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鳳琴


摘要:目的 對基層醫院慢性胃炎疾病治療中運用個體化飲食護理及行為心理干預法的護理效果進行觀察。方法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基層醫院共收治慢性胃炎患者數量96例,通過隨機分組的方式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8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個體化飲食護理及行為心理干預,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的EGFR及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VEGF指標、生活質量及臨床治療有效率比對照組高(P<0.05)。結論 在基層醫院慢性胃炎疾病護理中使用個體化飲食護理及行為心理干預法,規范了患者飲食,改善了其不良情緒。
關鍵詞:慢性胃炎;個體化飲食護理;行為心理干預;不良反應;生活質量;治療效果
慢性胃炎屬于容易反復發作的疾病,使得患者長期處于一種焦慮的心理狀態下,進而出現較多的繼發癥狀,包括抑郁、多夢、失眠及焦慮等,不僅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還在一定程度上對胃腸功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慢性胃炎患者除了要及時入院接受治療,還需要做好飲食及心理干預,以防止飲食不當加重病情,使患者的心理狀況得以顯著改善,提升治療依從性。本次研究在慢性胃炎疾病護理中應用個體化飲食護理聯合行為心理干預法,觀察治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基層醫院共收治慢性胃炎患者數量96例,通過隨機分組的方式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8例。對照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為24~76,平均年齡為(53.6±3.3)歲;觀察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為25~77,平均年齡為(52.9±3.1)歲。兩組資料無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經胃鏡檢查被診斷為慢性胃炎疾病;②無精神疾病,具備認知能力。
排除標準:①無法對患者進行隨訪;②診斷不清,被診斷為癌前病變者;③合并肺心病、冠心病及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者;④合并周圍神經功能障礙及甲亢疾病;⑤存在內分泌代謝性疾病;⑥有酗酒史及藥物濫用史者;⑦在進入到醫院之前服用抗精神類藥物者;⑧妊娠期及哺乳期疾病者;⑨原發性認知疾病史者。
本次研究活動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進行,患者知情并自愿加入。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評估患者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通過溝通了解患者的飲食情況,告知患者日常應注意休息,當病情有所緩解后,才可正常參與活動。對于一些疼痛感較為嚴重的患者,尤其是胃黏膜炎性病變者,要求患者注意腹部保暖,必要時可適當給予患者止痛藥。
觀察組行個體化飲食護理及行為心理干預。(1)個體化飲食護理。以患者病情、飲食喜好及營養狀況為依據,由營養師進行飲食調配,并制定科學的飲食計劃。告知患者進食高熱量、清淡、易消化、維生素豐富、高蛋白類的食物,堅持定時定量飲食原則,確保能夠滿足機體營養需求。對于萎縮性胃炎患者,要求需進食低纖維軟食及高蛋白半流質類食物,供給量分別為126~146 kj/(kg·d)和1-1.5 g/(kg·d),同時還需攝入一定的脂肪,大約為25%;可進食一些去油肉湯,以此對胃酸分泌進行刺激;進食一些添加糖、醋等調料的蔬菜,堅持少食多餐飲食原則。對于淺表性胃炎患者,在飲食上需堅持低脂、半流質及少渣類的食物,以此抑制胃酸分泌;攝入20%~25%的脂肪,并對鹽分攝入量進行控制;可進食一些發酵類食物,不可進食過甜的飲料及甜點。(2)行為心理干預。①訪談法:護理人員需耐心傾聽患者的訴求,不要打斷患者的談話,并積極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尊重患者的感受;應以患者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為出發點,將減輕患者的精神壓力作為護理重點內容,了解其心理情緒變化情況,以便提供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具備同情心,在與患者進行溝通期間,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建立互相信賴的醫護關系。②自我心理探究:護理人員需要將自我情緒記錄單發放給患者,讓患者將不良心理情緒詳細記錄在上面。護理人員在手術之前10d將自我情緒記錄單收回,并做好總結和分析工作,對患者不良心理情緒進行簡單說明。③轉移注意力:給予患者松弛治療及心理支持,通過音樂療法和心理暗示,使患者的心理情緒更為放松,從而降低應激反應水平,減輕心理壓力;護理人員可帶領患者參與室外及窗前活動,并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以確保患者的注意力得以轉移;鼓勵患者參與打太極拳、散步及觀看電視節目等活動;在音樂療法中,對于出現失眠、易怒和焦慮的患者,需為其播放安靜及平緩類的輕音樂。④患者家屬協助法:應詳細告知患者家屬護理方法,以增強護理工作效果及質量。患者家屬應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擔憂之處,告知患者保持良好情緒的必要性,引導患者通過適當的渠道對不良情緒進行宣泄,鼓勵患者日常多到戶外參與活動,提升患者的自我認同感,增強疾病治療自信心。
