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曄 仇森
[摘要]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直接關系到職業教育教材質量。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改革也有類型化轉向的要求。構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教材評價體系,全面提升職業教育教材質量,是當下面臨的重要議題。要體現類型定位,推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思維的實踐轉向;協同多元主體,明確職業教育教材多元評價主體的責任;注重教材內容,構建一體化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指標體系;健全兩級監測機制,推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結果運用。
[關鍵詞]類型特征;職業教育教材;評價主體;評價指標;評價體系
[作者簡介]徐曄(1989- ),女,山東淄博人,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和管理政策)博士后。(北京? 100029)仇森(1989- ),男,山西襄汾人,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術編輯室副主任,編輯,碩士。(北京? 100081)
[中圖分類號]G71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13-0084-07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材建設工作。2020年初,教育部印發《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系統規范職業教育教材編寫、審核、選用、評價等一系列管理制度。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強化教材建設國家事權,分層規劃,完善職業教育教材的編寫、審核、選用、使用、更新、評價監管機制”。職業教育教材體現黨和國家意志,是解決人才培養這一根本問題的重要載體。職業教育教材工作是包括理念、制度、結構、內容、技術與評價等多個要素的系統工程,涉及多方利益,承擔著解決“什么是好的教材”這一問題的重任,是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工作中的關鍵環節和重點內容。作為一種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類型教育,職業教育的教材建設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推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類型化轉向,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改革的應有之義。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是指評價主體根據一定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從教材外部設計到教材內容結構再到教學使用等進行綜合判斷,并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在本研究中,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既包括教材本身的評價,也包括教材使用情況的評價。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探究我國職業教育教材評價類型化轉向的重要意義、面臨的問題及實踐路徑,構建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教材評價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一、我國職業教育教材評價類型化轉向的重要意義
新時期,推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類型化轉向意義重大,涉及推動高素質人才培養、優化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和提升職業教育教材質量等方面。
(一)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
職業教育的本質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教材的核心功能是育人。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的迅猛發展,職業崗位的技術含量提升;同時,職業崗位更迭速度加快,對于人才的需求呈現出綜合化和多樣化的趨勢。未來的職業教育要培養面向不確定性職業世界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必須融傳授知識、培養技能、提高素養于一體,除了培養個體獲得知識、技能外,還要注重個體職業精神、工匠精神的培養。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內容的變化,推動職業教育教材更新。職業教育教材承載著國家意志和社會的價值期待,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載體。通過實現我國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類型化轉向,推動教材內容、形式的改革升級,以教材改革為抓手,可以推進教學方式變革、推動教師教法的創新,奠定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基礎,從而支撐每年1000萬左右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職業教育教材評價轉向的根本指向在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促進個體德技并修。
(二)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關鍵舉措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優化職業教育類型結構,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職業教育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載體,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關鍵環節。職業教育教材評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主要是參照普通教育教材評價,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指標存在普通化的傾向,直接導致職業教育教材結構、內容及形式難以支撐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進一步導致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人才需求脫節。在實踐層面,有很大一部分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的壓縮版和刪減版,未凸顯職業教育教材的類型特征,無法適應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嚴重制約了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因此,推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類型化轉向,根據職業學校學生特點和產業發展需求,確保教材內容符合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需求;創新教材形態,建設一批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合作開發的新形態教材,包括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和融媒體教材等,是彰顯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的關鍵舉措。
