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婷


摘要: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無法在生活中找到慰藉的人們對精神層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人們的審美意識開始覺醒,因此,舞蹈有了多元發展的機會與平臺。受種種因素影響,舞蹈形式不斷發展,其風格與審美特征也隨之不斷變換。本文就主要分析該時期舞蹈藝術領域的演變歷程,研究其審美特征和傾向,以揭開其神秘面紗。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舞蹈;審美特征
一個時代的文化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時代的歷史發展軌跡。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亂和遷徙,各民族之間往來頻繁,文化藝術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其中,舞蹈藝術層面更是邁向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其審美特征為舞蹈藝術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參考價值。[1]
一、時代背景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年代之一,各民族間沖突不斷,再加上天災的肆虐和侵害,導致人口不斷遷移,不少百姓流離失所。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各民族的文化得到了進一步融合與更新。從我國藝術文化的傳承發展史來看,各方各面的社會動蕩和混亂因素反而是藝術與文化發展的一個強大的推動力,催生出新的藝術風格、新的舞蹈種類和新的舞蹈作品。另外,由于當時社會因素的影響,百姓對現實社會往往存在消極的逃避心理,但在藝術世界里卻往往能得到一定的慰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各民族文化觀念的交融、匯集。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舞蹈演變歷程
(一)清商樂舞
清商樂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漢族樂舞,是傳統南方地區民間樂舞之統稱。總的來說,清商樂舞實質上并非是一種具備表演性質的舞蹈,其只是純粹的民間舞蹈。受當時政治歷史和社會風氣的影響,傳統樂舞與南方民間樂舞完美結合,清商樂舞被賦予了更多的文人內涵和宮廷文化的特征,具有了委婉、含蓄、清麗、妙曼的審美韻味,顯示出由俗而雅的嬗變。[2]該類別的舞蹈作品,以《白纻舞》和《杯盤舞》為典型代表。清商樂舞不僅是魏晉南北朝的引領舞蹈種類,更是后期唐朝軟舞的前身,在歷史上有著一定的地位和特殊的意義。[3]
(二)胡樂胡舞
胡樂胡舞誕生于西北少數民族,是民間廣泛流傳的各種傳統舞蹈之一,而在這其中,最具有歷史標志性的莫過于龜茲樂舞。龜茲樂舞來源于西域龜茲地域的少數民族,與現代漢傳天竺樂舞有著相似之處。龜茲樂舞的表演往往帶給觀眾一種奔放熱情、瀟灑蒼勁之感,這無疑也是胡樂胡舞能夠與清商樂舞媲美的原因之一,其同時也為唐朝的健舞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調和藝術基礎。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舞蹈的審美特征
(一)抒情意志,傲姿風骨
在古代根深蒂固的舊思想中,關于“情”與“理”的辯駁一直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這同樣也是一直困擾文化藝術領域的難題。直到后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開始追崇玄學,并在社會上掀起玄學的學習風潮。這個時候,人們在藝術研究上才更加看重情感的表達。玄學主張個性得到解放和推崇自由,這無疑是當時戰亂中受到壓迫與欺凌的老百姓的精神支柱。是當時百姓一直以來所追尋的世外桃源。這時的舞蹈不只是一種表演形式,更多的是一種讓情感和意氣得以宣泄的渠道,此時,舞蹈的抒情作用便逐漸凸顯。
抒情作用的凸顯表現在,其進一步延伸了古代傳統舞蹈的表現方式和意境,擴大了人類情感的供需范圍,就像古代文人雅士通過寫詞作詩來表達其抑郁不得志或者感嘆人生短暫一樣,這個時候的人們也將舞蹈作為一種抒發情感的途徑,舞蹈無疑被人們賦予了生命和活力,顯得生動而充滿情感。正如,東晉時期著名舞蹈家謝尚,其因愛好鴝鵒,并在與鴝鵒的接觸中被其飛行的神態所吸引,故而獨自創作了《鴝鵒舞賦》。縱觀謝尚的曲賦,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既向讀者生動描繪了類似鴝鵒這種鳥類在飛行狀態下的肢體的動作,更向大家間接表達了自己的內心愿望,向往閑云野鶴一樣的自由,無疑充分反映出當時大多數仁人志士追求一種超凡脫俗、自然平和的精神狀態和生活境界,正如《鴝鵒舞賦》中所明確描述的一般,鴻鵠的志向不在于凡間。[4]
(二)仙逸脫凡,清揚婉轉
魏晉南北朝時期,老百姓長期生活在不斷的戰爭和戰亂中,此時人們對于安寧的向往與對快樂的熱切追求高于一切,崇尚自由與和平的人生理想,并將這些精神支撐完全寄托于藝術世界中。因此,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藝術文化也就呈現出飄逸、輕柔、婉約的特點。仙逸脫凡、清揚婉轉的舞蹈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古代傳統舞蹈的主要藝術特征之一。
參考古代歷史有關資料,白纻舞的表演者以白色的苧麻作為服裝,隨風起舞,白色淡雅的舞衣隨其上下擺動。張率在《白纻舞歌》贊頌:歌舞并妙會人情,依弦度曲婉盈盈;妙聲屢唱輕體飛,流律染面散芳菲。[5]通過賞析白纻舞中飄逸的舞姿,我們不難發現,其最鮮明的特點在于飄揚的舞姿和輕盈灑脫的舞態。舞者以輕盈的姿態舞動潔白的裙擺,皎潔的明月與清風般高雅的氣質相互輝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襯托出當時的舞蹈具備仙逸脫凡、清揚婉轉的典型特征。
