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
隨著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在中職院校中的運用獲得實質性的進步。同時“互聯網+”戰略的提出,讓數字化與網絡化在職業教育改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為教育助力,中職學校課程獲得創新。在此本文圍繞信息化教學法,闡述中職音樂歌唱教學中使用信息化教學法的必要性,然后講述如何在音樂歌唱教學中信息化教學法的運用策略,最后以《鼓浪嶼之波》為例,講述如何創建信息化課堂模式,旨在通過此提升音樂歌唱課程的有效性。
一、中職音樂歌唱課中信息化教學法運用的必要性分析
(一)適應新媒體時代下人才的培養需求
我國的職業教育也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為學生構建工學結合、德技并修的全面發展型人才培養體系,結合職業教育特點,進行產教結合,實施校企合作,以此推動教法與教材的改革,完整規范人才培養過程,高效培養復合型的技能人才。中職教育不能忽視人的主體性,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專業與職業、工匠精神。在此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求,校企合作形式的開展,受到多種因素限制,迫使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方法、手段等急需調整。在此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結合,符合當代教育發展形式,同時促進了教師教學觀念與形式的創新,促使教學內容的改進,更快地推進產教融合。能夠滿足中職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加快核心素養的提升,進而成長為創新實踐型人才。
(二)信息化教學對中職音樂歌唱課有積極影響
在中職音樂課堂中融入信息化教學,為傳統的歌唱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教學手段的優化,為歌唱課程也帶來了很多新的模式,如微課、翻轉課堂、教學平臺自主學習等。這些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不但形式更加新穎,還引入了信息技術。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地位,促使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創新性的提升。另外從傳統的單方面教師輸出知識,到現在師生、生生的有效互動,讓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發生了本質變化,真正落實了音樂課堂的民主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教學結構的優化。另外,教師教學觀念的創新,讓其主導性能夠更好地發揮,快速完成教學形式與手段的優化。只有信息化教學法的使用,才能讓音樂歌唱課堂教學效率獲得更快的提升。在傳統課堂中,教師提出問題后,然后點名讓學生回答問題,通過這種形式教師與學生獲得的信息少,效率低。但是使用信息化手段后,學生可以借助多媒體將自己的想法或者答案推送到教學平臺中,讓其他的同學都能看見,獲得更多的音樂信息。在最后的反饋環節中,如果使用傳統的“一對一”指導形式,會耗費較多時間。但是通過信息化教學法的使用,學生可將自己的歌唱錄制成視頻,上傳到教學平臺中。教師在課下就可通過平臺為學生點評,引導其進行針對性的改進。所以說在中職音樂歌唱教學中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對提升教學效率有促進作用。
二、中職音樂歌唱課中信息化教學法運用的策略分析
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融入的理論支撐下,教師的教學設計要結合合作、對話、情境等學習環境進行。課中借助信息技術創建學習情境,增強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可以主動獲得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發揮學生的創新特點。在此的音樂歌唱課中,要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從多方面進行改革。
(一)優化課堂結構
當中職音樂課堂中融入信息技術手段之后,教學模式就發生了轉變,從之前單方面的授課模式,變為信息化支撐下的互動模式。課堂結構也從之前的課中教學、課后練習變為課前自學、課中探究、課后拓展。在此,新型課堂結構被初步構建。課前學生自主學,先需要由教師整理導學內容,然后借助教學平臺為學生發放,學生根據此進行自主學習,所以課前自學也是導學案學習、討論、初步實踐的過程,為課中學習奠定基礎。課中學生的探究,是在教師精講后進行的,在此學生的探究,包括學生實踐、師生評價、重點展示、自主練習與總結提升等內容,在此以學定教,能幫助教師快速完成教學任務。課中的教師與學生都能借助信息化手段,進行學習與互動,在此促使教學形式多樣化,如使用任務驅動法,讓學生在探究中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慢慢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先是在線上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然后在線下完成重難點知識的深層掌握與主要技能的突破,并能在實踐歌唱中切實提升歌唱能力,快速達成教學目標。通過此類比較開放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有展示自己的空間,在較強的成就感之下對音樂歌唱充滿期待。另外課前的導學、課中教學與課后活動成果都可被量化,借助信息技術可更加完善地記錄學生在各個環節中的表現,完成對學習的客觀評價。在此可利用學習平臺,有效采集教學中的數據,然后分析,在數據的匯總下形成有效的全過程評價,提升了課堂管理成效。信息技術下的課中擴展,則是以擴展學習、實踐歌唱、多主體評價的形式,延伸教學,在教師、學生的多主體評價中,能夠讓學生對自己的歌唱技能要點與操作規范等有一定了解,以此可解決學生課后歌唱練習不知好壞的問題。
