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博
摘 ?要:教務服務工作是高職院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提升教務服務管理水平是提升高職院校辦學水平、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提振高職院校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育自信的基本保障與有效路徑。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教務服務主體部門理念滯后、技術設施迭代較慢、人才隊伍建設偏弱,使得師生的幸福感、獲得感、體驗感難以持續提升,影響了高職院校人才培育的實效性。鑒于此,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務服務工作應堅持從理念、技術、人才三個維度進行管理優化,具體舉措包括服務教學觀念與科技賦能思維融合、軟件實施迭代與硬件設施更新兼顧、內部優勝劣汰與外部引賢聚才并行三大方面,旨在全面提升高職院校教務服務管理水平。
關鍵詞:大數據;高職院校;教務服務;管理優化
中圖分類號:G717.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9-0067-04
隨著我國經濟邁入新常態,經濟結構的升級、經濟增速的換擋、經濟驅動的轉化,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結構發生轉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逐步成為科技高效創新、技術有序應用的重要智力支撐與保障。高職院校作為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育的主要載體,必將承擔更光榮、更神圣、更具挑戰的人才培育歷史使命[1]。
眾所周知,教務服務工作是高職院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提升教務服務管理水平是提升高職院校辦學水平、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提振高職院校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育自信的基本保障與有益探索。尤其是在大數據的背景下,應用科學技術賦能教務服務管理工作成為學術界與實務界普遍關注的研究課題。
基于此,本文基于大數據背景,以教學管理相關理論為支撐,詳細剖析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務服務管理存在的問題,立足于大數據時代的信息技術應用現狀與技術,結合教務服務管理工作的基本特性,重點探究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務服務管理優化策略,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與較強的實踐意義[2]。
一、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務服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教務服務工作是高職院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重視高職院校教務工作的管理優化就是要全方位地改善高職院校人才培育的環境與條件。大數據背景下,梳理高職院校教務服務管理存在的問題,是高職院校提升教務服務工作水平的基礎與前提[3]。
本文從服務理念、服務設施、服務隊伍三個維度闡述了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務服務管理存在的三大問題,具體包括教務服務主體部門理念滯后、教務服務技術設施迭代較慢、教務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偏弱,相關析如下。
(一)教務服務主體部門的理念滯后,師生的幸福感不高
教學服務主體部門理念滯后是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務服務管理工作存在的首要問題,其直接后果就是導致高職院校師生的幸福感不高。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機構的服務意識不強,教務工作重“管理”而輕“服務”。缺乏服務思維的教務工作必然會忽視師生的教務需求。從實踐調研收集的資料來看,高職院校的教務服務部門普遍缺乏對師生教務服務需求的關注、收集、分析、挖掘及滿足,這抑制了高職教育機構師生參與教務工作的積極性,不利于教務工作實效的提升。在此情況下,高職院校的教務服務工作滿意度往往也偏低,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4]。
第一,教務服務主體部門對師生的教務服務需求缺乏足夠的重視,且教務服務管理工作的精細化程度偏低,沒有因地制宜、因勢引導,使得許多教務管理工作在落地實踐層面過于簡單粗暴,教務工作的落地效能不高,部分不規范的教務管理舉措甚至還會引發師生對于教務工作的抵觸情緒。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收集、分析及挖掘非常方便,但由于主體部門對于教務服務需求的重視度不足,技術應用意識不強,因而難以挖掘師生需求痛點。
第二,教務服務主體部門在教務服務工作滿意度層面缺乏雙向溝通,使得教務工作與高職院校實際教學情況相脫節,難以提升教務服務工作的水平,也制約了高校教學實效性的提升,不利于高職院校的人才培育。從實踐角度看,師生對于高職院校教務工作的弊病了解最為深刻,缺乏師生參與管理的教務服務工作往往不接地氣,無法真正提升工作效能。由于許多教務管理人員缺乏信息技術思維,不知道可借助信息技術的支持強化教務部門與師生的溝通反饋,使得教務工作的改善較為緩慢[5]。
第三,在大數據時代,教務部門對于信息的敏感度不高,缺乏信息收集與分析,使得教務服務主體固守成規,其教務管理理念難以跟上高職院校人才培育目標的迭代與升級。過于陳舊的教務管理經驗使得高職院校教務工作效率與效能大打折扣,不利于高職院校對于復合型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的高效培育。從國外的高等教育信息技術應用經驗來看,教務部門要強化對外部信息技術的獲取與了解,確保前沿科研技術有效應用于教學管理與教務服務,繼而方便教師更高效的教學和學生更務實的求學,提升學校的教育質量。
(二)教務服務技術設施的迭代較慢,師生的獲得感不足
