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仁美

在以往的初中數學課堂上,學生學習的方式沒有新意,比較單一,學習效果不太明顯。隨著學習壓力的增大,學生逐漸對數學失去興趣,導致數學成績很不理想。初中數學教師應該站在問題學習的角度考慮問題,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能夠自主學習,深入地探究知識,與其他同學互動交流。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有想要探究知識的欲望,并且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1.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課堂提問較少,并且形式單一
初中數學教師在講課時,很少對學生進行提問。教學模式比較傳統,教師向學生灌輸式教育,只是把知識點向學生講清楚。即使偶爾向學生進行提問,提問的模式也很單一。教師對提問環節沒有計劃,提出的問題比較隨意,沒有針對性。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地進行聽講,對于教師講解的內容,沒有聽明白的地方也不對教師進行舉手示意。長期如此,教師就不會知道學生的學習效果,使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一致,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比較畏懼,從而使學生的數學水平無法提升。
1.2 提問沒有創新性
現階段,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問的方式都是“你問我答”,很不靈活,沒有創新。教師在提問時,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能力,對課堂的教學效果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認定的。
1.3 數學學習單純強調成績
在初中數學學習過程中,無論是教師、學生自身,還是家長,大多較為關心數學成績,并將成績放到了第一位。此種觀點較為片面,既要爭取獲得理想的數學成績,也應強化思維發展。
1.4 教學方法與模式缺少創新性
初中數學教學以傳統的教學觀念為主,缺少邏輯思維能力開發,與學生進行的互動交流也較少,在提問過程中缺少針對性問題。實際授課過程以教師為主體,不了解學生的具體吸收情況,單純關注是否講授清楚,未掌握學生的消化情況,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并制約了其他能力的提升。
2. 初中數學教學問題情境創設的作用
教師在初中數學的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是為了幫助學生深入地學習知識、順利地展開教學。只有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才能建設高質量的數學課堂。初中數學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需要深入地研究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對教學的重難點全面地掌握;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優質的教學方案,創設多樣化的問題情境,保證完成有效的情境教學。教師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在情境教學時,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使學習水平不同的學生都能夠快速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創建教學情境時應該應用生動有趣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構建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的橋梁。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有針對性地創建問題情境。既需要生活化和趣味化,又需要緊密結合教材,不偏離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把目光集中到課堂上。
3. 初中數學教學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
3.1 豐富數學提問的方式,創設情境聯系生活
現階段,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問的方式比較單一,這就需要進行改變。數學教師需要把多方的資源融合在一起,讓課堂提問的方式變得豐富。教師可以在數學的課堂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進行教學,目的就是對學生進行啟發,讓學生能夠自主地思考,讓學生產生好奇和疑問,使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到學習當中。
比如,初中數學中有對于“平行四邊形”的學習。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這一課的講解時,可以利用生活情境來對學生進行教學,能夠縮短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到教師創設的數學情境當中,引導學生運用自身已掌握的生活經驗來解讀數學問題,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探究。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元化思維,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腳步。例如,可以創建這樣的情境:劉洋在和同學玩籃球的時候,不小心把隔壁鄰居家的玻璃砸碎了,鄰居家的玻璃形狀是平行四邊形的,為了賠償人家的玻璃,劉洋和他的同學想要拿著踢碎的玻璃去店里買一塊相同的賠給人家。碎玻璃的樣式如下:
劉洋為了保證買到的玻璃是一模一樣的,便和他的同學張坊決定還原平行四邊形,他們想出了兩個辦法來還原這塊玻璃原有的形狀:
(1) 過A做BC的平行線,過點C做AB的平行線,兩條平行線的交點為D,得到平行四邊形ABCD。
(2) 連接AC得到三角形ABC,以邊AC所在直線為對稱軸,繪制三角形ABC的軸對稱圖形,得到三角形ACD,則得到平行四邊形ABCD。
這個時候,教師面向全班同學提出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完成對題目的探究:劉洋和張坊的這兩種還原玻璃的方法,哪一種是正確的,能夠買到相同的玻璃呢?