(三)提升職業教育教材質量的有效途徑
當前,我國實行統編制和審核制并存的教材管理制度。不同于中小學教材管理主要依靠國家行政力量,職業教育教材具有職業性、實踐性等特點,受市場化影響大。尤其是在出版社、職業院校教師、企業等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共同作用下,職業教育教材出版數量大幅度增加,但教材質量卻參差不齊,因此,開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至關重要。通過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類型化轉向,可以倒逼職業教育教材開發水平提升、管理制度化、選用規范化,將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適宜性、創新性和實踐性等有機融入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指標體系:提升職業教育教材的思想性,嚴把教材意識形態關,把準人才培養的方向;甄別職業教育教材的科學性,確保教材內容科學、教材結構符合邏輯等;檢驗職業教育教材的適宜性,確保教材內容和呈現方式符合職業院校學生成長和學習規律,符合技術技能的生成邏輯;把握職業教育教材的創新性和實踐性,推動職業教育教材內容及呈現方式動態更新,行業、企業人員參與教材編寫等,確保教材體現產業發展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標準,全面推動職業教育教材質量提升。
二、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教材評價存在的問題
2020年初《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的發布,標志著我國職業教育教材進入統籌設計、精準管理的新階段,基本建立了包含職業教育教材開發、審核、選用和評價的閉環系統。但與此同時,仍存在一系列制約職業教育教材質量提升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究與實踐有待深入,尚未建立職業教育教材評價體系
已有理論研究對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關注度不夠,隨著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工作,學界也開始關注職業教育教材研究,涉及職業教育教材開發、管理、評價等多個維度,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維度就是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研究。研究者們從各自的學科背景和課程理念出發,對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主要維度以及具體指標等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包括借鑒中小學教材評價、借鑒發達國家教材評價經驗等,為開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但不可否認的是,職業教育的類型屬性決定了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特殊性。推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類型化轉向,這是職業教育教材評價體系構建的關鍵。當前,無論是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理論還是職業教育教材評價實踐,仍存在著許多不足。理論層面,已有的研究主要關注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意義和原則,論證分析和對策建議相對宏觀,體現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的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標準缺失,且在評價標準制定過程中注重形式取向、忽視教材內容,尚未形成科學的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理論體系。實踐層面,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工作,但尚未確立規范化的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指標,對于不同評價主體的責任細化不夠,評價結果運用也不及時,難以形成職業教育教材評價反饋機制,對職業教育教材建設一線具體評價環節的指導作用有待進一步增強;同時,省級層面和學校層面尚未完全落實《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對于職業教育教材評價工作重視程度不夠,且未深入開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監測等有關工作,未建立職業教育教材評價體系。
(二)教材評價標準不清,難以對接產業人才需求
教材評價要基于一定的標準,這是教材評價規范化、科學化的必經之路。我國中小學教材已經建立了一套包括“課程方案—課程標準—教材”在內的完善的教材開發和評價一體化體系。基于方案、課程標準進行教材開發、評價,建立了中小學教材評價指標體系,開展中小學教材評價,確保了中小學教材評價的權威性、科學性和規范性。相較之下,我國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標準仍然缺失。多年來,國家層面持續推進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體系建設,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也明確提出“發揮標準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現階段,國家層面已經形成了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實習實訓標準等一系列標準規范,也編制了中職公共基礎課課程標準和高職部分公共基礎課課程標準,為職業教育教材編寫和評價提供了重要依據。但是,還存在不足,具體表現為我國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體系不夠完善。2021年,教育部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對中、高職專業進行了調整,刪減了部分專業,新增了一部分專業,相對應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也要進行修訂和完善,但截至目前還未形成覆蓋所有專業的國家專業教學標準體系。