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森 于健
風景寫生作為高等教育美術相關專業基礎教學的一門必修課,是實踐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主觀表達與客觀現實相結合的一種重要方式。戶外寫生對進行藝術化的概括與提煉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鍛煉學生的觀察方式,塑造學生的觀察意識,使其了解戶外寫生中結構色彩與造型之間的關系。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主動的對畫面結構進行經營與主觀表達,同時,也是繪畫技法與創造意識的一次有機結合。使得學生能夠不斷思考的一個過程。隨著文化需求的不斷更替與提高,也對當下美術類人才的培養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與創作體會,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在近幾年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在風景寫生課程中仍存在固有思維,采用較舊的教學模式與方法。一味強調繪畫技法問題,以“寫實再現”的造型手段為主要目的。采用范畫教學、作業講評的方式。或以個人審美上的喜好來作為評判標準。畫畫是一種主觀的活動,教師在范畫過程中,容易被其所能用的表現語言所吸引,而忽略那些在他們固化模式之外的圖像元素與圖像參考,無形之中給學生提供了標準范式。這樣會使得學生一味的客觀模仿,不能進行有效的討論、溝通并以此作為延伸來展開思考并進行實踐創作。其二,在寫生之前和某一張寫生作業結束之后,未能引導學生展開交流,只重視畫面最終效果而忽略整個創作過程,缺乏一定的靈活性,缺乏對自然風景與人文的整體感受。部分作業完成度不高的學生,最終也草草收場,應付了事。而“教學改革”中的舉措也都是換湯不換藥,未能實現對學生最有益的教學探索。
大部分學生觀察方式習慣于借助數碼設備來進行“二次創作”,好比咀嚼吃剩的口香糖,其實是沒有滋味的。顯然這種“加工”方式對于觀察方式以及主觀能動性的培養是無益的。當學生只重視客觀對象時,又折回頭來在畫面上找尋可用的元素——尋找標準范式。這樣就致使很多學生,及其作品又回到了考前固化模式與應試教育的回爐之中,與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培養目的漸行漸遠。
學生風景寫生的作品,最終大部分以校內展覽為最終環節。隨著“終端”的發展,這一模式也漸漸被手機屏幕所代替,有些也轉變為了線上展覽。選出幾幅“優秀作品”或復制粘貼或掛在墻上。至此,教師和學生對于這一段風景寫生課程的使命似乎終于完成。學生在此過程中一直扮演觀眾身份,很難參與進策劃、構想、實施、呈現的過程中來。觀者也是被動接受,雙方難以通過展覽來達到讓作者發聲,讓作品說話的效果上來,很難有效討論交流,延伸問題擴大情境的范圍。為展覽而展覽,降低了展覽本身所帶來的價值,也泯滅了學生在風景寫生過程中很多可取的想法與思考的啟蒙。
部分學校在開展風景寫生課程時,都會選擇在有“寫生基地”的地方進行為期至少一周的實踐。一方面便于管理,食宿方便,另一方面也大都是在山清水秀的地方,自然風光也不會不“漂亮”。但是,在無形之中使得學生和教師的目光不自然的就會集中在所謂的自然美景之中,竭盡全力在畫板上表現那一剎那的美麗與漂亮,而對于當地風土人情、人文典故以及文化內涵卻全然不知。
在當代多元化共生的大文化環境中,對于教師來說則需要更多的思考和選擇,應以一種歷史的眼光在紛呈的時代潮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而在風景寫生繪畫領域,人們的視覺經驗總是和欣賞心理相對恒定的發展,同時內部又有不斷推陳出新的內核動力。學生與教師在創作時則需要在這種恒定性與推陳出新的兩種狀態下,找到合適的穩定性從而進行不斷的創新。如何在這之中找到適合自己并且恰當的切入點與契機,也需要對風景特點個性以及人文氣質各方面有一個準確清晰的定位和認識。
教師要變革不同教法模式,一方面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對經典作品以及當下文化語境的剖析與講解要拓展到課外之中。在教學中需要對各種藝術樣式進行借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思維,才能使其重新展現出新的生命力,也能為其繼續成為表達文化和觀念意識的重要藝術樣式培育新的驅動力。從觀念上來說,風景寫生繪畫逐漸以社會學、文化學等方面的價值取向和角度切入現實來看,以此作為延伸,也彰顯出了更多的可能性。逐漸更為強調對人自身和生存環境的關注,強調社會意識思想的表達,強調對大眾文化的借鑒以及日常經驗和藝術經驗的結合。這對教師在教學股喲稱重提出了更嚴肅的要求——要使學生感受到,作品更側重于做的是超越現象本質,使人們揭示和洞悉現實的內在,從而表達再現真實的生活狀態。
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外界的體驗與內心的自我對話,并把對世界的、自然和社會以及人的看法與認識和內心情感,通過風景寫生繪畫的視覺形式要素(如點、線、面、形、色、體、質等)組成新的形態和結構關系。是一種用視覺符號表達思想并與觀眾產生交流的特定載體和語言方式。這其中,如果在風景寫生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內涵,它本身在精神表達層面它所具有的文化歷史內涵和精神情感意義等方面是一些創作者在畫面中的呈現的目的所在,同時所特有的形態與構成要素也為教師與學生和繪畫藝術本身,在形式要素為切入點基礎,并以具象、意象、抽象等表達圖式上提供了更廣泛的表達空間和表達方式。為風景寫生課程的創作與實踐提供了新的觀看方式和精神文化內涵上的借鑒與反思。
在面對多種新興藝術樣式發展的今天,要不斷吸收并且思考如何在教學中做到融入、聯系與延伸,這樣才能在語境表達上擁有更多具體、細致以及明確的話語權。另一方面,教師要從“持續輸出”變為“輸入式輸出”,緊跟新的文化背景與時代潮流,加強自身文化藝術素質的提升,不斷學習,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不以固有模式和思維看待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推動和發展互動式教學。使學生變為課堂的主人,能夠自主學習、討論。作品的呈現同時要接軌市場,汲取符合專業自身發展的有益成分,突出風景寫生中的人文歷史內涵,并將畫廊、藝術區、美術館以及文化展覽場地等也變為成果展示與文化輸出的重要場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作品也兼具社會價值與市場價值,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李宇屏,從“對景寫生”到“創新實踐”——對美術專業風景寫生的教學創新思考。美術教育研究,2019(8)。
【2】朱軍,藝術設計專業“風景寫生”課程教學的改革探析。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
【3】賈小飛,淺談油畫風景寫生教學對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內蒙古教育,2021(9)。
【4】賈利珠,風景寫生。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