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麗


摘要:目的 針對兒童錯牙頜畸形矯正治療中咬合誘導的早期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我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60例接受矯正治療的錯牙頜畸形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26例和觀察組34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觀察組采用咬合誘導治療。治療完成后均進行規律隨訪,評價不同治療方案應用于兒童錯牙頜畸形矯正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6個月觀察組咀嚼能力顯著提升(P<0.05);觀察組患兒依從性及患兒家長對矯治效果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兒童錯牙頜畸形矯正治療中的早期應用咬合誘導效果更理想,患兒依從性更高,可有效改善患兒咀嚼能力,家長滿意度更高,具有較高的臨床運用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咬合誘導;兒童錯牙頜畸形矯正;早期;咀嚼功能
兒童錯牙頜畸形表現為上下牙弓牙合關系異常,牙齒排列不整齊,頜骨大小形態和具體位置異常,導致面部發生畸形,影響兒童牙齒和牙列發育,甚至會影響其咬合關系[1]。臨床通常會選擇常規矯治,但耗時較長且存有較為明顯的疼痛感,患兒接受度較差,對整體效果產生不利影響。研究表明,將咬合誘導應用于兒童錯牙頜畸形矯治中可獲得理想效果[2]。為進一步明確不同矯治方法的臨床應用效果,本研究將對我院接受不同方法治療的錯牙頜畸形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臨床效果及預后情況,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60例接受矯正治療的錯牙頜畸形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26例和觀察組34例,對照組女性15例,男性11例;年齡3~11歲,平均年齡為(6.30±0.24)歲。觀察組女性18例,男性16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為(6.39±0.2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表現為開牙合/反牙合,開牙合/上牙前突,前牙擁擠或錯位;確診為錯牙頜畸形,需要接受矯治治療;患兒具備一定認知和配合能力,具有良好依從性;患兒家長詳細了解研究流程及治療方案后自愿參與,并簽署入組文件。
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自閉癥;口腔衛生狀況不佳無法接受矯治;檢查證實為活動性牙髓炎;有治療禁忌;接受過其他矯治方案治療。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矯治方案:根據前牙前后開后以及頜面部軟硬組織情況,制定矯治方案,利用直絲弓進行矯正,切實改善牙軸傾斜程度。如果患兒錯牙頜畸形情況較為嚴重,則需要向患兒家長說明,在其同意后同步接受外科手術進行治療,確保矯治效果。
觀察組患兒選擇早期實施咬合誘導:患兒萌出第一顆恒牙后,患兒存在牙列不齊或是牙齒擁擠等情況,需要準確評估牙齒狀態,同時綜合考慮患兒情況確定畸形類型,并合理選擇矯治器進行佩戴。通常情況,針對牙列不齊和混合牙列擁擠時,有效區分后需要對多余乳牙進行拔除處理,從而能夠合理調整上牙頜及下牙頜之間的關系,確保間隙合理,從而能夠幫助患兒建立良好咬合,進而能夠大大降低后期矯治難度。此外,需要注意對骨生長方向進行合理控制,使得頜骨肌肉緊張性得到緩解,進而重建咬合關系,確保牙齒牙列咬合關系正常。對患兒家長進行指導,要求堅持遵照醫囑佩戴矯正器,同時必須保持良好口腔習慣,定期保持口腔清潔度,避免影響矯治效果。
矯治成功后,規范隨訪12~24個月,評價臨床治療效果并判定兒童咀嚼功能。
1.3 指標觀察
(1)比較兩組矯治效果
矯治效果評價指標具體為:顯效(規范接受治療后,口腔健康狀況良好,牙頜關系恢復正常,上下頜發育無異常);有效(規范接受治療后,口腔健康狀況明顯改善,牙頜關系一定程度恢復,上下頜發育基本正常);無效(治療后,各項指標改善效果未達到有效及以上標準)。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
(2)比較兩組咀嚼能力
采用自制咀嚼功能量表對咀嚼能力進行分析,分值越低提示咀嚼能力越差,說明矯治效果不理想。