由于缺乏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職業教育教材開發者僅按經驗開發職業教育教材,職業教育教材評價者也是基于經驗和調研建立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指標體系,導致職教改革新理念及專業新要求在職業教育教材中得不到充分體現,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標準的權威性不足,制約職業教育教材質量提升。同時,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標準并未彰顯出類型特色。長期以來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工作一直存在模仿普通教育教材的取向,職業教育教材評價也存在模仿普通教育教材評價的傾向。職業教育教材評價者由于對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指標缺乏深入系統研究,在制定教材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一味模仿、借鑒普通教育教材評價指標體系,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指標對于適宜性、實踐性、創新性等涉及不足,不能緊跟進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進程,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及時吸收到教材內容中,導致職業教育教材內容陳舊落后、產業適配度低、動態修訂完善機制不完善、呈現形式不能適應職業院校學生學習需求等問題。
(三)教材評價主體單一,主體職能劃分不清
我國職業教育教材評價主要依靠國家行政力量,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職業院校參與度不夠。職業教育教材評價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特殊的評價,即職業教育教材審核;另一種是一般意義的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我國職業教育教材實施兩級規劃、三級建設,職業教育的類型屬性決定了涉及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主體具有多元性。國家層面負責中職和高職公共基礎課教材的審核,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的審核、遴選,以及國家級優秀教材的評選。中職三科教材實施統編、統審、統用,確保中職三科教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要求。中職、高職公共基礎課教材的編寫和選用,由國家層面進行統一規劃和審核。同時,國家層面積極發揮科研單位的力量,定期遴選一批質量較高的職業教育教材,納入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目錄。國家級優秀教材獎評選也是由國家遴選出一批優秀的教材,其中包括職業教育教材,可以發揮優質職業教育教材的示范和引領作用。然而,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決定了職業教育要面向市場、面向產業開門辦學,行業企業需要深度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全過程。同樣,職業教育教材的建設也需要行業企業等多主體的深度參與。職業教育教材評價主體涉及教育行政部門、企業、出版社,職業教育教材評價內容具有復雜性。佩萊格里諾(Pellegrino)對理想的評價系統提出了要求: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法,捕捉學生學習的多樣性,在不斷的評價測試中觀測學生的進步。由此可見,職業教育教材評價需要職業教育專業研究機構、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職業院校、教師和學生的多方參與,更需要行業企業、出版社的積極參與,并且亟須明確不同主體的責任,這是推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規范化、科學化的必經之路。但是,在具體實踐中,行業企業尚未深度參與職業教育教材評價工作,職業教育教材評價也尚未理清不同評價主體之間的責任,不同主體之間也缺乏必要的溝通和合作。
(四)教材評價結果運用不及時,監測反饋不到位
職業教育的類型屬性決定了出版商、發行商、職業院校等多方職業教育教材建設主體的利益高度契合,受教材出版、發行的利益驅使,教師職稱評審自身利益需求的影響,大量職業教育教材重復建設,職業教育教材質量參差不齊,亟須通過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結果的運用,全面了解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現狀,倒逼教材質量提升。我國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研究和實踐目前都還停留在“為了評價而評價”的階段,具體表現為重視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證明”價值,而忽視了“改進”價值,沒有充分、及時利用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結果,來進一步了解職業教育教材的現狀,反思職業教育教材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忽視職業教育教材內容伴隨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動態更新問題,新形態職業教育教材也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同時,由于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標準權威性不夠,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結果運用不到位,不能及時發現職業教育教材開發、審核、選用等環節存在的問題,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結果對國家職業教育教材管理政策咨詢的支持力度有待提升,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職業院校等對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結果反饋不及時、運用不到位,制約職業教育省級規劃教材、學校自編教材質量,尚未建立職業教育教材監測反饋機制,不能達到以評促建、以評促管的目的,最終制約了職業教育教材質量乃至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
三、類型視域下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改革的實踐路徑
新時期要推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類型轉向,亟須明確四個問題:一是怎么評的問題,決定著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方向;二是誰來評的問題,是開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前提和基礎;三是評什么的問題,是開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關鍵;四是評價結果怎么運用的問題,是發揮評價作用的重點。
