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琳
摘要:剪輯是電影創作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其基本工作是將單個鏡頭有目的、有邏輯地組接為一個整體,從而使影片可以清楚、流暢地敘事。電影剪輯就像拼圖游戲,不同的組接方式,可以碰撞出不同的思想意義。本文從剪輯對電影戲劇張力的表現,對電影情緒的傳遞和思想意義的傳遞三方面展開,探索剪輯在電影敘事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交叉剪輯;跳切;對比蒙太奇;聲畫對位;理性蒙太奇
1915年,格里菲斯在制作影片《一個國家的誕生》時,通過將不同長度和角度的鏡頭按照敘事法則組接在一起,形成了電影特有的節奏和情節的連續性,使電影可以開始講述一個較為復雜的故事。而后,蘇聯蒙太奇學派則進一步對剪輯進行了探索,庫里肖夫通過鏡頭組接實驗發現了剪輯對于電影敘事的作用,愛森斯坦更是通過富有激情的畫面與理性思想的結合,將導演想要傳達的思想灌輸到了觀眾意識之中。隨著電影的發展,剪輯技術也在不斷地提升,它不僅可以讓電影流暢地敘述故事、表情達意,甚至直接使影片能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和心。因此,剪輯的深入挖掘對電影創作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一、打破連貫,強化戲劇張力
剪輯可以造就扣人心弦的場面,牽動觀眾情緒,營造出驚心動魄的氛圍,讓影像飽含戲劇張力。在恐怖片和懸疑片中,常常運用交叉剪接或激進的跳躍剪輯,打破時空的連貫性,令觀眾目不暇接。觀眾的情緒也隨著鏡頭間的交叉、跳躍推至高潮,影片的戲劇性由此彰顯。
(一)時空重組 動人心魄
交叉剪輯可以將絕對的時間與空間打破,將鏡頭按照事件的緊張程度重新排列組合,突出劇情中矛盾沖突的尖銳性,強化影片的戲劇張力。交叉剪輯可以在同一時間內讓影片的有著密切因果關系的若干條線索齊頭并進,相互推進,交替頻繁,最終匯合到一起。在電影《盜信情緣》中就運用了交叉剪輯來表現自行車追逐情景的驚險與緊張,在表現警察追捕主人公澤木的橋段中,鏡頭在警察與主人公兩個不同的場面中來回切換。[1]由此,絕對的時空被打破,交叉蒙太奇的使用無疑牢牢地抓住了觀眾的心理,將觀眾卷入到緊張的劇情中去。
(二)視覺跳躍 打破常規
非連貫的跳躍剪輯會帶給觀眾視覺突然跳躍之感,打破電影的連貫性,具有出乎意料的戲劇效果。它可以有效地壓縮上下兩個鏡頭之間的時間,強調動作的結果,以“反規則”為規則,色調、景別、運動方向、節奏的連貫性蕩然無存,戲劇的張力尤為凸顯。在《天生殺人狂》主人公謀殺印地安部落酋長的橋段中,就運用了極端風格化的剪輯手法帶動觀眾情緒,表現出瘋狂失控的狀態。緊湊了敘事的節奏,豐富了鏡頭的含義,調動了受眾的興致,影片的戲劇張力也隨之增強。
非連貫的跳躍剪輯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國電影新浪潮時期,出于對紀實的追求,新浪潮電影在電影語言與電影形式方面進行了革新,創作上否定傳統的完整情節結構,剪輯手法開始變得簡單實用。戈達爾作為新浪潮時期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代表人物,其著名的剪輯手法“戈達爾跳接”實現了電影剪輯革命性進展。其著名影片《筋疲力盡》運用跳躍剪輯來表現一個強盜的故事,鏡頭切換打破了時空和動作的連續性,以情節內容的內在邏輯聯系或觀眾欣賞心理的能動性和連貫性為依據,以較大幅度的跳躍式鏡頭組接,抽離某些不必要的動作,省略部分電影時空,由此更能突出某些必要的內容和情緒。
由此可見,通過交叉剪輯加強影像敘事中矛盾沖突的尖銳性,或是通過跳躍剪輯形成影片強烈的導演風格,都可以充分調動起觀眾的情緒。這類剪輯方法將絕對的時空架構打破,在剪切中使影片的敘事動人心魄,在重組中使影像的結構自由靈動。影視作品的戲劇性也在這些令觀眾目不暇接的鏡頭間彰顯。
二、對比中觸發情感共振
(一)事件對比,帶來人性拷問
