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 ?要:當今社會已邁入數字化時代。隨著電腦、手機等智能化工具和設備的普及應用,使得記錄和傳播漢字的方式發生了變革;在漢字的使用上也出現了漢字異形和漢字系統混雜的亂象,對漢字的純潔性帶來了危害和挑戰。倡導文化自信的基石之一是語言自信、漢字自信。當前,要從捍衛和傳承中華文化的高度去認識漢字健康發展的問題,不僅要制度性的規范漢字使用,還要改進現有的漢字教學模式,探索漢字科學規范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數字化時代;規范漢字;文化自信;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0-0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2)18-0054-04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它歷經千年不衰,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豐厚文化、蘊藏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思維方式,不僅是漢語的載體和精髓,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靈魂所在。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說過:“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過去的文化靠著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著它來推動”。所以,保護和傳承好漢字就是保護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然而,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人們思維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信息傳遞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漢字作為思維和傳遞信息的工具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尤其對成長在新時代背景下的青少年亦產生深刻影響。本文旨在通過數字化時代漢字使用上出現異形和漢字系統混雜現象的研究,進而探究根源,提出對策。
一、漢字使用上的字體異形和漢字系統混雜現狀
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說明全國接近三分之二的人群通過鍵盤敲擊活躍在網絡世界,其中網絡語言下的網絡文字的形成,對傳統漢字帶來的了很多不利影響,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網絡文字的書寫方式在某種程度上追求的是求簡化、隨意化和功利化,久而久之必然造成漢字使用上的字體異形和漢字系統混雜現象,將嚴重影響漢字的健康發展,其突出表現為:
(一)字體異形
據中國青年報對207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僅25.7%的人在生活中有較多手寫機會,74.2%的人手寫機會不多,其中23.6%的人手寫機會很少,4%的人幾乎不用手寫”。由此可知,我們更多的是用鍵盤輸入法打字,變革了以往紙筆為主的記錄傳播方式。當今時代用鍵盤交流溝通、工作中倡導“無紙化辦公”、教學中普及應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等已成常態,這些都無需記憶筆畫來書寫。長時間的“拼音打字”“鍵盤輸入”,導致人們只記得大概字形,從而出現“提筆忘字”的現象;書寫的隨心所欲,導致出現了“畫字描字”現象。
人們書寫機會的日益減少,帶來書寫能力的不斷下降,導致錯別字現象越來越嚴重,這已然是不爭的事實。加之各種自媒體的興起,閱讀的載體由紙質變革成電子,錯別字現象更是觸目驚心。清博指數大數據顯示,2017年6月微信公眾號前1000名共計推送30489次,發布文章共149189篇,總閱讀數高達71.85億。但是這些公眾號更多的是追求時效性和流量,不注重文章的內容質量,不重視文章的文字細節,結果是出現錯字屢見不鮮,甚至題目都有錯別字,需要讀者去猜、去想、聯系上下文才能一知半解。這種錯字別字現象,嚴重歪曲擾亂了正常規范的漢字字形結構,長此以往,其產生的大眾誤導效應將更是隱患重重。
(二)拼音代字
現今各類網絡平臺和短視頻異軍突起,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為了維護網絡安全和秩序、保護未成年人、傳播正能量,網絡審查機制會對一些惡俗詞語進行屏蔽,為躲避審查,網絡便出現了用拼音代字現象。如:淘寶店鋪不允許使用“最佳”字眼,只能用“ZUI佳”;還有“死”用“S”、“錢”用“Q”等。這種一刀切的審查處理方式,使得字幕連貫語句中凡是出現此類漢字的一律用拼音代替。如:“這么冷的天你要凍S(死)我”,“百DA(搭)單品”等。作為公共內容的網絡平臺,有各種群體的用戶在使用,內容一旦上傳至平臺,就會被廣泛迅速傳播。像貼吧、微博、嗶哩嗶哩網站上有很多人大量使用諸如“yyds(永遠的神)、rbq(惹不起)、nsdd(你說的對)的網絡用語,生活中也隨之跟風。這種隨意用拼音代字現象不僅抹殺了筆畫構成漢字字形這一特點,也破壞了漢字系統表意的本質屬性。
(三)表情文字
美國計算機教授斯科特·法爾曼于1982年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電腦笑臉符號“:-)”,從此誕生了表情包,也可稱之為表情文字。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純表情無文字,不同的表情圖案表達快樂、悲傷、憤怒、驚訝等;另一類是表情加文字,更形象地表達說話意思,以及傳達說話人的情緒狀態。《2018年微信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微信有10.82億次的用戶活躍度,有6300萬的55歲以上用戶保持活躍;每天有450億次信息被發送出去。其中,表情文字比打字更快,便利了溝通,增添了趣味,儼然成為社交網絡平臺不可或缺的聊天工具,但隨之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用文字來交談和表達的比重在降低。另外,低俗化的表情文字開始出現并逐漸充斥網絡進而滲入到日常生活中,如“好膩(厲)害”“救敏(命)”“勞資(老子)”等。這種不恰當使用漢字構造的諧音原則會產生字義混淆現象,對于青少年兒童來說,這樣的語言現象會產生極強的誤導作用,不利于他們的健康發展,更是損害了漢字的系統性和純潔性。
(四)英語縮略