(一)體現類型定位,推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思維的實踐轉向
科學構建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思維,這是建立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教材評價體系的基礎,決定著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方向和內容。正所謂有什么樣的評價思維,就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標,就有什么樣的評價實踐。職業教育教材評價在確保職業教育教材思想性的基礎上強調實踐轉向,這是職業教育教材類型屬性的根本體現。
職業教育教材作為國家事權,具有政治性和思想性。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準職業教育教材人才培養的方向,這是包括職業教育教材在內的所有教材建設的根本宗旨和首要目標。職業教育教材評價要牢牢樹立政治意識,把握教材建設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確保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到職業教育教材中,全面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進教材。
在此基礎上,職業教育教材評價一定要抓住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存在的特色和應有之義。不同的教材類型需要不同的評價體系,盡管普通教育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精準的評價體系,但決不能簡單地遵循“拿來主義”,將普通教育教材評價標準直接作為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度量”。要明確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思維的實踐轉向。在本研究中實踐轉向有兩層含義:一是以真實情境為主的實踐思維,評價職業教育教材的價值及效用。既要關注職業教育教材本身的質量評價,包括教材內容、結構、呈現方式等,來判斷職業教育教材的科學性、適宜性,確保職業教育教材符合國家專業教學標準的有關要求;也要重視對教材使用情況的評價,即教師和學生在職業教育教材使用過程中對教材的評價,職業教育教材要符合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教師的教學要求。二是在職業教育教材評價過程中特別要關注職業教育教材的創新性和實踐性,職業教育教材尤其是專業課教材要體現產業發展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標準,在某些專業課教材的結構設計上要打破學科體系設計思路,基于項目課程、工作過程一體化等課程理念,設計職業教育專業課教材,凸顯職業教育教材的特色。
(二)協同多元主體,明確職業教育教材多元評價主體的責任
職業教育教材評價主體涉及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職業院校及專門教材研究機構、行業企業、出版社等多方,需要明確多元評價主體的責任,推動多方協同開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建立職業教育教材分級管理體制。
一是明確職業教育教材評價主體。《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明確提出職業院校教材實行分級分類審核,堅持凡編必審。國家層面負責開展國家統編教材、公共基礎課教材、國家規劃教材的審核和國家教材獎的評選,指導各地和各職業院校做到“凡編必審、凡用必審”,杜絕問題教材、違規教材流入學校,國家規劃教材是指合格線以上的職業教育教材,供職業院校教師選用,國家教材評獎致力于遴選一批優秀的職業教育教材,發揮優質教材的示范和引領作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結合本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特色和需求,負責審核省級規劃教材,供職業院校教師選用;其他教材由教材編寫單位相關主管部門委托相關專業機構或人員進行審核;教材出版部門成立專門的政治把關機構,進行專題自查,把好政治關。
二是明確不同評價主體的責任。要發揮國家級職業教育教材研究機構在職業教育教材建設中的專業支撐作用。2018年,教育部成立了課程教材研究所,設立職業教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主要承擔課程教材研究、課程研制、教材審查、課程教材監測評價等工作。2019年,教育部在華東師范大學設立了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和管理政策),致力于職業教育教材研究。可以依托國家級職業教育教材研究機構建立健全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標準體系,提煉形成優質職業教育教材的標準,積極開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監測工作。
三是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完善國家級職業教育教材信息平臺。職業教育教材信息平臺包括科學、精確的評價指標體系和信息采集、分析、反饋平臺。基于職業教育教材信息平臺,實現職業教育教材開發及評價平臺填報數據的自動采集、分析和上報,動態開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破不同評價主體之間的“信息壁壘”,多主體全面協同促進職業教育教材質量提升。
(三)注重教材內容,構建一體化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指標體系
立足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實際需求,結合職業教育教學的特點,以類型定位作為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改革的邏輯起點,從形式取向轉變為內容取向是新時代教材評價的發展方向。職業教育教材內容直接決定教材的質量和水平,是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工作的重心。在構建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指標體系前,首先要明確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定位,這是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前提。在本研究中,對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定位不是教材審核,也不是選優,而是對職業教育教材進行全面評價,目的是全面了解我國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發展的現實狀況。
