關鍵詞:敦煌壁畫;石窟;對稱手法;藝術風格
藝術作為人們表達自身想法最普遍的方式,也是人們追求美的體現。敦煌壁畫依托一系列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時,呈現出的是古代人們對現實社會真實的寫照,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
敦煌壁畫是一種古老的繪畫形式,早在人工建筑技術出現之前,祖先就已經拿起石頭在巖壁上大膽嘗試繪制圖形化符號,這時也就誕生了歷史上最早的原始巖畫。直到如今,當代壁畫融入新工藝技術、新文化氣息,壁畫藝術始終發揮著記錄史實、祭奠死者、發揚豐功偉績、宣揚思想的作用。這些壁畫不僅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的歷史見證,同時也是中華文明史上燦爛的藝術寶庫,里面許多重要的細節值得我們深入的研究和學習。
基于此,本文研究的問題是敦煌壁畫相似性對稱與非相似性對稱有何特征,具體來說,這些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敦煌壁畫對稱的形式研究
(一)對稱的來源
從古至今,人們從未停止在創作中運用對稱美這一手法。對稱美源于大自然,客觀存在于宇宙萬事萬物中,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管子·宙和篇》中所說:“五音不同而聲能調,五味不同而物能合。”對稱蘊含著中國早期先哲樸素的辯證思想。它以穩定、沉靜、端莊、大方的感覺,產生秩序、理性、高貴、靜穆之美;又以相似與不相似的審美特征包羅萬象,在淵遠流長的藝術長河中生生不息。通過建筑本身的造型、詩詞中的押韻節奏、書畫字體組合的排列方式、瓷器的外觀造型等都可以追尋對稱美的蹤跡。
例如,北京故宮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工程,所有的房屋建筑以中軸線為中心,以整齊對稱的形式依次排列在兩邊,兩邊所采用的裝飾布局均趨于一致。這樣整體布局的排列方式不僅給人們帶來了視覺上的平衡美,同時也是封建社會等級制度下皇帝代表著至高無上皇權的傳統思想觀念的體現。敦煌壁畫中出現的大量經變圖,使用的大多是對稱構圖的方式。畫面呈現以軸線為對稱中心的構圖,同時,建筑、平臺、橋梁等中心仿佛有一條中軸線作為基準分布在其中。水池、歌舞表演,均呈現對稱的形式排列在兩邊,這一特征也被廣泛運用于敦煌各種題材壁畫中。
(二)相似對稱
相似對稱,在經過折疊或者旋轉后并沒有嚴格按照絕對對象完全重合,在形與量上的重合度上也有所下降。相似對稱,在畫面的構成方式、色彩的搭配上都存在一定的規律和不同的表現手法。
1.畫面構成
相似對稱的畫面構成整體上趨于一致,但局部細節并不是能完全重合,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敦煌壁畫構圖呈現的是相似對稱,布局十分的嚴謹,呈現出一幅莊嚴宏偉的畫卷。不過,雖然壁畫整體的結構遵循對稱式,但在細節上打破了對稱式,仔細觀察人物左右四肢動作和所處的位置都不盡相同,這充分體現了相似對稱的廣泛應用。[2]
2.色彩搭配
敦煌壁畫色彩豐富,由于各個朝代用色不盡相同,壁畫所表現的顏色基調也各不相同,卻相似對稱,總體上色調趨于一體,但局部表現存在著差異性。就以隋唐時期為例,這個時期創作的壁畫更注重色彩的協調,呈現的色調主要以綠色、青色、紅色為主。到了唐朝,壁畫在色彩上更注重其創造力,不再采用單一的顏色,出現了許多的混合顏色。其中盛唐時期的女供養人壁畫(見圖1),整體背景色是采用趨于一致的顏色,但仔細發現人物的衣著服飾多用混合色,與背景產生鮮明的對比,這突出了相似對稱在其色彩上的應用。
3.表現形式
敦煌壁畫大多數遵循對稱原則,但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雖然墻的面積和位置是一樣的,但二者的主體和內容卻是不同的,在人物造型和建筑背景上同樣存在一定差異。古代畫師盡可能在對稱之處制造其差異性,這也充分體現了相似對稱的廣泛應用。
(三)非相似對稱
非相似對稱,與相似對稱不同,此類畫面沒有明顯的對稱軸,同時左右兩邊呈現出來的畫面也不盡相同,但通過畫面中所表現的形狀、顏色感覺上是相等的,給人一種通過畫面力量這種特殊的表現形式而達到視覺平衡的錯覺。因此,非相似對稱也是美學中視覺與心理平衡的對稱形式。
1.畫面構成
非相似性對稱畫面構成呈現出不對稱的表現手法,以晚唐第196窟西壁《勞度叉斗圣變》(見圖2)為例,不難發現其對稱軸并不位于壁畫的中央,而位于壁畫的南北兩側。仔細觀察發現,南北兩側的舍利弗和勞度叉的形態是不對稱的,南側壁畫中,舍利弗位于菩提樹和華蓋之下,北側壁畫中,勞度叉則坐在帷帳內,呈現出不一致的畫面。[3]南北側壁畫的情景也是不對稱的。
