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靚璠
摘 ?要:受全球新冠疫情沖擊和防控因素影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水平和就業質量較以往有所下滑,這對高校就業工作提出了挑戰。“云就業”作為以網絡招聘平臺為載體的新興就業渠道,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備受關注。本研究基于疫情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與困境,對傳統就業方式進行重新審視,剖析“云就業”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從多元主義視野,從高校、平臺、個人和政府角度出發,進一步探尋“云就業”的綜合改良路徑。
關鍵詞:多元主義;后疫情時代;云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7.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9-0050-05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高校畢業生的順利就業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發展、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穩定,也關系到整個國家的長治久安[1]。據教育部公布數據顯示,今年預計有1076萬高校畢業生,同比去年新增167萬,就業壓力空前。而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對社會及經濟的沖擊直接影響到大學生順利就業和求職質量,傳統求職就業方式較難滿足當前需要,就業難度隨之增加,這對高校就業工作提出了挑戰。針對疫情帶來的復雜形式,“云就業”成為高校畢業生的主要就業方式。
一、“云就業”的發展優勢
(一)適應“后疫情時代”特殊背景
2020年2月5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間有關就業工作的通知》提出,暫停各類高校畢業生就業現場招聘活動,充分利用“云就業”平臺開展就業服務,鼓勵高校和用人單位利用互聯網進行供需對接[2]。2020年2月17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印發《關于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計劃”的通知》,在2020年實現“511”線上培訓目標,征集遴選50家以上面向全國的優質線上職業技能培訓平臺,推出覆蓋100個以上職業(工種)的數字培訓資源,全年開展100萬人次以上的線上職業技能培訓[3]。2021年2月28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2020屆高校畢業生全國網絡聯合招聘——24365校園招聘服務活動的通知》提出,教育部大學生就業網會同各地畢業生就業網,聯合前程無憂、智聯招聘等五家“云就業”平臺為2020屆高校畢業生提供每天24小時、全年365天的線上招聘活動,共同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4]。由此可以看出,“云就業”平臺的推廣和使用成為疫情影響下保證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的必然選擇以及必然趨勢。
(二)信息的共享性與多元性
線下招聘方式的受眾范圍取決于企業的受關注度、活動宣傳力度、活動召開地點以及求職者的參與情況。傳統的招聘方式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巨大,主要針對部分高校以及部分群體,而“云就業”以網絡平臺為載體,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固有局限,是一個集合了眾多職位諸多公司的招聘大平臺。它具有資源共享的特點,招聘單位在“云就業”平臺上可以根據實際用人需要發布招聘信息,信息一經發布,通過網絡平臺樞紐進行公開展示,資達成源共享,求職人員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求職需要進行篩選。它具有資源多元性的特點,據不完全統計,當前“云就業”平臺大約有116個,眾多的“云就業”平臺展示著海量的崗位信息。相較傳統的線下招聘方式涉及企業少、崗位少的特點,“云就業”平臺具有涉及崗位多、涉及信息全的巨大優勢。根據“云就業”平臺定位的不同以及求職者的不同需要,“云就業”平臺又分為綜合類和專項類,綜合類囊括了各行各業的諸多崗位信息,而專項類則根據某一大類職業需求獨立成型。求職者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需要分門別類進行選擇。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云就業”信息因其共享性和多元性的優勢,因其高效、省時、省力的特點,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使用“云就業”平臺。