縱向上,要系統構建涵蓋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本科教育教材的一體化教材評價指標體系。具體而言,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在縱向上正在逐步貫通從中等職業教育到職業本科的職業教育學制層次,要加強各教育層次教材的內部銜接,建立一體化專業教學標準體系,包括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等,依據教學標準設計一體化的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標準體系。這樣既可以使職業教育教材開發有依據、評價有標準,也有助于推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兼顧科學化和權威性。
橫向上,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指標制定要兼顧教材本身的評價和教材使用情況的評價。在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指標的設計上,要重視教材內容評價,可以從職業教育教材的性質入手研制職業教育教材評價體系。職業教育教材的性質包括一般屬性和獨特屬性,一般屬性是指所有教材均具有的屬性,獨特屬性是指職業教育教材所特有的。在本研究中,將職業教育教材的性質界定為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適宜性、實踐性和先進性六大屬性,將其作為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進一步設置二級指標,并對其內涵進行界定。政治性、思想性的二級指標涉及教材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等;科學性的二級指標主要涉及教材內容、結構、呈現形式等;適宜性的二級指標設置主要從適宜學生發展、教師開展教學入手;實踐性和先進性的二級指標設置主要從參編人員、動態創新、書證融通等方面入手。因此,職業教育教材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職業教育教材質量本身的評價和職業教育教材使用情況評價。要立足于培養德才兼備人才的根本要求,基于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凸顯職業教育教材特色,緊跟行業企業發展需求,注重職業教育教材內容,構建科學、完善的職業教育教材評價體系。
(四)健全兩級監測機制,推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結果運用
科學地開展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監測,注重對職業教育教材質量的全面把控,是建設優質教材的基礎和前提。教育評價專家斯塔弗爾比姆指出,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證明,而是改進。基于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結果,對職業教育教材進行監測,是提升職業教育教材質量、促進職業教育教材管理科學性的有力手段。職業教育教材監測是一項長期工作,必須建立完善的評價指標、監測實施和調整反饋制度,以確保職業教育教材監測工作的常態化和權威性。要通過建立國家—省兩級職業教育教材調整機制,以評促建,以評促管,在完善職業教育教材評價體系的同時,推動職業教育教材治理體系現代化。
國家層面,2017年國務院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教育部成立教材局,后成立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加強了黨和國家對教材建設與管理的領導權。職業教育教材監測作為一項專業性、綜合性、系統性較強的工作,需要由國家層面統一管理,對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結果予以充分運用。可由國家級職業教育教材研究機構——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負責實施監測工作,充分發揮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和管理政策)、教育部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等專業機構的力量,協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在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基礎上,進行職業教育教材教材監管,全面了解我國職業教育教材現狀,兼顧發現問題教材和遴選優質教材,并將監測結果定期向社會公布。
僅僅依靠國家層面的力量難以實現職業教育教材監測工作的全覆蓋,也不能構建職業教育教材動態監測機制。因此,要充分重視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作用,充分發揮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結果為省級服務的功能,努力使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效能最大化。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有效開展職業教育教材監測工作,一方面要認真落實《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的有關要求,另一方面要對職業院校教材選用情況進行跟蹤調查、監督檢查。省級層面要組織專家對職業教育教材質量進行監測,將職業教育教材工作納入對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的重要內容。同時,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還可以籌建教材基地或者教材研究隊伍,指導職業院校開展教材編寫、教材選用和教材評價等,積極開展教材研究及開發工作,并開展教材使用情況調研分析,形成教材使用情況報告,報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參考文獻]
[1]呂玉曼,徐國慶.教材質量評價的內容取向——以職業教育教材為例[J].教育發展研究,2021(1):41-48.
[2]石歐.論教科書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0(4):92.
[3]裴中慧.新形勢下職業教育教材出版的思考[J].出版參考,2021(5):51-54.
[4]伏夢瑤,李政,徐國慶.我國職業教育教材研究的進展與展望[J].教育與職業,2019(17):97-102.
[5]李鵬,石偉平.什么樣的教材是“好教材”——職業教育教材評價的理論反思[J].教育發展研究,2019,39(19).
[6]孔令帥,李超然.通過評價教材質量促進科學教育——美國《科學教材評價指南》評述[J].比較教育學報,2020(5):137-147.
[7]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職業教育教材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與系統軟件開發課題組.職業教育教材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王素霞.優化類型定位推進職業教育教材建設高質量發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6):91-96.
[9]范竹君,徐國慶.在規制與市場之間:職業院校教材管理體系的構建[J].職教論壇,2020(4):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