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繪畫是創作者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體驗、研究等進而提煉并對事物進行的轉換行為,速寫是最快速的方式,在進行油畫創作時速寫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本文就速寫與油畫創作的關系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速寫;油畫創作;關系
油畫,自誕生后逐漸成為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因其畫面感強烈并具有真實的特性等原因,讓眾多的畫家以及繪畫工作者著迷。由于傳教士的活動以及通商口岸的開放,[1]油畫傳入國內,到了當代,不同的藝術觀念形成了眾多的流派。在這樣一種藝術環境中,進行油畫創作成了藝術工作者必要的方式,而速寫作為快速表達藝術想法的一種方法,是畫家在油畫創作的準備階段和記錄手段。
一、速寫在油畫創作中的體現
在西方傳統的藝術教學中,素描是進行繪畫學習的首要方式,不僅要學習它的技法,最主要的還是為將來的油畫寫生與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速寫也可稱為素描,只不過它是快速描繪對象的一種表達方式,以短時間來記錄對象并形成一定的畫面效果,也可以稱為素描速寫或草圖的統稱。當然,隨著藝術的發展,速寫也成了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這種形式有以線、線面、面的方式來進行表現,使用工具的不同最后所表現的效果也不同。
相對于油畫創作,速寫是油畫創作前的構思與試錯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當中,速寫可以很好地承擔起油畫創作前的畫面構圖、內容取舍、物體明暗等問題,這是尤為重要的環節。[2]在畫速寫時,對創作題材的歸納與總結是首要問題,而在這個環節中,不管使用的工具如何,一些突然迸發的靈感讓速寫稿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為創作增添了一味添加劑。畫速寫的同時也是在畫油畫,這是因為造型是相通的,它在創作時快速把握事物的造型規律、事物的表現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速寫與油畫創作的關系
(一)速寫增強油畫創作的表現力
西方大師們都留下了許多的速寫作品,其中大多都是風格各異且具有個人特色的,作品本身也表達著作者對藝術的追求、藝術語言的探索;他們運用各種各樣的工具來對事物進行描繪,我們可以看到一幅作品的誕生與藝術家本身的藝術修養和使用工具的不同而產生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同時,在欣賞古代大師的過程中,他們對藝術的表達也不近相同,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在素描上以線的造型為主,畫出的人物極具生動寫實,究其本質來說,這是作者技藝的高超,也是因為他們個人藝術修養很高。
奧地利畫家克里姆特,在素描的探索上主張將線條從結構和明暗的表現中分離出來,采用非對稱性的構圖,因此他省略了傳統的明暗畫法以及空間的三維透視,運用流暢的線條以及運動特性,線條作為獨立的視覺樣式而得以存在和彰顯。而在他的油畫作品中運用各種工具材料來裝飾畫面,用一種平面加裝飾的手法來形成畫面本身。以《鮑爾夫人》這幅畫來說,整幅畫的基調是金黃色,畫面顏色沖擊力很強烈,造型也極其嚴謹,人物的剪影與背景的形狀都經過主觀處理,形成豐富的構成感,這樣的油畫作品其實就是克里姆特在素描上所追求的繪畫語言,素描本身就是在為油畫創作增加表現力。同樣作為奧地利的表現主義畫家席勒,他的速寫表現力強烈,雖然他的作品里的人物看起來都有些扭曲,但是整體還是那么的舒服與自然,在傳達人物內心情感上可謂是淋漓盡致。正如席勒說的那樣:“真正美麗的東西必須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
17世紀佛蘭德斯的魯本斯是巴洛克風格的代表人物,魯本斯在學習古典大師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了意大利的傳統風格。他研究古代的雕塑、文藝復興三杰的杰作以及卡拉瓦喬和安尼巴萊.卡拉奇的作品。魯本斯在祭壇畫上投入了許多的精力,在他的畫中,人物發達的肌肉表達出了他們的力量和強烈感情,極具巴洛克的繪畫風格,以《豎起十字架》這幅油畫為例,這幅畫是魯本斯所畫的一幅油畫草圖,是為了圣沃爾布加教堂的祭壇畫所創作的。在這幅草圖中可以看出速寫式的繪畫技巧,人物皮膚的涂抹以及繪畫的筆觸都是那么的隨心,也可以看出魯本斯在這幅畫中巴洛克風格中的動感的特點還沒有出現。但是,這幅畫所描繪的人物眾多,構圖復雜,畫面的中心不明確,有紅衣人物的那幅油畫中,人物的衣服被魯本斯快速地概括,每條布褶都體現出畫家所流露的速寫感,每個人物夸張的表情下都顯現著畫家深厚的表現力。整幅畫作看起來是有力的,充滿力量感的,也反映了魯本斯在創作油畫時所表達的構想之一。
(二)速寫為油畫創作提供畫面構成
畫面構成是作品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也是繪畫的基本訓練方法。所要畫的物體是存在于空間上的,它們之間的形體組合以及所要畫的角度,即如何把物體組織起來,而不是一味地描摹自然對象本身,有了這樣的一種思考方式,是尋找自己繪畫方式的開端。繪畫作品構成的基本要素包括點、線、形狀、色彩、結構、明暗等,如何將這些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形成一幅好的畫面效果是要解決的重要問題。[3]