1.3 觀察指標
(1)治療前后EGFR(表皮生長因子)、VEGF(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水平。在清晨患者空腹狀態下采集患者3mL的靜脈血,室溫靜置1h,每分鐘離心3000r,將血清分離出來,并放置在-85℃的冰箱中保存,使用酶聯免疫法對EGFR、VEGF水平進行檢測。(2)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皮疹、惡心嘔吐、頭痛三種。(3)生活質量評分,使用SF-36(生活質量)量表進行評估,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軀體疼痛、軀體角色、社會功能、情緒角色、精力幾項內容,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1]。(4)臨床治療效果。顯效:患者的主要及次要臨床癥狀消失,胃鏡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炎癥消失,慢性炎癥改善效果好,異型增生及腺體萎縮情況消失。有效: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改善顯著,次要臨床癥狀有一定改善,胃鏡檢查結果顯示,黏膜病變組織縮小度>50%,炎癥改善效果好,異型增生及腺體萎縮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及次要臨床癥狀未消失或有加重趨勢,經胃鏡檢查患者的炎癥未改善[2]。
1.4 統計學處理
SPSS22.0軟件。(±s)用于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n(%)]用于表示計數資料,用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結果
2.1 治療前后EGFR、VEGF水平對比
觀察組EGFR低于對照組,VEGF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4。
3討論
慢性胃炎疾病的發病機制為胃酸水平過度分泌及幽門螺桿菌感染,從而導致胃黏膜出現慢性炎癥。在發病早期階段,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隨著疾病的進展,會出現胃脹及胃痛等癥狀。由于在患有慢性胃炎疾病之后,患者的特異性臨床表現較為缺乏,從而有一半的患者會出現燒灼痛、飽脹、上腹部不適等癥狀;患者在出現疼痛感時無規律可循,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皮疹、惡心嘔吐、頭痛等。在不良反應的影響之下,會加重患者的病情,這是導致患者病情出現反復發作的主要原因。
為了使患者病情得以顯著改善,飲食及心理狀態是重點要素,對促進疾病康復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建議在慢性胃炎疾病護理中給予患者個體化飲食護理及行為心理干預,以患者病情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有針對性地為患者制定飲食計劃,保證飲食的科學性及合理性,防止進食不當而加重病情。由于大多數慢性胃炎患者會出現疼痛感,加之擔憂自己的的病情,從而出現不良情緒。護理人員需要將疏導患者不良情緒作為護理工作中的重點內容,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保持情緒穩定,能夠積極主動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從而對促進疾病康復起到推動作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EGFR及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VEGF指標、生活質量及臨床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個體化飲食護理方法及行為心理干預法聯合應用于慢性胃炎疾病護理中,通過給予患者飲食護理,使患者能夠掌握正確的飲食方法,防止因飲食不當加重病情,并避免由于胃脹而出現胃痛的情況。通過給予患者心理干預,有助于確保慢性胃炎患者在疾病治療期間能夠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情緒,對疾病治療效果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疾病康復效果好。
綜上所述,在基層醫院慢性胃炎疾病護理中使用個體化飲食護理及行為心理干預法,規范了患者飲食方法,改善了不良情緒,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璇,聶榬.個體化飲食護理及行為心理干預在慢性胃炎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45): 266-267.
[2] 李梅.飲食護理聯合行為心理干預在慢性胃炎治療中的影響[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02):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