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例談的形式,論述小學班主任要善于傾聽、善于發現學生閃光點、靈活并冷靜處理突發情況等心理輔導技巧。
【關鍵詞】班主任 心理輔導 技巧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19-0024-03
著名特級教師、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兒童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孫蒲遠說過:“如果你是真誠地熱愛你的學生,從心里欣賞你的學生,你就會隨時隨地不斷發現孩子身上迸發出的可愛的火花。”作為一名有著20多年班級管理經驗的小學班主任,筆者對這句話深以為然,將其作為管理學生的重要理念。
小學班主任會碰到各式各樣的學生,學生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作為班主任,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陰霾、走出生活陰影,以陽光、健康的姿態迎接未來的挑戰。
一、善于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讓學生愿意“親其師、信其道”
案例A:學生梓萌(化名)平時樂觀外向,與同學友好相處,課后嘰嘰喳喳地與同伴有講不完的話,看到老師來了會熱情地跑過來打招呼。有一天,筆者走進教室,沒有看到梓萌像平時那樣跑過來,而是獨自一人坐在座位上,把頭深深埋進了臂彎里。筆者走到她身邊,問她怎么了,她搖搖頭沒吭聲,過了一會竟然大哭起來。
面對正在大哭的學生,班主任該怎么辦?筆者首先把該生帶到辦公室,等她情緒平靜后,才問她事情的緣由。原來,前一天晚上,梓萌的奶奶去世了。她是奶奶帶大的,所以當得知奶奶去世的消息后非常傷心。她的爸爸媽媽因為不想影響她的學習,就沒讓她跟著回老家奔喪,這讓她覺得非常難受,不理解父母的做法。
梓萌一下子說了很多,筆者一直默默地傾聽,安靜地做她的傾訴對象。當梓萌的情緒漸漸平復,想說的話基本說完以后,筆者才從為人父母的角度,向她解釋父母不讓她回家參加奶奶葬禮的初衷,并講了“奶奶的生命逝去了,作為孫女的你,更應該好好生活與學習,這樣才能告慰奶奶的在天之靈”的道理,安慰梓萌化悲痛為成長的力量,不應把這件事過分積壓在心里。聽了筆者的開導,梓萌認真地點點頭,表示認同老師的說法。從那以后,筆者能感覺到,梓萌對我這個班主任的信任較之前更進一步,師生的關系既像母女又像朋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藝術的基礎在于教師能在很大程度上理解和關注到學生的內心世界。”作為班主任,我們想要了解學生,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須尊重學生的行為,愿意傾聽學生的內心需求,使學生能“親其師,信其道”。
案例B:筆者教過的學生中,有一名男生的爸爸在外面有了“小家”,他的媽媽不同意離婚,于是家中爭吵不斷。面對這樣的家庭環境,小小年紀的他沒有了同齡孩子的快樂,總是一副憤世嫉俗的樣子,且性格變得暴躁起來,經常與同學鬧矛盾,經常為一點小事就大打出手,學習一塌糊涂,還特別喜歡和老師對著干。
面對這樣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學生”,班主任該怎么辦?案例中的男生其實挺讓人心疼的,他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不和。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看,該生做出的一些問題行為,其實是希望引起旁人的關注,獲得心理的平衡。對這類學生的教育引導,要避免粗暴的批評或直接說教,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針對該生,筆者采用的方法依舊是傾聽。在一個安靜的午后,筆者把該生叫到辦公室,此時辦公室只有我們兩個人。為了營造寬松的談話氛圍,筆者特地給他倒了一杯水,然后從他喜歡的一個游戲小話題切入,慢慢聊到他的家庭情況。話匣打開后,該生陸陸續續講了很多家里父母不和的情況,說到激動處還會用手錘一下桌子。這時筆者沒有過分制止,依舊是傾聽,因為筆者知道,這個孩子太需要別人聽一聽他內心的想法了,尤其是值得信賴的大人。
當傾聽進入后半段的時候,筆者伺機對他進行引導,從組合家庭的角度,告訴他:“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很多時候,父母的事我們暫時管不了,但有一點要明白的是,你的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自己要慢慢學會適應當前的家庭狀態。”同時,筆者與他約定:如果父母又吵架,你感到難受了,可以跟老師傾訴。
