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
由于傳統高中地理教學的單一性與滯后性,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經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思維緩慢等現象,再加上大家認為地理作為文理分科的交叉口,雖然不像物理、化學一樣需要復雜的理工科運算,卻也不像政治、歷史那樣理解背誦即可,它需要結合圖文材料進行分析與推理,也需要根據區域特征進行理解與遷移,因此學習難度相對較大。那么應該如何有效地提升高中地理教學質量呢?高中地理教師在研究中,首先要以新課改要求為方向,以學生的發展規律為基礎,以教材內容與教學方式結合為重點,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高中地理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的地理知識吸收能力。
一、課前備好課,為提升教學質量做基礎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備課作為教師教學的第一步,首先要圍繞課程標準擬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針對目標設計教學方案。此時需要立足本班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與水平,制定層次化的教學問題、教學引導方式,突出全體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能夠滿足每個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當教學方式確定后,再進行課堂預設,想一想學生會在課堂中問什么問題,提前準備好答案。最后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結合現在社會的發展,引入一些社會熱點或前沿的地理知識,豐富學生的地理視野。總之教師在課前準備充足,細化每一個教學環節,能夠減少課堂出錯的概率,為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也可以為提升教學質量打好基礎。
例如,教師在備課《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時,首先確定層次化的教學目標,學困生: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基本規律及其意義,能夠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學能生:在學困生的基礎上,能夠讀懂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各種示意圖,會畫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和光照圖;學優生: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利用地球自轉和公轉解決實際問題。然后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信息技術教學方法以及道具演示教學法,讓學生能直觀地看到地球自轉與公轉的動態變化。最后提前設計好多種類型的評價語,并在課堂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調整。
二、設計好方法,為提升教學質量做保障
1. 情境運用,調整學生學習狀態
地理與生活緊密相連,是對世界表象的記錄與探索。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創設生活化情境,深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也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目光,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在教學《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時,由于學生普遍沒有接觸過這類信息技術,因此可以便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地理信息技術的種類以及它們的作用。首先向學生展示一個短片,了解3S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為學生創設一個特定情境,掌握遙感技術、全球定位導航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對防災減災的積極作用;然后再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說遙感是人的視力延伸,它在防災減災中發揮了什么作用?”使大家的交流烘托課堂情境,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2. 小組合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小組合作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能夠讓學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合作協調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得到有效的發展。教師可以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提出明確的任務,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并及時地了解每個小組的探究情況,幫助學生解決關鍵性的問題。例如,教師在教學《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時,為學生確定合作探究目標:“請大家以所在城市為例,根據所學知識合作探究它的轉型方向是什么?”然后引導學生記錄小組的探究成果,并形成完整的方案。在此過程中,大家出謀劃策,發表自己的意見,在肯定與否定中不斷地磨合,既能夠實現相互學習,也能夠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總之,小組合作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具有積極意義,是培養學生地理探究思維與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發展方向。
3. 思維導圖,構建地理知識網絡
在高中地理課程中,知識點十分繁雜,如何將其形成一個整體,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是提高學生理解與記憶的重要研究方向。思維導圖作為幫助學生進行思考與記憶的工具,能夠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發揮積極作用,引導學生地理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構建地理知識網絡。例如,教師在教學《自然災害》這一單元后,將氣象與水文災害、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等內容繪制成相對完整的思維導圖。此時教師與學生一同進行繪制,由教師設計出整體框架,學生根據已學知識進行填補,既能夠幫助學生回顧知識,也能夠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完整的認知與印象,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地理記憶。