(三)迎合青年的網絡化求職方式
自1994年4月中國加入互聯網以來,人們的生活與溝通方式發生巨大改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大學生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傳統就業形式不再適應當前的疫情背景,人們的求職方式隨之發生改變,“云就業”正在成為求職的新方式、新渠道。從求職者自身特點來看,大學生是網絡的主要用戶群體,從小就熟悉電子產品,對新媒體應用平臺更是運用自如,是名副其實的互聯網原住民,熟練地網絡應用能力是“云就業”被廣大大學畢業生所接受、所選擇的前提。從“云就業”的巨大優勢來看,傳統的就業方式需要求職者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較為低效。而“云就業”依托網絡平臺,具有遠程、實時的特點,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阻礙,可以大量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十分高效。并且相較傳統“面對面”的面試形式,線上面試拉開了求職者與面試者的距離,有助于求職者減少焦慮感,更有利于求職者發揮自我、展現自身優勢。
二、高校 “云就業” 的發展困境與原因
(一)“云就業” 的發展困境
1. 對于“信息”利用,高校難以綜合
就業資源的高效利用是當前疫情背景下緩解就業壓力和減少就業困難的必然選擇。但在當前疫情背景下,高校部分工作職能很難得以有效履行,因其自身的工作滯后性和低效率性導致資源信息無法得到有效利用。疫情下“云就業”成為特殊背景下的產物,“云就業”平臺和“云就業”崗位數量巨大,就業信息資源十分充足。高校在面對數量龐大的就業信息時,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和人才隊伍儲備,導致難以在短時間內處理數量巨大的就業信息,較難對就業信息準確作出精細化和標準化的甄別與管理,無法快速分門別類地進行就業數據整理和分析。導致依然存在“大水漫灌”式的向高校畢業生推送和發布就業信息的情況,這無疑難以滿足畢業生對就業信息的精準需要,造成學生不能準確地對就業信息進行篩選和甄別,在進行職業選擇時,對就業工作充滿了迷惑與盲目。
2. 對于“信息”真假,平臺難以控制
保證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是“云就業”與傳統就業同樣面臨的難題。如何對網絡信息進行甄別和篩選,盡量避免不實信息與虛假信息的不良影響,是困擾“云就業”發展的重大問題。“云就業”中的不真實信息主要來源于用人單位、“云就業”平臺和求職者個人。部分“云就業”平臺由于沒有充足的信息源,通常采取“盜用”知名“云就業”平臺信息的做法。這樣,即使一個公司的招聘信息已經失去時效,但是過期的招聘信息和作廢的聯絡方式依然公開發布在企業根本沒有委托過的“云就業”平臺上,成為無效的垃圾信息,誤導求職者。由于平臺缺乏必要的監督監管機制和資歷審查手段,有些用人企業和求職者為招聘到優秀個人和應聘到滿意的工作崗位,用人單位虛報單位待遇、偽造單位資質,求職者偽造學歷證明、個人簡歷和相關證件等現象時有發生。加之“云就業”平臺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企業和個人可以自由發布信息,導致平臺對于信息真偽性難以控制。
3. 對于“信息”有效,學生難以識別
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有強大的組織系統,各個環節相互聯動、互相配合,從政府機關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再到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或職業發展中心,就業不僅被提到國計民生的高度,也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評價標準。每年人事部門、教育主管部門、企業,尤其是高校組織的線下雙選會是主要的招聘形式,不僅規模大,單位信度高,也是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進行人崗匹配的重要渠道,線上招聘更多為輔助作用[5]。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招聘單位進校難、就業學生出校難的狀況讓傳統招聘方式受到重重阻礙,“云就業”方式開始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面對海量的就業信息和就業崗位,學生難以識別,加上就業信息面對群體多,就業信息推送缺乏精準性和針對性,使本就缺乏求職經驗和信息識別能力的畢業生在就業選擇時更是難上加上。