(二)構建小組合作學習新模式
信息化在中職音樂教學中的運用,還提倡學生探究,在此可以合作式學習,對學生分組后,讓其在課前、課中、課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班級中小組合作成員可以不固定,可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與上一節課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進行重新分組。一般在中職音樂教學中,使用分層分組法,每一組成員由學習能力好、較好、一般與較差的學生組成。在小組中一名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然后其他學生思考討論,發表看法,充分利用小組中不同成員的各方面優勢,集思廣益,一同討論解決方案。通過此可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進行歌曲歌唱的練習時,小組成員還可互相點評與指導,提升練習效果。進行教學評價的時候,教師在對個人進行評價和評分之后,還可對小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讓學生建立競爭意識,同時激發學習動力,讓音樂歌唱后進生也能積極學習,在團隊合作中提升學習效率。
(三)創新教學效果評價模式
傳統音樂歌唱課堂中的評價是由教師一人完成,此往往是以結合階段性考試或者測驗的形式進行,模式單一。而在信息化課堂中,評價方式有所創新,呈多元化。如學生自評、小組成員互評、教師總評等多主體評價;學生歌曲歌唱技能、歌唱規范性、歌唱創造性等進行多維度評價;線上、線下評價互相補充,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另外中職音樂歌唱教學還要形成全過程評價,即總結性評價與生成性評價結合。如課前學生導學案的學習情況、課中學生歌唱任務完成情況與課后活動的完成情況都可量化評估,借助信息技術可全程記錄學生的學習表現,以此達成對其學習的客觀評價。在教學平臺中,可采集與分析學生學習數據,匯總各個環節的分數,進一步建立完整的過程性評價,增強了班級管理的成效。
三、中職音樂歌唱課中信息化教學法運用的案例分析
中職學生的音樂素養,主要體現在音樂教學中,是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中職音樂課堂主要培養學生音樂理論、歌曲演唱與視唱練耳等基礎及技能,此也是促使學生藝術審美修養的主要途徑。在此以《鼓浪嶼之波》為例,教學過程為:
(一)課前借助信息技術自學
教師通過學習平臺,為學生發布預習內容,讓其在課前借助手機與電腦等設備,對教師發布的音樂簡譜進行學習,然后將自己自學的音頻上傳到學習平臺中,另外還可上傳自己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此環節的設計是在了解學生實際情況下進行的,當下中職生已經有能力自主通過導學案,進行歌曲旋律的自學。然后學生還可在多次聆聽歌曲后,識讀樂譜。以此減少音樂課中反復聆聽與學唱的時間,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最后在學生將學習成果上傳到平臺后,教師在聽后掌握了學生的自學效果,然后在學生記錄的導學案中,知道其學習需求,繼而優化教學過程。
(二)課中探究教學
第一,在導入環節中創建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中借助電子白板,為學生播放“海浪聲”的音效,讓學生認真聆聽,并說一說這是什么聲音,再讓學生模仿發聲。第二,結合“海浪聲”的wu發音,帶領學生進行元音字母的發聲練習。借助多媒體單獨播放《鼓浪嶼之波》的主旋律,然后稍作改變,變為2/4 56 65|53 32|1,帶領學生進行發聲練習。第三,構建音樂情境。以改編的主旋律引出歌曲《鼓浪嶼之波》,再配以能夠展示鼓浪嶼風景、人文特色的視頻,并提出與歌曲情感和結構有關的問題。讓學生結合自己課前自學,將想到的答案,借助學習平臺發送到詞屏中,讓教師與其他學生借助教學一體機的屏幕都看到。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對曲目的結構、情感做進一步的剖析,進而讓學生感受到歌曲中表達的盼望祖國統一的迫切心情,探究曲目中的思政內容。第四,加強技術訓練。由教師為學生總結其在課前導學案完成的情況,然后集體演唱歌曲的簡譜,檢驗學生課前學習的成果。接著讓學生閱讀歌詞,讓其注意字的發音規范性,然后嘗試將歌詞帶入到歌詞的旋律中。最后教師講解歌曲旋律的難點,在示范講解下,讓學生以正確的口型與呼吸,完成曲目的歌唱。針對高音樂句,教師還可錄制微課,供學生觀看與練習。第五,自主合作探究。先由學生自主歌唱,然后結合學生的情況劃分學習小組,在小組中互相幫助、互相指導,完成練習任務。教師借助教學一體機中的任務,為學生錄制歌曲伴奏,供學生練習時使用。第六,展示與評價。讓小組學生到講臺上演唱歌曲,并在其演唱的時候,其他學生可借助教學平臺的詞屏,隨時對其表現進行點評。當所有小組演唱完成后,教師可在教學平臺中發布投票功能,為演唱得最好的小組進行投票,最后公布得票情況,得票數量最高者獲勝。
(三)課后擴展
教師通過教學平臺發布演唱的作業,讓學生自主完成演唱并錄制視頻或者音頻,將其上傳到教學平臺,由教師給予專業的指導評價,學生再根據評價語進行糾正再做練習,為后期獨唱做準備。
結論:
綜上,在當下教育改革政策的推動下,在中職音樂歌唱教學中融入信息化手段,可以實現傳統音樂教學的創新,也對教師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教學手段與方法的優化,將教學平臺與信息化手段結合,讓教師的現代化教育能力獲得提升。同時利用網絡資源與信息技術結合的形式,讓中職階段學生獲得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以此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