4. 教法創新,提升地理核心素養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使用“讀思達”教學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探究地理問題的熱情。在傳統教學中,更多的是老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地接受地理知識,課堂教學效果不突出。課堂創新教法后,讓學生靜心去閱讀、耐心去思考、信心去表達,從而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例如,教師在教學《土壤》第二課時時,以我國東北黑土為情境,說明黑土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分析這些因素對黑土形成的影響。課前,教師精心準備導學案,在課堂上讓學生閱讀東北黑土的相關圖文材料,小組自主合作探究,討論并歸納黑土形成的因素,培養學生運用圖文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表達小組交流討論的結果,培養學生運用地理專業術語和地理思維分析問題、表達問題的能力。借助黑土的形成因素分析,引導學生得出一般土壤的形成因素和過程,明確土壤各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素養。
5. 媒體應用,助力地理高效課堂
交互式多媒體可以輔助地理課堂,讓地理課堂的展現方式更豐富多彩,使地理課更有吸引力,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多媒體應用得當,使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有效融合,可以助力實現地理高效課堂。例如,教師在教學《地貌的觀察》一課時,模擬一次野外的地貌考察,以福建莆田人民的母親河木蘭溪為例,帶學生進行一次身臨其境的研學之旅。谷歌地球的直觀演示也提升了鄉土案例教學的優勢,學生在這節課中從全新角度重新認識了美麗的家鄉,增強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課堂以谷歌在線地球作為載體,以木蘭溪流域的河流地貌探究為問題鏈,學生小組合作,在探究過程中學會地貌觀察的順序、方法和內容等。引導學生在創設的情境和來自生活的觀察中去發現原理,解決問題,尋求論證。媒體以谷歌地球為載體,地貌觀察的順序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直接運用谷歌地球縮放功能就可實現不同空間尺度的地貌觀察,增強空間感知能力,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借助谷歌在線地球,學生重點觀察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分析不同河流地貌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6. 命題研究,提升教師教學質量
新高考導向下,地理教師如果潛心命題研究,就能提升教學質量,從而促進地理教師的專業發展。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鉆研地理試題,重在鉆研的深度,要優先鉆研地理高考真題,鉆研創新點、科學性、變式遷移等。在命題研究中,也要重視試卷分析,分析測評目標達成情況,重點分析試卷命制特點尤其是命題趨勢分析。教師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要積極參加說題、原創試題評選,以賽促練,提升自己的命題水平,為地理教學服務,最終達到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的目的。當前教育正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教學網站開通了組卷功能,對地理教師的原創命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深入研究課標,研究歷年真題,學習命題理論與技巧,在平時的考試中嘗試情境化試題命制,命題融合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做好雙向細目表,多參加命題比賽,就能增加地理學科魅力,提高地理教育教學質量。如以福建莆田四大名果之一的枇杷種植為情境素材,命制一組區域農業發展的綜合題,考查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素養。
三、多元化評價,為提升教學質量做鞏固
多元評價是對學生學習價值的一項評估活動。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個性化評價,以“過程與結果同等重要”為評價原則,看到學生的探究過程,并給予學生肯定,針對學生回答正確表示贊許。此外,當學生在課堂“出錯”時,教師也要平心靜氣,將其作為生成性資源,或通過評價語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處,或引導其他學生一同探究該問題,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地理發展潛能,也能夠讓學生對自己的認知更加準確。總之,多元化評價能夠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積極反饋,更好地鞏固了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
例如,教師在教學《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時,首先讓大家一同交流與回答:“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你知道的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有哪些?”有的學生說:“水流的沖擊,風力的沖擊。”還有的學生說:“人為的改造”。大家答案各異,態度積極。此時教師便可以統一評價:“所有人的說法都是正確的,可見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善于觀察。”然后教師再提出一個問題:“地殼運動屬于水平運動還是垂直運動?”當大家都在思考時,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當時間截止還是沒有學生回答時,便隨機抽取一名學生回答:“垂直運動,因為有時候海水上升把山谷埋于深海,或者大山的位置下降。”因為回答錯誤,所以教師評價:“你后面的現象是有的,但是前面的回答還需要再考慮考慮。”教師在給予學生反饋時不直接點出錯誤,而是讓學生再考慮一下,能夠緩解學生回答問題的壓力,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總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學質量的提升離不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良好的教學氛圍是質量提升的“溫床”,高效的教學設計是質量提升的保障。作為高中地理教師應該為學生的地理學習探索更科學的引導方式,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構建地理知識網絡,使得學生養成正確的地理思維,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最后,希望每位高中生都能夠在地理課堂中收獲更多的果實,在高考中獲得滿意的成績。
*基金項目:本文作為莆田市荔城區2021年中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地理“讀思達”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立項編號:LJZX2111)成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