4. 對于“信息”聯通,政府難以調節
大數據時代,諸多“云就業”平臺不應只建設各自獨立的信息系統,還應盡早實現信息的互通互聯,使豐富的信息資源在當前復雜的疫情背景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協同作用,減少就業壓力和困難。發揮政府的主體作用,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使就業信息得到更好的共享與利用。但“云就業”信息因其平臺眾多和信息龐雜,導致政府在進行信息聯通時存在一定困難。
首先,面對眾多平臺和信息,政府在進行信息甄別和綜合時需要進行大量的數據處理。同時由于部分“云就業”平臺缺乏必要的監管,存在一定的虛假和不實信息,政府在進行信息聯通時需要加以甄別和剔除,正因如此加大了信息聯通難度。其次,現在越來越多的“云就業”平臺不僅僅只是招聘信息的發布者,多數平臺還涉及筆試技巧、簡歷制作、面試要點等就業全流程內容,豐富的就業內容在滿足高校畢業生求職需要的同時,也加大了政府整合資源的難度。
(二)“云就業”發展困境的影響因素
1. “信息”利用率低,高校缺少必要的對接媒介
“云就業”平臺的搭建不僅僅滿足于就業資源的共享,更重要的在于就業資源的落地。受當前疫情因素影響,傳統招聘方式存在著諸多限制,“云就業”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取得良好就業的效果,因此利用好“云就業”平臺對于穩定學生就業具有重要意義。但面對“云就業”平臺諸多的就業信息和招聘崗位,學校缺乏必要的對接媒介和技術手段支持,難以滿足畢業生精細化、專門化求職需要。高校對于“云就業”平臺的宣傳使用力度不夠,平臺使用率較低,就業指導工作依舊存在慣性,傳統就業推送方式仍被較多使用。即使部分高校搭建了自身的“云就業”平臺,但由于受傳統招聘方式和理念的影響,線下宣講、線下招聘、線下簽約依然是當前高校的主要就業形式。
2. “信息”隱秘性強,平臺缺少足夠辨析工具
網絡招聘信息具有隱秘性強的特點,大量信息隱秘難以追蹤溯源,同時國內大多數招聘網站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面對海量的企業和招聘信息,平臺缺乏必要的監督監管制度和辨析手段,無法做到對每條信息的真偽一一甄別,監管力度不夠。同時缺乏必要的規章制度和懲治手段,對虛假信息、不良信息的懲戒和打擊力度不夠。部分不良企業可以隨意發布虛假信息,騙取報名費和培訓費,導致大學生求職被騙偶有發生;個人可以隨意填寫虛假簡歷和信息,導致求職市場魚龍混雜。前述種種造成一些平臺內無關信息、不良信息、虛假信息充斥,平臺缺乏“公信力”,不利于良好就業生態環境的形成。
3. “信息”針對性差,學生尚未發覺就業方向
就業個性化的實現對于學生實現自身職業夢想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大學生“云就業”平臺不僅僅應是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發布平臺,還應該根據高校畢業生的個性特點、專業特點、求職意愿等信息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需求相匹配的職業。然而當前大多數“云就業”平臺更多充當著信息發布者的角色,信息分類不夠明確,就業信息推送針對性差,缺乏必要的個性化服務功能。加之高校畢業生由于求職經驗缺乏和對自身以及就業方向尚不明晰,在面對海量的就業信息和企業信息時利用能力低,職業選擇困難,學生缺乏利用云平臺搜索崗位、挑選崗位的良好技能,無法較好地利用海量信息滿足自身職業需要,阻礙了“云就業”平臺效用的發揮。
4. “信息”源頭多樣,政府難以整合利益主體
諸多“云就業”平臺受資本運作影響,平臺與平臺之間存在一定的信息壟斷。各平臺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為了獲得自身利益,信息資源常常為平臺各自所占有,通常不會進行資源的分享和利用。加之平臺眾多,各平臺存在諸多利益沖突,常常相互交織與制衡,信息源頭多樣且具有壟斷性,政府在進行信息整合時往往難以調節各個利益群體。“云就業”平臺不僅僅只存在招聘信息,還涉及就業全流程內容,這更加輻射帶動和連接更多的平臺和利益群體。缺乏完善的信息共享體系,加之諸多的信息來源和多個利益群體的融合使政府在進行資源整合和管理時存在較多困難。
三、多元主義視角下的高校“云就業”建設路徑