(三)氣韻生動,順勢自然
古代眾多舞蹈家的表演十分講究“氣韻”,尤其對于“氣”有著額外的精神追求,這也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舞蹈的另一個本質特征。
一般來說,舞蹈中的“氣”是一種狀態,指通過舞動裙擺來展現昂揚激情的精神狀態,使得姿態的氣韻與精神的氣韻合為一體,其中“韻”是“氣”的高級形態。另外,舞蹈的“韻”,不單指舞蹈的獨特風格和節奏的潛在規律,更加注重的是舞者的精神面貌能夠與舞蹈的韻律相互契合。正如典型代表作《詠舞女》中的語句描述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十分注重舞者對氣韻的掌控和表達。[6]
氣韻生動,講究以“氣”順勢帶動“韻”,只有做到氣韻生動,才能夠真正達到舞蹈藝術表演的最佳精神狀態,而且是舞者自然氣韻的完美展現,這應該也正是舞者自然精神狀態的完美流露。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舞蹈風格是具備氣韻生動和順勢自然的特征的。
(四)形神意境,象外有象
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盛行,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思想在這一時期掀起藝術思想浪潮,其中“妙”字更是可以成為當時人們藝術追求的高度概括。“妙”字的實質含義指的是一種讓人無法琢磨且超出了物質世界的意象和處境。魏晉南北朝時期,跳舞的人大多妝容精致、裝扮華麗,再以精致的舞姿加以烘托,展現出一種超脫凡塵的精神狀態。跳舞的人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其精神面貌卻是主觀表達的,這無疑是使得主觀情感和舞蹈這種客觀現實達到形神相統一的表演效果。
歸根結底,玄學對性情率真的追求也為藝術帶來了返璞歸真的生氣,加上名人士族們對自然、人格和才能的精神崇尚,使藝術之花在玄學之源的供養上由實用到審美,自覺地變化著。[7]
(五)中外交融,兼收并蓄
清商樂舞和胡樂胡舞分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的兩大舞蹈種類。兩者有相似也有區別,區別點在于,前者更具少數民族典雅風范,清新飄逸而不失特色,后者則更具邊疆少數民族的性情,像草原上的野馬,奔馳剛健而不失魄力。在魏晉南北朝統治時期,政權的頻繁更替與各族人口快速遷徙逐漸加強了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間的藝術交流。這無疑會促使兩種舞蹈風格略為相似,同時,中原地區借鑒了少數民族地區的舞蹈特征,少數民族地區則熱烈歡迎著來自中原的舞蹈技術與中原風格的流入,到處呈現出一種相互取長補短的藝術發展態勢。舞蹈傳統的意識形態被逐漸打破,舞蹈的審美風格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不斷發展。
其中,在中原地區的舞蹈藝術文化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舞蹈文化碰撞、交流和文化融合中,最為家喻戶曉的便是著名的《西涼樂》。《西涼樂》中的舞蹈名為方舞。方舞表演者的著裝在一定程度上效仿了中原地區清商樂舞的舞蹈服裝特點,但又具備一些西域氣息,這就是多民族融合的舞蹈文化的特征。還有方舞的配樂雖然選取的是中原樂曲,但其舞步卻極具西域風格,可見中西結合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舞蹈的審美趨向之一。
無論是具有民間傳統戲曲舞蹈藝術風格的《西涼樂》,還是具有江南民間舞蹈風格特點的清商時期民間樂舞,二者都詮釋了這一時期民間舞蹈大膽開放、自主探索、特色創新、包容西方文化共同發展的傳統風格和審美特點以及創作形式發展傾向,也體現出了當時我國對外來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藝術風范。[8]
四、結語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的文化意識隨著社會動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向內思考,開始追求理想的狀態和本真的價值。各民族間藝術文化的交融,為舞蹈藝術奠定了基礎。總而言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舞蹈審美特征是多元化、多樣化的,無論是纖麗飄逸還是沉穩冷峻,都是當時社會狀況與人文需求催生的結果。
參考文獻:
〔1〕薛元駿.魏晉南北朝士族舞蹈活動略論[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02):29-35.
〔2〕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審美歷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0.
〔3〕潘晶.魏晉南北朝時期樂舞審美探析[J].齊魯藝苑,2019(05):39-42.
〔4〕江王強. 北朝舞蹈文化探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9.
〔5〕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6〕郭志山.從史書文本管窺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與西域音樂文化交流狀況[J].藝術品鑒,2018(27):168-170.
〔7〕王琳. 魏晉之際的女樂舞蹈探析[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
〔8〕陳亞麗. 魏晉南北朝清商樂舞的歷史流變與文化價值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