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我們力求用簡潔形式、簡單的詞匯來表達和記錄更多的信息,這就是語言經濟性原則,也即“省力”原則。受語言經濟性原則的影響和作用,工業、科技領域的詞語我們可以選擇性的用字母型號和代號。但如今,漢語朝著處理信息“便捷”的方向發展,沒有時間來沉淀和消化一些外來詞,特別是科技和經貿類詞匯,便直接“拿來主義”進行字母縮略。像BBC和GPS這樣的英語字母詞,被吸收和融入到《現代漢語詞典》(2017,商務印書館)。但還有大量充斥網絡和生活的PK,C位,CP等詞語,舉不勝舉。一方面吸收這些外來詞能夠使我們快速與國際接軌產生積極作用,另一方面要理智使用,避免濫用,保持漢字的純潔性。也正因如此,2020年,廣電總局對央視下發通知,要求對主持人口播、采訪和字幕中出現的英語縮略詞進行整頓,但僅是對特殊行業的要求。從目前實際情況看,現實生活中濫用英語縮略詞的現象還十分普遍,對這種現象的治理,無論從認知到管控都還不盡如人意。
(五)濫用諧音
漢字一個音節可以代表不同的漢字字形和字義。比如“yīn”這個音節就可以代表“音”或者“因”。在此基礎上的諧音雙關是一種含蓄幽默的修辭手段,可起到加深語意、加深印象的作用。但有些廣告宣傳利用人們獵奇心態肆意篡改漢語的成語和俗語,從而達到產品的快速宣傳和推廣,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比如餐館的“與食(時)俱進”、洗發水的“無屑(懈)可擊”等;還有的是生編硬造,完全脫離了諧音的生動形象,只是低俗淺薄的搞笑。如偶像“嘔吐的對象”;特困生“上課愛打瞌睡的學生”等;還有的是利用外語諧音胡編濫造,“我帶你飛!北鼻(來自英語baby諧音,寶貝的意思)”、“刷我滴卡(來自泰語“你好”的諧音)等,這些生造字或者生造義通過網絡形式而廣泛傳播,形成不良的文字畸形,造成了不好的社會影響。
二、危害及其對策
時代發展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這個過程中,漢字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種種挑戰。正如中國辭書學會前會長江藍生教授所說“淺閱讀、快餐文化的興起,敲擊鍵盤日益代替了筆頭書寫,人們有理由擔心這種趨勢,如果不加以糾正將會愈演愈烈。”
上述漢字異形和漢字系統混雜亂象,對漢字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了極大危害。基于網絡追求新奇的生造詞、割裂了字義原有的聯系;諧音濫用的生造義擾亂人們的正常視聽,影響成人及青少年對于漢字真實意義的理解,容易誤導成錯別字;英語字母詞的任意擴張,使得沒有一定英語水平的人并不理解其義,會導致交流困擾和障礙。最終,這種歪曲漢字的行為將損害漢字整體的系統性和純潔性,將影響使用網絡平臺的青少年自身的文化積淀,也將消解傳統漢字蘊藏的精神品質。長此以往,將改變青少年的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削弱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影響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因此,應引起我們的警醒與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并逐步予以解決,以凈化和進化我們的漢字。
第一,全面提升漢字重要性的認知。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是我們幾千年社會文化,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正如張其昀先生所言,“作為漢民族文化精神重要體現者的漢字,其民族文字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無可取代的”。堅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培養青少年堅定語言自信、漢字自信。除了對漢字的自信之外,還應對漢字懷有敬畏之心,正確使用漢字、保護漢字、進化漢字,維護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根基。
第二,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漢字的規范化管理。漢字不僅是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更是一種語言文字制度。要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和《通用規范漢字表》。尤其對各類網絡平臺、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要出臺規范,加強監管;對低俗惡俗的語言文字行為和對毫無價值意義漢字使用亂象要依法依規進行規范和遏制,只有在規范的基礎之上,才能夠談得上漢字的傳承。
第三,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漢字培養中的主渠道作用。要重視學前漢字的啟蒙教育,從小培養孩子學習漢字的熱情和興趣。要加強漢字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發特色教材,規范漢字書寫和使用標準,完善(下轉第61頁)(上接第56頁)考核評價機制。要增強學生漢字學習的趣味性,在遵循漢字結構特點和理據性前提下,把漢字教學和中國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進行結合,挖掘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品質和思維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學習漢字,掌握漢字,提高運用質量和能力。
第四,積極探索數字化時代下漢字的優化和發展。漢字并不是固步自封的,也經歷過漫長的演變發展。隨著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是普遍現象。科技突飛猛進,新生名詞絡繹不絕,漢字固有的字詞已經不能滿足當下語言交流的需要。因此,要與時俱進,在保證漢字系統性和純潔性前提下,主動合理吸收外來詞語,不斷優化漢字體系,使漢字在凈化中自我優化;在自我優化中健康發展,始終保持漢字旺盛的生命力,從而推動漢語走向世界,進而促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人類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其昀.漢字學基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申小龍.漢字思維[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4:9.
[3]徐艷平.拇指時代大學生書寫能力的培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9).
[4]崔國平.微信公眾號錯別字泛濫的根源與治理[J].今傳媒,2018,(02).
[5]鄒? 煜,鄒沫佳,滕永林,程南昌.政務微博中字母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21,(02).
[6]陳佳璇,胡范鑄.當代“漢字危機”及其相關問題的社會語言學思考[J].三峽論壇,2018,(05).
[7]吳昊雯.網絡語言淺析[J].語言研究,2002,(A1).
[8]國家語委“新詞新語規范基本原則”課題組.新詞新語的規范問題評述[J].語言文字應用,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