教務服務技術設施的迭代較慢,這是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務服務管理存在的核心問題,其直接表現就是師生的獲得感不足。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高校教務系統的技術設施持續迭代,整體技術水平在不斷提升,這是支撐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穩健、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力量[6]。但也必須看到,近年來由于大數據的廣泛普及與應用,我國高職教育、職業教育、線上教育也獲得了快速發展,高職院校人才培育的內容越來越豐富,人才培育的方式越來越多元,人才培育的工具越來越多樣,現有高職院校教務服務技術設施已難以滿足高職院校人才培育的客觀需要,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職院校人才培育的效能與效率。
首先,從學生的維度來看,高職院校學生的教務信息系統智能化偏低、自動化不足、人性化較差,系統的響應速度慢,且常出現系統崩潰的現象,這無疑會打亂學生的求學節奏和深造心態,使學生的正常學習工作受到打擾。以高校評教系統為例,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的學生評教系統技術水平低,普遍存在“高峰期容易崩潰、低谷期容易卡頓”的“頑疾”,學生難以精準、高效地評價自身的公開課、公共課,這無疑會影響對教師授課的綜合評價,也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事實上,在大數據時代,學生對于信息技術與數據的應用能力和敏感度更高,教務部門積極采取信息化手段和工具來服務學生的教輔需求,能有效贏得學生的支持與理解。
其次,從教師的維度看,由于教師教學管理系統的信息技術水平偏低,教師教學管理系統的人性化設計不足,在一對多、點對面的教學條件下,低效的教學管理系統無疑加重了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負擔,這顯然不利于高職院校高質量人才的培育,使得高職院校難以形成科學、高效、可持續的教學方法論,不利于高職院校復合型優質人才的培育[7]。
再者,從教務管理者的維度看,由于缺乏統一、穩定、高效、可持續的教務管理工作系統,高校管理層難以對教輔人員的工作效能實現動態監督與評價,這無疑制約了高職院校教務中后臺工作效能的提升,不利于高職院校綜合教學水平的提升。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迭代與應用,許多高校已逐步將教務管理系統成為教務隊伍交流管理經驗、收集師生教務建議與反饋的重要平臺與載體,這將為高職院校教務服務工作的質量提升塑造更好的環境。
(三)教務服務人才隊伍的建設偏弱,師生的體驗感不佳
教務服務人才隊伍的建設偏弱,這是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務服務管理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其直接導致師生的體驗感不佳。
教務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一直是我國高職院校在教學管理過程中的薄弱環節,雖然近年來在不斷探索提高教務服務人才隊伍的準入門檻,不斷強化對教務服務人員的技能培訓和素養培育,但仍未取得明顯成效,這直接導致了高職院校師生的體驗感欠佳,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教務服務人員的整體學歷偏低,且對高職院校人才培育的內容、規律及特征不熟悉,在大數據時代教務服務人員無法利用大數據工具和相關應用理念提升教務工作的實際銷量與效能,繼而使得教務工作與教學內容安排相錯位、相脫節,這直接造成了高職院校人才培育的實效性和時效性不高。當前,高職院校教務人員由于薪資、職業發展等方面的限制,其人才引入難度增加,如何優化高職院校教務人員的人才選拔和人才培育機制也成為當前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關注的問題。根據本研究的調研發現,許多高職院校的師生普遍認為教務人員的整體素質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這充分說明教務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二,教務人員的職能權限劃分不清晰、不明確、不科學,從而使得教務服務部門人員的工作效能不高,這制約了高職院校教學活動質量的高質量發展。事實上,在大數據時代,對于教務服務部門的評價工具與手段日趨豐富,若能充分利用好大數據的技術賦能,可有效提升教務服務部門的工作效能[8]。
第三,在大數據時代,計算機系統已經成為許多教務工作的主戰場。長期以來,由于教務服務人員隊伍的大數據技能與素養不高,尤其是許多年齡較大的教職工,既不熟悉大數據各類應用工具,同時也沒有絲毫的大數據應用理念來使高職院校教務工作的開展效能與效率得到提升。同時,由于高職院校教務隊伍不熟悉信息技術的應用,故在引入新技術、新理念、新方法方面也會更加保守,不敢創新探索,這也會進一步抑制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教務服務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務服務管理優化策略
基于前文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務服務管理存在的問題闡述,立足大數據時代的信息技術應用現狀與技術,并結合教務服務管理工作的基本特性,本文從加快理念轉變、加大資源投入、加強人才培育三個維度論述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務服務管理優化策略,以期提升高職院校師生的幸福感、獲得感、體驗感,分析如下。
(一)服務教學觀念與科技賦能思維融合,加快教務工作的理念轉變
服務教學觀念與科技賦能思維相結合,加快教務工作的理念轉變,這是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學服務管理優化的基礎性策略。一方面,要加快高職院校教務服務理念的轉變,必須要以服務教學為核心,要充分明確師生在高職院校工作中的主導性地位。從這個維度來看,教務服務部門要圍繞教師和學生兩大服務主體,不斷挖掘、分析及預判師生的教務需求,做好人才培育教輔工作,為高職院校塑造一個平穩、安全、有序的教育環境,真正改善教師與學生的教育感知和學習體驗。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充分認識到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的核心生產力。高職院校教務部門要有科技賦能的藝術,要清晰、科學、客觀地認識到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對于教務服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職院校的教務部門要善于借助信息技術與信息思維來探索信息技術在教務服務工作中的植入與應用,不斷提升教務管理層面的科技賦能水平,持續提升高職院校服務工作的科技化、智能化、高效化[9]。