經過這次談話,該生愿意親近筆者,有什么煩惱會找筆者傾訴,并接受筆者給他的建議。同時,筆者與該生父母加強溝通,爭取家長的配合,并明確告知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該生的情況漸漸好轉,不再與同學鬧矛盾,還主動擔任勞動委員,帶領同學把本班教室和清潔區打掃得干干凈凈。科任老師都說,該生就像換了個人,臉上的笑容多了,課堂上不再搗亂,發言也積極了。
二、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
案例C:學生小丁(化名)有不少壞習慣,課堂上很少認真聽課,熱衷于做一些嘩眾取寵的事,作業總是馬馬虎虎、應付了事,班級活動常常是懶洋洋地充當旁觀者。盡管小丁不像上述案例B中的那名學生具有“破壞力”,但這類學生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都不太好,雖不違反紀律,卻不積極進取。
案例中的小丁不能算是“問題學生”,也沒有出現什么心理問題,但本著不放棄一名學生、因材施教的原則,筆者認為面對像小丁這樣的學生,班主任應該善于運用心理輔導技巧,幫助這類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區”,讓學生獲得更好的教育和幫助,從而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有這樣一個心理學實驗:在杯子里放一只跳蚤,跳蚤很輕易就能跳出來,因為它能跳起的高度是自己身體的400多倍。后來,實驗者在杯子上加了一個蓋子,跳蚤每次跳起都會撞到蓋子上,多次重復后,即使把蓋子拿開,跳蚤再也跳不出這個杯子了。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自我設限”。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教師一定不能給學生“設限”,也不能讓學生進行“自我設限”。例如案例中的小丁,如果教師抱著“該生也就這樣了”的心態,這類學生就會越來越容易被忽略,難有改觀和進步。
明白這個道理后,筆者開始觀察小丁,看看他有哪些閃光點。有一次,筆者布置寫一篇周記,絕大多數學生寫的都是記敘文,唯獨小丁寫的是一首現代詩,而且寫得充滿童真、很有詩味,這讓筆者很是驚訝,同時又很高興——這不就是小丁的閃光點嗎?于是,筆者在語文課上表揚了小丁,還把他的詩歌作為范文在班上朗讀,引來全班同學贊賞的眼光。此后,小丁開始出現一些令人欣喜的變化,上課認真了,尤其喜歡上語文課,更加熱愛閱讀,陸續寫了不少詩歌,受到班上同學的追捧。
據小丁爸爸反饋,現在小丁幾乎每天都堅持早起讀書后才上學。這讓筆者感到,老師的鼓勵和表揚,猶如黑夜的一盞明燈、寒冬的一縷陽光,能給學生無窮的力量,引導他們積極向上。
案例D:筆者教過一名叫小婷(化名)的女生,該生在班上默默無聞,“存在感”不強,學習成績中等,課堂上從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課后極少與老師交流,每天都是按部就班地上學、放學,班級活動既不積極參與也不逃避,作業寫得不好也不壞,時常伴有一些錯誤,很少得過學校、班級頒發的獎勵。
案例中的小婷不是“問題學生”,也未出現什么心理問題,卻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普遍性,即容易被老師忽略。當然,僅從工作的角度來看,這類學生確實“省心”,無須班主任、科任老師過度關注,他們一般不會在各方面“拖班級后腿”,只需以正常方式對他們進行教育即可。
盡管這類學生很省心,但筆者認為他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不應被老師忽略。針對小婷,筆者有意識地發掘她身上的閃光點:經過觀察發現,小婷朗讀課文字正腔圓、停頓得當,后來進一步了解得知,小婷在課外報了播音主持興趣班,對播音主持很感興趣,有這方面的特長。于是,筆者心里有了底。有一次,我們班接到任務,要在兩周后的周一晨會上進行國旗下的演講,筆者便把這次機會給了小婷。小婷的媽媽非常高興,積極配合老師幫孩子準備演講稿。經過兩個星期的辛苦排練,兩周后周一的早上,小婷落落大方地走上舞臺,以豐沛的感情和激情的演講,贏得了全校師生經久不息的掌聲。因為小婷的突出表現,學校讓筆者把表演視頻傳給黨建室存檔,學校德育處也想讓小婷擔任鼓號隊的總指揮。各種贊賞接踵而來,小婷的自信心一下子便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做課堂上的“低頭族”,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完成作業,開朗地與人交往,仿佛變了個人。
小婷的例子表明,班主任、科任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適時創造機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幫助學生提升自信心,促使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三、靈活并冷靜地處理突發情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師愛