為進一步適應當前疫情背景下對大學生就業的不良影響,發揮“云就業”平臺的巨大優勢,達到讓招聘單位招到滿意的人才,讓高校畢業生尋求到合適的工作的良好效果,高校、“云就業”平臺、大學生自身和政府必須共同努力,上下聯動,齊抓共管,保證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數量與就業質量。
(一)高校壓實主體責任,形成專人負責機制
高校就業指導中心或職業發展中心是畢業生獲得就業信息的重要渠道,應壓實高校主體責任,保證高校就業質量。第一,加強校園數字化建設,結合新興互聯網技術,打造綜合性、全流程的“云就業”平臺。提供必要的崗位信息、簡歷制作、筆試技巧和面試重點等重要內容。第二,加大“云就業”平臺應用的使用力度,加大對學生“云就業”平臺使用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線上搜尋崗位、線上崗位篩選的能力,提升學生信息處理應用能力,使“云就業”平臺信息得到充分利用與發揮。第三,強化校企對接,加強溝通與合作,積極對接與學校密切相關的企業,筑牢穩定、長期的用人供求關系,并將合作單位及時嵌入“云就業”平臺,方便畢業時及時查詢使用,穩定畢業生就業[6]。
當前雖然部分高校有“云就業”平臺的搭建和使用,但是實際應用過程中,高校就業專職人員較多仍使用傳統的微信群、QQ群等傳統就業推薦方式,對于“云就業”平臺的使用不足,部分資源無法及時引起人們的關注,浪費了許多崗位對對口人才的需求;與此同時,對口人才由于接收資源信息不到位造成的人才流失現象也十分嚴重,人才配置容易失衡。要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遞和資源的合理利用,擴大高校就業專職人員數量和加強就業專職人員培養是提升“云就業”水平的必然選擇。
(二)平臺建立健全管理機制,保證資源質量優質
“云就業”平臺應該加大自身網絡監管力度,出臺體系化的規章管理制度以及增設網絡監管人員,加大對入駐企業的信息審核力度,強化對用人單位的資歷審查,避免皮包公司、詐騙集團等。核實用人單位招聘信息,避免招聘陷阱、信息陷阱,提高企業的準入門檻,保證就業資源的真實與可靠;及時處理不實信息、及時刪除虛假信息,凈化網絡環境,保證資源的優質與高效;及時更新招聘信息,為廣大求職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招聘崗位,保證資源的質量與數量。這樣企業和人才才能夠更加放心地使用“云就業”服務,使得“云就業”更加健康合理有序地發展下去。
“云就業”平臺應充分挖掘信息精準定位,建立起一支素質高、技術強的網絡管理團隊,注重對大學生信息和高校信息數據的收集整理,利用云技術實現對大學生信息和高校信息數據的篩選和深入分析,建立“云就業”平臺的個性化篩選機制,尋找意向性強、匹配度高的大學生和高校。通過系統自動進行就業信息推送,減少無用投遞和無用崗位發布,體現更多的個性化服務功能,加強自身“云就業”平臺建設,優化招聘流程、完善網絡篩選功能,提升“云就業”平臺自動化、智能化程度,達到精準就業的良好效果。
(三)學生強化自身就業認知,提升信息利用能力
就業在一定意義上是大學生能力的體現和展示,也是大學生認識自我,尋找社會定位的過程。當前“云就業”平臺充斥著海量的就業信息,但是卻缺乏精準的推送和篩選功能,針對性較差,缺乏就業經驗的高校畢業生在進行職業選擇難免存在一些困難。因此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對招聘崗位與自身專業、意愿、技能等作出合理分析與匹配,是保障求職成功的關鍵。
首先,高校畢業生需要自我的準確定位,準確的自我定位是幫助自己尋求到合適崗位的前提。從專業特點、個人意愿、技能掌握等方面進行自我定位,明確自身優勢,熟知個人能力,了解自身意愿,從而全面認識自我,立體分析自我,實現人崗的精準匹配,達到職業的正確選擇,保證成功就業。
其次,高校畢業生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專業。在求職就業前充分了解自身專業的對口方向,最優的職業選擇,綜合全面地認識自己的專業優勢和特點,有的放矢地尋求就業目標。加強對自身和職業的認知,提升信息應用能力,高校畢業生在面對針對性差、數量龐大的就業信息時,就可以從容不迫地進行選擇,滿足自己的職業預期。
(四)政府加強財政資金投入,打破相關利益藩籬
當前“云就業”方式較好地適用了時代的變化與需求,企業和求職者利用這種新型手段招聘和受聘到了自己滿意的企業與崗位。但當前“云就業”平臺眾多,充斥著海量的就業信息,眾多信息的利用需要高校畢業生反復篩選和對比,給使用帶來了一定的不便與困難。招聘信息分散龐雜、質量參差不齊。由教育部搭建的云就業平臺“新職業”目前僅整合8家“云就業”平臺,“云就業”資源整合不夠充分,資源利用不夠高效。教育部、人社部等政府部門應該充分認識到這種機遇與挑戰,在就業工作中加強“云端”頂層設計,落實“云課”幫扶指導,拓展“云上”求職渠道,為畢業生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架設“云梯”。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建議由教育部、工信部、人社部牽頭,整合有效資源、搭建統一便捷的“云就業”資源共享大平臺,分門別類整合現有的116個線上就業平臺,功能設置上也更便于高校畢業生篩選和對比。
