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旭
摘 要:當代大學生乃是我國經濟發展以及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因此必須對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做一定了解。本文將針對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的測量方式進行簡要概述,同時提出影響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的主要因素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因素分析
大部分當代大學生的公共服務動機較強、意識較弱,其主要因為公共服務機構薪資待遇良好,工作較為輕松,并且能夠受到眾人的追捧。因此許多大學生萌生了只考公務員的想法,但此種公共服務動機將會對我國社會以及經濟的發展造成一定影響。為了及時端正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和意識,本文針對影響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希望各大高校能夠對此予以足夠重視。
一、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的因素與測量
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于1990年提出,其將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定義為:人對于某個公共機構或對于某一個目標作出的一種“傾向式”回應。通常情況下,可將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因素分為以下三類:
其一,基于大學生理性的公共服務動機。此類因素主要包括大學生個人因為享受到了各項優惠政策,進而促使其自身萌生了加入政策制定機構的想法。
其二,基于大學生規范性的公共服務動機。當代大學生即便不是學生黨員卻也擁有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同時也具有對黨忠誠、熱愛祖國、關心人民的特點,因此多數大學生都比較渴望能夠加入公共服務機構,進而充分發揮自身的責任感,展現一名中國青年的擔當[1]。
其三,基于大學生情感的公共服務動機。當代大學生普遍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同時也具備仁慈、善良的特點。因此,當代大學生普遍渴望參與到公共服務之中,成為公共服務機構的一員。
基于當代大學生的此種特點,本文立足于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的基礎上,將公共服務動機劃分為四個方面,其包括各項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的吸引力、維護國家與人民利益的責任感、踴躍進行自我奉獻的使命感以及富有同情心與仁慈心的善良感。
截至目前為止,我國所應用的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測量工具分為以下三種:
其一,單維度的間接測量。其主要指公共服務機構員工待遇相對較高,且能夠獲得可觀的報酬,利用學生對公共服務機構認識,間接開展公共服務動機的測量。
其二,多維度直接測量。1996年所提出的perry測量中包含24項量表,因此也被稱之為多維度直接測量。
其三,行為測量。行為測量相比單維度的間接測量與多維度直接測量更容易理解。其主要是通過觀察學生實際的公共服務行為(通常情況下指學生為了能夠參與到公共服務機構中去所表現出的行為)[2]。
二、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因素
立足于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的因素與測量基礎上,本文采用perry的方式編制相應的問卷,同時結合人口統計學的相關變量,針對當代大學生開展公共服務動機因素的問卷調查。首先,本文針對當代大學生開展了公共利益同情心、自我奉獻與自我犧牲精神、公共政策四個方面的問卷調查[3]。所得出的調查結果為:自我奉獻與自我犧牲精神的克隆巴赫系數達到0.792,而與同情心對應的克隆巴赫系數僅為0.565。總體分析,除同情心的克隆巴赫系數外,其他三個方面的克隆巴赫系數均達到0.7以上,由此可見,內部一致性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要求。我國目前整體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所對應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824,充分表明了應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開展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因素的研究,效果較為顯著。為了能夠更加準確的分析當代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因素,本文立足于專業、年級、性別等角度,將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因素進行了分類,并開展了進一步研究,最終得出以下結果。
(一)當代大學生的公共服務動機主要表現在同情心之上
當代大學生的公共服務動機與性別關聯性微乎其微,反而不同性別所表現出的同情心系數差異十分明顯。依據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女性大學生的同情心普遍高于男性。為了進一步確保研究的準確性,本文將此次研究結果與以往的研究結果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另外,本文針對大學不同年級學生的公共服務動機開展了調查研究,所得到的結果為:各年級學生的公共服務動機之間的差異并不明顯。經過深入研究,本文認為,大一學生的公共服務意識最為薄弱,但隨著年級的增長而逐漸提升,待到學生即將畢業(大四下學期開始)公共服務意識又呈現輕微的下降趨勢。
(二)當代大學生的公共服務動機并不具有明顯的專業差異
通過對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開展公共服務動機的問卷調查得出:學習經濟學、法學等專業的學生,其自身的公共服務動機普遍高于農業類以及理工類的學生。主要原因為:法學類學生所學習的各項科目與我國國家發展以及社會穩定、經濟進步等因素息息相關,促使法學專業學生從大一開始便擁有較強的服務意識,因此,法學專業學生的公共服務動機較強[4]。同理,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切實了解到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歷程,以及國家發展中的各項弊端。此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經濟學專業學生的責任心與使命感,促使其產生加入公共服務機構的意識。通常情況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都秉持著一個相同的理念,即:“用實際行動改善目前國家發展中的經濟弊端”。此外,文史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切實了解到國家發展的相關歷程,促使其與國家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坎坷產生共鳴。因此,文史專業學生通常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立志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宏偉目標。由此可見,之所以法學、經濟學以及文史專業的學生公共服務動機較強,與其所學專業以及學習內容息息相關。
另外,本文針對各高校所在地的經濟水平開展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高校所在地的經濟水平對于學生公共服務意識的影響并不明顯。本文將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區的大學生,與新疆、陜西等地區的大學生進行對比,發現無論高校所在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如何,大學生的公共服務動機基本相同,并不具有明顯的地域化特點[5]。
(三)管理者經驗等因素對于大學生公共服務意識的影響較為明顯
基于此次的研究結果,本文認為管理者經驗對公共服務動機的影響最為明顯。主要表現在:公共服務機構中擁有管理經驗的管理者,其管理水平遠高于無經驗的管理者。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管理經驗較弱,其與公共利益以及自我犧牲等方面相比,處于一種弱勢地位,但造成此種情況的原因與公共政策吸引以及自我犧牲精神等方面息息相關[6]。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此次研究,本文認為各大高校應對學生同情心以及社團管理經驗高度方面予以一定注重。首先應鼓勵學生自發性組成各種社團,并在合理的范圍內給予各社團一定的物質與精神援助,推動高校社團高質量發展,以此改善學生管理者經驗較為缺乏的弊端。針對學生同情心培養方面,學校可組織學生觀看相關電影,并引導學生寫下自己的觀影感悟。另外,也可鼓勵學生參加獻愛心活動,以此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彌補大學生在公共服務意識上的不足。
參考文獻:
[1]張洪林.公共服務動機視角下新時代高校團學工作探討[J].國際公關,2022(06):94-96.
[2]張琳,謝歡.公共服務動機的概念、影響因素與作用機制綜述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5(01):101-106.
[3]申可.公安院校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的調查研究[J].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21,30(05):123-128.
[4]梅芳雪. 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21.
[5]趙起超. 公共服務動機和政治效能感對大學生選調意愿影響研究[D].浙江大學,2020.
[6]劉洛瑩.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人才資源開發,2019(0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