剪輯可以將有對比關系的不同場景組接在一起,使之在內容上產生沖擊對照,在對比中產生更強烈的情感,引起觀眾思考,觸發觀眾的共鳴,深化影片的思想主題。《寄生蟲》在表現暴雨之夜的場景時,通過貧富懸殊的三個不同階級的家庭在暴雨來臨時的不同狀態形成強烈對比,直接帶動了故事情節的突轉,使觀眾深入角色的內心。金基澤父子女三人從樸家豪宅落荒而逃,暴雨積水淹沒了他們半地下室的家;無奈自曝的管家夫婦正在封閉幽深的地下室垂死掙扎;因暴雨提前回家的樸社長一家卻在豪宅里繼續自己上流社會的日常,并轉天就呼朋喚友,為兒子開生日派對。當富人階層的樸社長一家在豪宅里酣眠時,窮人家的噩夢卻繼續在糞水中發酵,在地下室里沉淪。他們如活在平行世界一般涇渭分明。對比關系的事件組接,對照出了赤裸裸的社會等級寓意,暗示著對人性的拷問,觀眾也更加深入地理解金基澤心境的變化,了解他的殺人動機,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視覺沖擊力和心靈震撼力。
(二)聲畫對位,深入角色內心
電影是聲畫藝術,除了畫面還有聲音帶來的無限想象力。通過聲畫剪輯形成對比關系,即聲畫對位,使聲音與畫面在情緒基調上相輔相成,往往能引起觀眾更強烈的情感共鳴。 影視中的聲畫對位,就是用對立統一的辯證的美學方法,將截然不同的甚至對立的聲音與畫面通過剪輯對位組合,使兩種信息的背離給觀眾接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落差。雖然接受起來有難度,但當觀眾對兩種信息進行思考、加工、處理后,印象也會格外深刻。愛森斯坦在《未來的有聲影片》中曾提到,只有將聲音同蒙太奇的視覺片段加以對位使用,才能對蒙太奇的發展和改進提供新的可能。[2]在福特的影片《騎士與女郎》結尾的段落中,影片的聲音是輕松的馬蹄聲與騎兵哼著的小調,畫面卻將重點落在孤獨地站馬邊的退休隊長身上。輕松的聲音與隊長孤獨的鏡頭形成了一種情感反差,這種聲畫關系表現出了隊長對自己不參加勤務選擇的后悔。[3]
音樂在表現影像情緒方面往往具有特殊的感染力。電影音樂與畫面發生聯系,它往往能夠有效提升畫面表現,自然地引導觀眾情感,烘托場面氣氛,暗示或傳達畫面所不能單獨表現的情感。電影音樂是有意義的結構性元素,它往往與影像內容相輔相成,在電影敘事情境中適時出現,提升、烘托觀眾的情緒。如韓國導演許秦豪的電影《八月照相館》結尾,男主角宋正元在得知自己病情逐漸嚴重后,希望可以在離世前再見到金多琳一面。他去金多琳新的工作地點找她,但猶豫再三決定還是坐在咖啡廳里遠遠地看著正在忙碌的金多琳,不舍地伸出手“摸著”正在忙碌的她。在這個情節中,影片的配樂是兩人一起走夜路時那段舒緩的小提琴聲,溫馨又浪漫,象征著兩人間美好的情感。此時影片中的現實情況卻是殘酷悲傷的,金正元對金多琳的不舍與舒緩悠揚的配樂在情緒表現上相輔相成,“聲畫對位的表現產生了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而且兩者相互交融,虛實相生,營造出一種非凡的意境,帶給觀眾一種難以名狀、哀而不傷的美好情緒”。[4]
總之,通過剪輯將內容或形式之間相互沖突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或是將內容和情緒基調不一致的聲音與畫面組接,可以使它們之間形成沖擊對照,相輔相成,在對比中強化情節的情緒色彩,凸顯主題,從而觸發觀眾的情感,引發觀眾的思考。
三、不斷重復,凸顯象征意味
剪輯時將有一定寓意的鏡頭或場面等在影片中特定的位置不斷重復出現,會產生強調、呼應、對比、渲染等效果,推動觀眾思考影像的深層含義,有助于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與影片主題的深化。特別是在懸疑片中,用重復剪輯來不斷推遲重要事件發生的時刻,可以達到讓觀眾“揪心”的效果。
(一)重復中引發懸念
將影片中人物的特定動作重復剪輯,使人物某一動作鏡頭不斷重復,可以強化片中人物的情緒,引起觀眾注意,讓觀眾深入角色的內心。特別是在懸疑片的剪輯中,觀眾的“揪心”往往源于重復剪輯對影像時間的把控,源于重復剪輯對劇中人物心理活動的外化。如影片《精神病患者》中瑪麗蓮打算帶上錢逃走的片段,懸念大師希區柯克用了十二個鏡頭不斷地重復瑪麗蓮的表現:不停地來回走著,不停地看錢,這正是女主心理的表現。觀眾在這十二個重復表現瑪麗蓮的鏡頭中,感受到了她的恐懼與躊躇,也感受到了懸疑片撲朔迷離的神秘氛圍。
在懸疑片中,重復剪輯也是一種抓住觀眾心理的重要方式。先讓觀眾知道即將發生的危險,誘導觀眾對這個危險時刻產生期待和緊張的心理。再通過重復剪輯,不斷延長該事件發生前的時間,觀眾在事件發生前的劇情中越來越緊張,由此建構和提升懸念,造成觀眾心理的恐懼。在《知情太多的人》中,希區柯克事先讓觀眾知道殺手會在音樂會上利用高音音栓的打擊樂器的聲響射殺首相,之后重復地交叉剪接麥肯納先生、他的妻子、殺手、樂隊、觀眾席的鏡頭,不斷地推遲危機發生的時刻,不斷地延長觀眾等待時間,不斷地重復,讓觀眾愈發緊張。
(二)重復中深化思想