(二)軟件實施迭代與硬件設施更新兼顧,加大教務工作的資源投入
軟件實施的迭代與硬件設施的更新,加大了教務工作的資源投入,這是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務服務管理優化的關鍵性策略,如前所述,我國應進一步加快對高職院校軟硬件設施的更新與迭代,從而在信息技術信息與管理系統場面保障高職院校人才培育的順利開展。首先,明確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教務工作數字化發展的重要性,基于高職院校管理層的教務工作發展規劃,形成對教務服務管理工作的大數據改造資源投入預案,確保高職院校教務工作的資源支持穩健、適度、可持續。其次,以科學的預算管理為基礎,全面提升高職院校教務服務信息系統建設資源投放的科學性,適度、適時、適量地給予軟硬件設施支持,提高高校教務服務的實效性。再者,高職院校教務服務管理系統的迭代升級為高職院校人才培育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必須要重點強化對高職院校相關資源投入的監督與評價,確保高職院校有限的資源能發揮最大的效能,繼而提升師生的向心力、凝聚力。除此之外,高職院校要側重對信息技術的引入與應用,并且借助高職院校自身的科研力量和技術人才,不斷提升高職院校的技術水平,真正為教師科學教學與學生高效學習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條件。
(三)內部優勝劣汰與外部引賢聚才并行,加強教務工作的人才培育
內部優勝劣汰與外部隱形聚才并行,加強教務工作的人才培育,這是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務服務管理優化的重要補充性策略。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教務服務管理人才隊伍的優勝劣汰,堅決實施“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教務隊伍建設策略,不斷培育熟悉教務工作、懂得教學管理、了解師生需求痛點的綜合性、復合型、高質量教務服務管理人才,為高職院校教務服務工作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的智力基礎。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保持高校教務人才隊伍的活力,要不斷從外部引入優質的教務人才,持續優化自身人員結構,引導現有教務人才提升危機感,轉變工作狀態。特別要提出的一點是,對于人才的引入與使用,既要給予人才足夠的尊重,還應從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兩個維度進行引導,還可借助企業文化的建設塑造人文關懷的工作氛圍,激發教務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提升高職院校辦學水平、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提振高職院校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育自信。
三、結語
總而言之,培育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人才培育的核心目標,而強化自身的教務服務工作是高職院校踐行人才培育承諾與使命的必然舉措與有效嘗試,這是確保高職院校辦學水平持續提高、教學質量不斷提升、教學自信不斷強化的重要保障與內在支撐。當前,高職院校教務服務主體部門的理念滯后、教務服務技術設施的迭代較慢、教務服務人才隊伍的建設偏弱,嚴重制約了高職院校人才培育工作實效的提升,抑制了高職院校師生學習與工作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因此必須加速教務服務工作的管理優化。而在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時代的技術優勢與機遇,加快教務工作的理念轉變、加大教務工作的資源投入、加強教務工作的人才培育,三管齊下,多措并舉,堅持服務教學觀念與科技賦能思維融合、堅持軟件實施迭代與硬件設施更新兼顧、堅持內部優勝劣汰與外部引賢聚才并行,全面改善教務服務管理工作的效率與效能,全面助力高職院校人才培育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 高翊. 高職教務管理與服務引導并行模式研究[J]. 長春大學學報,2021,31(12):103-105.
[2] 潘米樂. 高職院校教務管理水平提升與增強服務意識的探究[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6):52-53.
[3] 李愛芹. 信息化推動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現代化的路徑探析[J]. 教育觀察,2020,9(22):6-7+10.
[4] 趙紅莉. 高職院校提高教務管理服務質量探索[J]. 山西青年,2020(08):174+176.
[5] 唐秀卓. 淺析高職院校教務管理工作的現狀與對策[J]. 才智,2011(35):234-235.
[6] 毛艷麗. 高職院校教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 遼寧高職學報,2009,11(10):12-13+90.
[7] 成凱. 淺談高職院校教務管理信息化建設與服務創新[J]. 科技資訊,2012(16):189.
[8] 殷琴. 高職院校教務管理系統分析與設計[D]. 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0:12-19.
[9] 謝雪燕. 試論提高高職院校教務管理工作服務意識的策略[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08):23-24.
(薦稿人:戴宇,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