教師在創建生活情境時,需要清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物品,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能力,將學生對生活的了解合理地與教學內容融合在一起,讓數學的教學能夠貼近生活,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引導學生在生活化情境的學習中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2 精準把握創設問題情境的時機
在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對于在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提問并非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把握提問的時機。教師在授課時,對于學生所不能理解的內容或者是對教學內容有疑問時,要及時地創設相應的情境進行提問。選對提問時機對學生的困惑進行解答,讓提問的環節變得更高效。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時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獨立思考,數學教師應該在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困惑時進行提問。也可以在課前向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在學習中找出答案。在課堂講解期間,教師也需要創設合適的情境提出問題,與學生加強溝通,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學完一節課的內容后,也不能落下提問,讓學生課下多思考,回顧課上學習的知識。這樣能夠讓學生在課堂的整個階段都進行探索學習,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初中數學的學習并不是一個單一的斷斷續續的學習過程,而是具有系統性與連貫性,每節課的知識點都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可以在各知識點的銜接處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檢查學生是否能把知識點連貫運用,促進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架構。初中學生的生活經驗還不是很多,對于數學問題不能進行深入的思考,這就讓初中學生在學習期間,思維會經常性地受到制約。教師需要掌握學生的這種思維制約,因為學生的這種思維制約基本上都是碰到了疑難點。這是很好的提問機會,教師要掌握時機,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相應情境來對學生進行啟發性的提問,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降低下來,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問題的深入探索,讓學生能夠跨過疑難點的“山丘”。
3.3 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問題情境
在初中數學的課堂上,教學時間是非常緊張的,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能創設直觀性的問題教學情境,節省了教師出題板書的時間。多媒體本身具有直觀性,可以把教師的提問直白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感受到提問的立體性,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學習知識,完成對知識的探究。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數學問題直觀性地向學生進行展示,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比如,教師在講解“圖形的平移和旋轉”以及“對稱軸”的知識時,通過多媒體可以把圖形的運動軌跡直觀地向學生呈現出來。學生通過觀看動畫形式的圖形運動,對圖形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圖形是以怎樣的形式運動的?學生通過思考分析,能夠對平移、旋轉的不同特點等進行深入理解。以此來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
又比如,在對“視圖”這一節內容進行學習時,教師向學生創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情境:前天我家里衛生間的一個三叉接頭壞掉了,我打電話叫維修師傅來上門維修。維修師傅說需要制作一個新的水管接頭進行更換,讓我描述一下三叉接頭的形狀。如果你是我,你應該怎么對維修師傅說?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三叉接頭的樣式,讓學生通過創設的問題情境獨立思考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生對這種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很有興趣,有想要探索的欲望。教師為了方便學生對這節知識內容的學習,應該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就準備好符合教學內容的相關視頻,把視圖的形成過程直觀地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可以清晰明了地感受到三視圖。在學生觀看完動態的視頻之后,教師問大家:看完了三視圖的動態過程,同學們認為三個視圖之間有什么樣的投影關系?它們的規律是什么樣的呢?教師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會自主地分析問題,進行探索,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地掌握知識。
3.4 創設情境,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看待問題會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思考。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該合理地安排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學習。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溝通,能夠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使其自主參與到討論交流活動中,增強交流能力。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創造力還是行動力,都處于巔峰期,教師應該充分運用這一點,組織和數學緊密關聯的活動,通過活動使其體會數學氣息,了解數學的魅力,尋求其中的精華,并轉化為自身養料,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比如,教師在講解“相似三角形”的相關知識時,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相似三角形模型的構建,然后讓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與相似三角形有關的物品。之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對相似三角形的探究學習。組內成員之間一起分析“相似三角形”的有關概念和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教師創建開放式的教學情境,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同時,這樣聯系生活實際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小組之間展開激烈的討論,使學生能夠快速地找到問題的答案。
另外,教師還應把數學內容變成具體的生活場景,使其明確數學隨處都能應用到,了解數學絕非一門無用的科目,可在生活過程中利用數學知識解決不同的問題,實現學以致用。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剖析問題,結合學生思維合理設計題目,全面為學生考量,形成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實現綜合能力的提高。
結束語:
綜上可知,數學教師在授課期間,應該巧妙地應用問題情境教學,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問題情境教學能夠方便教師及時地對教學內容作出調整,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促使學生養成勤動腦、愛思考的習慣,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 “ 十三五 ” 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初中數學教學過程優化研究”(課題編號:2020XB20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