將影片中有一定寓意的事物不斷重復,可以含蓄而形象地表達影像的某種寓意或事件的某種情緒色彩,有很強的概括力。若一事物隨著影片故事的發展重復出現,往往帶有隱喻的作用,含蓄地向觀眾暗示導演想要傳達的思想。如蘇聯蒙太奇學派的大師普多夫金,在電影創作中,比較注意吸收戲劇性要素。其著名影片《母親》的結尾,一直重復出現冰河的鏡頭:當一個個準備參加游行的工人來到街上,冰河出現裂縫;當三五成群的游行人員開始形成隊伍,冰塊開始滾動;當游行隊伍浩浩蕩蕩地行進在大街上,冰塊在波浪起伏的河面上急促地流動。冰河的鏡頭在影片中重復出現,幾乎貫穿影片始終,從開始解凍一直到春水浩蕩,與自然時間的進程基本一致,預示著革命春天的即將來臨,深化了影片的主題。
隨著影片故事的發展,重復出現某一事物,有時也能起到渲染情緒,形成前后劇情的呼應。重復剪輯形成的強調,會讓觀眾不由地將重復出現該事物的劇情聯系起來,對比、思考導演想要傳達的深層意義。如史詩悲劇藝術典范《一江春水向東流》中,一輪明月隨著素芬和忠良在顛沛流離的不同場景中反復出現。在他們定情、分別時出現,在忠良被逮捕后逃走、背叛、逐漸麻木時出現,在素芬孤獨思念、苦苦守候時出現。這輪明月的反復出現,讓人感受到家庭人倫的悲歡離合,感受到戰爭對底層老百姓的傷害,感受到上層資本家的腐敗,折射出了不堪入目的社會狀況。重復剪輯的使用,讓觀眾在這明月輝映的社會狀況中感受到影片尖銳的社會批判。
四、對列沖突間撞擊出激情與思想
(一)激情敘述,思想傳達
通過剪輯將表面上看似無關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并將其產生聯系,可以傳遞給觀眾特定的思想,即理性蒙太奇。其特點就是將對列性質、沖突性質的鏡頭剪輯在一起,使之產生大于單個鏡頭的思想意義。由此,導演把想傳達給觀眾的思想灌輸到他們的意識之中,使觀眾進入引起這一思想的精神狀況或心理狀態中,以造成情感沖擊。《戰艦波將金號》“敖德薩階梯”結束部分便是典范,影片將群眾起義的鏡頭和石獅子雕像的鏡頭剪接在一起,波將金號的起義水兵向沙皇軍隊總部開炮,銀幕上出現三個石獅子的短暫鏡頭:第一只獅子在沉睡,第二只在蘇醒,第三只起身站立。最后通過一只獅子吼著跳起來的幻覺表達一個新思想:俄國人民已經覺醒,奮勇反抗沙皇政府的反動統治。理性蒙太奇的使用,能創造觀眾的心理聯想,從而在感知和情緒上控制觀眾,引發觀眾思考,同時也使影片的情緒感染力,達到高潮點。
(二)理性蒙太奇在當代影視廣告中的借鑒發展
當代影視廣告的剪輯普遍受惠于理性蒙太奇手法,通過將產品和富有激情的影像片段剪輯在一起,利用鏡頭之間積累的關系,傳達出產品形象。這種剪輯手法能夠非常有效地傳達商品理念,并將其灌輸到觀眾的意識之中,從而實現較好的宣傳目的。如在可口可樂的一條廣告中,不同的運動員分別接力賽般爭奪一瓶可樂,鏡頭是相似的構圖和色調,鏡頭之間的組成關系是并列式的,剪接之后的效果使可口可樂這個商品流露出青春、運動、活力的特征。
有感染力的影像鏡頭可以左右受眾的情緒,迫使受眾進入影片的意識形態觀念中,進而引發受眾的理性思考。這種剪輯手法可以將思想化身為形象,將概念落實到畫面,使節奏、色彩、構圖在鏡頭間撞擊、沖突、并置、積累,從而產生并傳達思想,左右觀眾的意識。
五、結語
剪輯使影片在鏡頭組接中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性。通過剪輯,使前后事件之間、聲畫之間的情緒基調形成對比,這種對立統一的辯證美學方法可以引發觀眾思考,彰顯影片主題。重復剪輯不僅在懸疑片中可以牢牢地抓住觀眾心理,在深化影片主題上也有突出的作用。對列沖突的鏡頭組接更是可以撞擊出激情與思想。
電影剪輯沒有固定僵化的方式,剪輯的目的最終是為影片主題服務。在時間的流程中,如何通過剪輯清楚地敘事、表意并傳達出導演的創作意圖,是值得每個影視創作者斟酌的藝術問題。
參考文獻:
〔1〕大衛·波德維爾.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M].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2〕王次炤.藝術學基礎知識[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6.
〔3〕張菁,關玲.影視視聽語言[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8.
〔4〕魏陸.論聲畫關系對電影意境的建構作用[J].大眾文藝, 2020(14):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