(3)比較兩組矯治兒童依從性
采用科室自制量表進行依從性分析,包括治療時是否發生哭鬧和抵觸,能否嚴格遵照醫囑進行口腔護理等,總計10分,低于3分提示依從性差;3~6分提示基本依從;高于6分提示依從性理想。
(4)比較兩組效果滿意度
對兩組患兒家長矯正效果滿意進行評價分析,包括患兒依從性、舒適度、矯治效果等,總計評分為100分,低于60分提示不滿意;60-80分提示基本滿意;高于80分提示滿意。滿意度=(總例數-不滿意例數/各組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方差分析進行組間比較;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組間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
2結果
2.1 兩組矯治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兒童咀嚼能力情況比較
治療6個月時,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患兒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患兒家長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兒家長對矯治效果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錯牙頜畸形存在牙列不齊、牙齒擁擠及整齊度欠佳現象,影響牙齒咀嚼能力,引發多種牙周疾病,如齲齒、牙齦炎和牙周炎等,從而影響患兒身心健康。兒童錯牙頜畸形矯治的最佳時期為3~9歲,盡早治療可獲得理想效果。過晚進行矯治一旦前磨牙萌出,會導致牙齒之間存在過大的間隙[4]。臨床中利用常規矯治方法進行治療,患兒接受度并不理想,且疾病早期控制效果不佳。因此,臨床中提倡選擇更為理想的方法盡早進行治療,提升患兒治療配合度。
咬合誘導最早在90年代由日本血脂提出,能夠降低恒牙列畸形程度和成人階段矯正治療難度,一定程度改善面部美觀度,從而大大降低牙外傷的發生率[5]。后期深入研究發現,如果盡早將咬合誘導作用對頜骨發揮作用,能夠有效改善頜骨發育畸形問題。目前臨床將其應用于兒童錯牙頜畸形早期治療中,獲得理想效果。咬合誘導治療具有較高的針對性,適應范圍廣泛,能夠糾正多種類型牙畸形,例如牙齒萌出不齊、上頜前突或是乳牙早失等。考慮到兒童時期是牙列發育的關鍵時期,可塑性較強,因此輔以咬合誘導后,能夠合理運用柔和力量針對多方向開展牙齒矯正,從而合理調整牙齒萌出的順序和方向[6]。此種操作患兒接受度相對理想,相對常規矯治,能夠降低不適感和疼痛感,且治療時間可合理控制,具有一定運用優勢。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在治療總有效率上對比差異顯著;觀察組治療3個月及6個月咀嚼能力提升顯著;觀察組患兒依從性及患兒家長對矯治效果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兒童錯牙頜畸形早期實施咬合誘導,可提升治療舒適度確保其配合,同時能夠獲得更為理想的矯正效果,對于兒童咀嚼能力提升具有積極作用,預后效果得到家長的一致認可及好評。此外,由于治療不適感明顯減低,能夠提升患兒依從性,避免中途中斷治療,影響最終矯治效果。
綜上,咬合誘導在兒童錯牙頜畸形矯正治療中的早期應用效果顯著,能夠提升患兒治療依從性,獲得理想的矯治效果,促進其咀嚼功能良好改善,提升患兒家長對治療效果滿意度,值得重視及運用。
參考文獻
[1] 劉倩,賈錳,田永杰.咬合誘導聯合舌肌功能訓練對早期錯牙合畸形矯治患兒的影響[J].全科護理,2021,19(36):5127-5129.
[2] 羅娜,達旸雪珺,孫娜,等.3D重建輔助制備咬合誘導功能矯治器治療兒童替牙早期錯牙合畸形療效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21,30(11):141-144.
[3] 杜娟.自鎖托槽矯治器對兒童牙頜畸形矯正效果及美觀度的影響[J].智慧健康,2021,7(31):75-77.
[4] 劉春春,鄧剛,宋梅.自鎖托槽矯治器對兒童牙頜畸形矯正效果及美觀度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2020,29(3):133-136.
[5] 李俊斌,孟敏,李曉姍.咬合誘導在兒童錯牙頜畸形早期的應用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6):70,72.
[6] 惠澤明,楊寬,王子瑞,等.渭南地區替牙期兒童錯(牙合)畸形患病情況調查分析[J].口腔醫學,2019,39(6):535-53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