優質“云就業”平臺的打造不僅在于各大招聘信息公布平臺的整合,更在于多種優勢資源的融合。就業信息系統需要充分考慮就業工作的各個方面,學生能夠通過平臺實現特色簡歷制作、就業信息獲取、招聘會報名、用人單位咨詢等訴求;用人方能夠通過平臺實現招聘會發布、簡歷篩選、網絡面試等需要;校方能夠通過平臺及時地發現畢業生求職意向和就業期望,根據學生的動態意向,自動精準地推送與畢業生求職意向匹配的單位招聘、國家基層項目等就業信息。加強與其他優質資源平臺的融合,滿足高校畢業生全流程就業需求,不斷豐富“云就業”平臺內容,努力打造形成滿足多種需求的綜合性“云就業”平臺。
四、結語
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事關千萬家庭的切身利益,事關國家的和諧與穩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云就業”模式是疫情背景下的新興產物,“云就業”是基于在線平臺的全新就業形態,其中包含了就業信息的“云發布”、崗位介紹的”云宣講”、人崗適配的“云面試”等多個環節,形成了以在線技術為基礎、人崗高度適配為目標、云時代環境下的全新就業機制。推動了就業人才市場的發展,提高了社會就業率,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高校畢業生就業,保證了求職者的就業質量,促進了經濟的有序發展。在“云就業“存在諸多優勢的前提下,弊端與不足也十分突出,綜合各方力量克服當前“云就業”的短板勢在必行,各方需認真分析當前就業新形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高質量穩就業為發展目標,明確職責、拓展渠道、更新手段、注重實效,持續探索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好做法、好機制,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云就業”平臺尋找工作,適應“云就業”發展新形勢,精準尋找個人定位,明確就業目標、實現人崗高度適配。高校畢業生也要把握好時代方向,根據最新就業形勢不斷學習、培養技能、轉變觀念、把握機遇、迎接挑戰,爭做時代的弄潮兒。總之,在最新疫情背景下,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需要多方努力形成綜合建設路徑。
參考文獻:
[1] 桂兵. 后疫情時代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 現代商貿工業,2021,42(11):76-77.
[2]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教育部 財政部 交通運輸部 國家衛生健康委. 關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間有關就業工作的通知[EB/OL]. (2020-03-02). https://www.hnmsw.com/show_article_122694.html.
[3]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財政部. 關于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計劃”的通知[EB/OL]. (2020-02-17).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2/26/content_5483629.htm.
[4] 教育部辦公廳. 關于開展2020屆高校畢業生全國網絡聯合招聘——24365校園招聘服務活動的通知[EB/OL].(2020-03-05). http://www.gov.cn/xinwen/2020-03/05/content_5487117.htm.
[5] 許濤. 疫情背景下高校畢業生“云就業”的困境與突破[J]. 中國大學生就業,2020(15):34-39.
[6] 汪鑫陽. 疫情防控時期大學生“云求職”對就業質量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6(06):139-144.
(薦稿人:張艷霞,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副教授)
(責任編輯: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