2.色彩搭配
晚唐196窟西壁壁畫《勞度叉斗圣變》中,南北兩側的壁畫色彩不對稱。例如,菩提樹是綠色的,而帳篷是白色的。非相似性色彩搭配從整體壁畫效果上看給人一種視覺上的平衡。
3.表現形式
敦煌壁畫中運用非相似對稱的手法,打破原有的狀態,使畫面充滿情趣。在北魏第431窟西壁下方南側馬夫與馬的壁畫中(見圖3),三匹馬無論從數量對稱還是位置對稱上均不同,畫師在繪制右側馬時位置明顯偏移,使左右兩側的馬呈不平行奔跑姿態;另外,左側的一個馬尾是長而下垂,而右側的兩個馬尾短而翹。[4]總之,在表現形式上運用了非相似對稱,使原本僵硬的畫面變得具有吸引力。
二、敦煌壁畫中的相似對稱手法運用的實例分析
敦煌壁畫普遍采用對稱手法,首先,洞窟總體布局遵循對稱規律,一般以洞窟西壁為中心。兩面相對的墻壁上的壁畫在位置、面積和主題上是對稱和平衡的。比如南墻中間有一張故事圖或者幾幅經典畫,那么北墻相對應位置也會有一張故事圖或者幾幅大小相同、主題一致的經典畫,遵循其一定的規律性。存在對稱的地方必然會產生相似對稱的現象,我們只需要仔細地對比觀察,就可以在兩幅面積相同、位置相近、所描述的內容相類似的壁畫中找到其中的差異。拋開壁畫表面對稱的因素,可以察覺古代畫師在進行繪畫創作時用到的相似對稱的藝術手法,并且可以知道他們是如何巧妙地將構思運用在畫面中的。
三、敦煌壁畫中的非相似對稱手法運用的實例分析
在敦煌壁畫中,除了運用各種相似對稱手法營造出莊嚴、宏偉、豐富多變的世界外,還會根據不同的內容放棄對稱構圖,選擇更為恰當的方式。故事畫也是敦煌壁畫的主題之一。它沒有固定的框架,且呈現出更多樣的表現形式。我們發現了許多不同于經變畫和故事畫非相似對稱手法運用的例子。
北周時期的第428東壁的北側描繪了須達孥太子本生,故事將古印度本段的故事分為三個階段,從外到內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連環畫以之字形發展,突破時空的界限,運用多重時空的自由構圖形式,使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多次出現在同一畫面上,讓畫面之間產生關聯,故事層層遞進,追求秩序井然中的美的感受。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敦煌壁畫是神秘而獨特的,它是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傳統習俗和不同文化的結合體,它們自身具有十分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美學風格,不僅是中西方各種傳統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和融匯的必然結果,與此同時,它也代表了中國當代本土優秀藝術美學的不凡成就。對于現代人來說,通過對敦煌莫高窟的理解和認識,不僅能大大提高審美鑒賞的能力,也能極大地加深對中國古代歷史特定時期的文化歷史背景的理解,從而對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狀態及其所處的生存環境等問題做出進一步的考量,進而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促進西部地區廣泛的文化交流和藝術融合。此外,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需要加強對于敦煌學的教育和研究,這對于有效保護和開發敦煌文化遺產資源,促進整個西部地區的旅游業、公益事業和文化企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5]
參考文獻:
〔1〕鄭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藝術概論[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
〔2〕陳江曉.敦煌壁畫構圖分析[J].玉溪師范學院,2005(21):61-64.
〔3〕劉建峰.不對稱設計手法在敦煌壁畫構圖中的應用[J].美術研究.2014(7):112.
〔4〕胡同慶,胡朝陽.試論敦煌壁畫中的于對稱中求不對稱美學特征[J].藝術研究,2004(3):80-87.
〔5〕寧可.敦煌的歷史和文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