案例E:筆者所帶的班級里,有一個學生患有躁郁癥。該生遇到突發狀況容易沖動,尤其當別人與他有肢體接觸時,他特別敏感和緊張,行為不受控制。有一次,班長火急火燎地跑來告訴我:該生與信息技術老師打起來了。我聽了急忙趕到微機室,看見該生正在歇斯底里地大聲吼叫,看到班主任來了,情緒還是很激動,滿臉通紅、手舞足蹈地說信息技術老師要打他。
患有躁郁癥的學生是無辜的,他除了要接受醫院的正常治療,還應得到來自老師、同學更多的關愛和理解。
當得知自己所帶的班級有躁郁癥學生后,筆者抓緊學習了一些面對這類學生的知識和技巧。針對案例中的場景,筆者首先保持冷靜,同時示意全班保持安靜,然后溫和地對該生說:“不著急,慢慢說,老師相信你!”聽到筆者的話,該生突然沉默了,筆者便順勢把該生和信技老師叫到了教室外的走廊上,平靜地讓該生說一說事情的原委:打了上課鈴,幾個同學想去上廁所,他也想去,信技老師說要一個一個來,于是伸手攔住要往外沖的他,他誤以為老師要打自己,就拿起掃把“先下手為強”。聽了該生的陳述,信技老師表示當時是想強調課堂紀律,不是要動手打他。筆者也十分認真地告訴該生:“作為班主任,我以人格擔保,我們學校的老師,絕不會動手打自己的學生。”聽了我們誠懇的話語,該生的情緒平復了下來,恢復了理智,低頭向信技老師道歉,信技老師也原諒了他,課堂就此恢復了正常秩序。
當天晚上,筆者向該生的母親反饋了這件事,主要是告知這位母親,要相信學校、相信老師,能夠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孩子。該生的母親非常感動,感謝筆者能夠像母親般地寬容、平和地處理孩子病發時的鬧事行為,并表示會繼續強化對孩子的介入治療,盡量減輕孩子的癥狀。
案例E告訴我們,班主任在處理類似的突發情況時,一定要保持冷靜,切忌遇事沖動,未問緣由就先質問、發火,這樣不但無助于事情的解決,還可能引發更多的矛盾。班主任只有事先學習掌握一些處理學生鬧事行為的方法和技巧,做到未雨綢繆,同時保持冷靜的心態,才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案例F:有一天早上,學生小志(化名)在進校門時,徑直走到值日的學生干部前,故意夸張地說:“大隊委干部,您好呀!”筆者看到該生的樣子,略為生氣,但當時急著要開會,就簡單叮囑值日班長提醒批評一下小志的行為。沒想到,等我開會回來,副班長就火急火燎地跑來告知我:“不好了,小志拿著美工刀要劃自己的手,還用頭撞桌子!”筆者一聽嚇壞了,急忙趕往教室。
面對小志這樣的突發情況,班主任該怎么辦?說實話,當時筆者的頭腦也是懵了一下,但很快恢復了冷靜。筆者首先走過去,一邊安慰小志,一邊順勢握住他的手,把他手中的美工刀拿下來,然后立即向他認錯:“是老師不對,不該讓值日班長批評你,請你原諒!”聽了這句話,小志情緒開始緩和,于是筆者順勢把他帶到校園中安靜的地方,面對面與他談心。
談話中,筆者了解到,其實小志并非我想象那樣,是要挑釁值日的學生干部,而是真心想跟值日的學生干部問好,但用的語氣不對,導致旁人有所誤解。聽了他的解釋后,筆者深感自責,再次向他道歉,并與他談了如何正確與人問好和打招呼的方式。經過一番深入的談心,小志情緒平復了下來,最后還有點不好意思地說,他其實不會用刀劃自己的,因為那會很疼,只是想用這種方式吸引班主任的注意。盡管小志這樣說,筆者還是有點自責,放學后專門給小志的媽媽打了電話,把事情原委說了一遍,請求小志媽媽原諒。小志的媽媽沒有責怪筆者,還表示會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與人打招呼和用理性的態度對待事情。
案例F再次表明,班主任遇到類似情況,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能做出大聲呵斥、呼叫幫手等行為,只有靈活、冷靜地處理,才能確保事情不惡化。
總之,作為小學班主任,我們面對的是獨一無二的學生個體,有些學生遇到事情后情緒低落,有些學生容易被老師忽略,有些學生患有生理或心理疾病。對此,班主任要用愛心、耐心和真心對待學生,靈活運用各種教育和引導的方法,努力幫助每一個學生都能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參考文獻
[1]陸鶯.班主任的傾聽策略[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4(11):20,22.
[2]盧杰平.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3(9):78.
[3]商小豐.一件突發事件所引起的思考:淺析做小學班主任也是一種修行[J].課程教育研究,2019(24):213.
作者簡介:韋銀燕(1982— ),廣西天峨人,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和班級管理。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