立體主義的畢加索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繪畫的主要代表,他受到了后期印象派的塞尚的影響,常分割畫面的方式,讓畫面具有幾何化的畫面結構。他的這種繪畫語言,是對空間和物體的分解與重構,重新組成了一種繪畫性的空間以及形體結構。畢加索的《女子與馬》這幅速寫作品是人物寫生,其中的女子是他繪畫創作中常用的人體模特,畢加索以她為原型還創作了一些作品如《戴貝雷帽、穿格子裙的女子》。而《女子與馬》中的人物與馬,畢加索用粗獷的線條表達出歐洲戰前的緊張氣氛。圖中的馬畫得堅實有力,極其富有韻律感,讓人不禁聯想到了戰前的緊張。這幅速寫作品卻是為《格爾尼卡》這幅畫所做的速寫題材。畢加索從速寫稿到油畫創作,將速寫作為油畫的基礎,這種方式的使用豐富了他對空間、色彩以及線的運用。
后印象主義的塞尚,對繪畫語言進行了深刻的探索。早年,塞尚的繪畫粗糙模糊并且反復地進行改畫,作品表現出了神秘、病態,但都顯得沒有特色,[3]也遭到了當時沙龍的拒絕。此后,塞尚離開巴黎,與當時的畢沙羅在一起繪畫、生活。期間,畢沙羅對塞尚的畫進行了指導,在畢沙羅的影響下,塞尚的畫逐漸變得亮了起來,色彩也逐漸豐富,塞尚的畫面也顯現出特有的構成感。在與畢沙羅一起寫生的這段時間,是塞尚尋找繪畫語言的開端,繪于1890年的《圣維克托山》這幅作品,充分體現了塞尚堅實的繪畫感。這幅作品表現的是一片春意盎然的風景,筆觸大膽并且極為概括,讓人感覺酣暢淋漓,極為舒適。畫面左側的樹,用幾何進行概括的表現,在不失色彩的情況下,將樹的體積表達得很飽滿,并且樹的枝葉與遠山的走向以及綠色牧場的邊緣線,它們之間所形成的筆觸具有方向性,這些都與樹的枝葉的排布具有緊密的關系,非常明顯。塞尚對畫面線的運用輕車熟路,小到房子的結構線,大到山的走勢線,都經過了深思熟慮。簡簡單單的幾條線,就把接下來要表現的畫面分割線以及每個物體的剪影等表現出來,這是需要極大的概括力的。再看塞尚的《靜物,盤中的蘋果》這幅油畫,我們可以感受到畫面所展現的極大的張力,果盤為了畫面的構圖而故意地被往下拉扯,還有桌布那強烈的邊緣線以及明暗交界線,沒有經過弱化處理,但是整幅畫面還是顯得很舒服,反而是蘋果顯得更加結實,體積感更強烈了。
(三)速寫是油畫創作的延續
藝術創作是一個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它要求創作者要在生活中積累素材、構思創作的方式以及進行藝術的表達,而在這三個方面中,都需要藝術家具有極高的審美能力以及對自然事物進行取舍,善于觀察和敏銳的捕捉生活中的每一個打動自己的瞬間。經過長期的積累與實踐,運用一定的藝術媒介以及繪畫語言,將構思轉換到畫面上,從而形成一定的畫面效果、秩序感等,而在藝術中不止要解決技法類的問題,最終要回到繪畫語言上,表達深刻的人文精神,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等問題。[4]在尋找繪畫語言上,注重生活以及思想的記錄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繪畫作品是反映創作者對生活、社會以及自然觀的看法,是他的世界觀。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速寫是極其便捷與表現方式多樣的一種方法。
借由色彩與象征表達的梵高讓我們看到了他對于藝術的執著和熱愛。他筆下的向日葵,那質樸的筆觸和豐富色彩的表達,展現了一種蓬勃向上的力量。雖然梵高的筆觸稚拙,但也掩蓋不住梵高藝術情感的傳達。梵高在繪畫上使用了鮮活的原色和間色,使他的畫總是感覺粗糙的、筆觸感強烈的。《吃土豆的人》這幅素描作品,描述了一家人坐在飯桌前吃土豆。畫面整體的明度偏低,唯一的光源是人們頭頂上那昏暗的白熾燈,畫面中的人物表情豐富,展現了人們正在分享食物的快樂,氛圍上的營造非常到位,讓人仿佛置身其中。這幅素描作品最后也被梵高畫成了油畫,因此可以說這是梵高創作前所畫的稿子。梵高的藝術語言是象征性的,他所要描繪的是他的理想,不論是筆下的人物還是風景,都體現出他贊揚生命、渴望世界和諧和平的思想。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油畫作品的創作中,速寫是重要的基礎。它既能充分表達出畫家對自己繪畫語言的提煉以及對所要創作事物的歸納與總結,表達個人情感,還有利于提升油畫創作的表現力,增強畫面自身的秩序感和畫面感,是油畫創作不可或缺的一步。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何進行創作素材收集顯得尤為重要,而能快速表現事物的速寫顯得尤為便捷,它為油畫的創作提供了一個新鮮的表現對象。
作者簡介:張凌(1993—),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2020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畫創作與研究。
參考文獻:
〔1〕耿生旺.當代美術語境下速寫藝術價值與意義的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
〔2〕楊晶.淺談油畫創作中的藝術語言[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07).
〔3〕曾萍.談速寫對繪畫創作的重要性[J].漢字文化,2019(22).
〔4〕段亞皓.論油畫作品中的黑白灰關系與素描關系的異同[J].美與時代(下),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