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綠色文化是人類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過程中形成的文化,是生態文明的外在文化形式。綠色文化以生態哲學為理論依據,在中西方都有悠久的理論淵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和道家均蘊含豐富而樸素的生態思想,是綠色文化在古代中國的具體表現。西方也在古希臘時期出現樸素的生態思想,但是由于近代理性思維將人與自然二分,使得西方自工業革命開始逐漸將生態思想淡化。20世紀中后期,西方生態思潮興起,生態思想得到不斷發展,從而使綠色文化內涵不斷豐富。綠色文化涵蓋內容眾多,但其主要表現形式可分為綠色生態環保思想傳播與發展、綠色可持續教育與公益和綠色新型文明理念與文化。
[ 關鍵詞 ]綠色文化;生態文明;生態哲學;生態思想
中圖分類號:X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6.005
20世紀中葉以來,工業文明發展造成的環境破壞日益嚴重,人類文明受到嚴峻挑戰,于是人類對工業文明進行了深刻反思,謀求尋找一種能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明形式。生態文明,可以說是針對工業文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而提出的一種新型的文明形態,是在追求生態自然平衡基礎上,推動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
工業文明對環境的破壞,其背后蘊含著人類的思想、價值觀念和社會系統等造成的文化不和諧及其與工業文明之間的沖突。“文明是文化的內在價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1],因此若要形成生態文明,必須形成一種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而這種文化應蘊含著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追求,而綠色文化正是符合以上要求的文化形式。
1? ? 生態文明與綠色文化
1.1? 生態文明觀與綠色文化
生態文明觀是一種符合人類未來發展形式的新型文明觀,它的提出主要針對全球面臨的威脅人類生存的生態危機與環境破壞等問題。生態文明觀不同于工業革命時期將人置于自然之上的文明觀,而是一種將人與自然處于平等地位,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種全新世界觀。但是文明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幫助,尤其是面對當前的生態危機,更是離不開文化系統的支援,正如著名生態和社會學家唐納德·沃斯特所說的,“全球性生態危機原因在于文化系統,而非生態系統本身。要度過生態危機,必須清楚、正確地理解文化對自然的影響”[2]。因此面對生態危機離不開對文化的構建。而隨著生態運動進程的深入和生態文明觀的形成,許多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始從文化角度對工業文明進行全面反思和深入研究,致力于從文化思想層面應對生態危機。因為生態文明源于“工業文明對綠色環境的破壞和人類對綠色的愛慕和崇拜”[3],因此生態文明觀下的文化應是綠色文化。
1.2? 習近平生態思想與綠色文化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包含“綠色發展”理念,并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被納入“五大發展理念”之中,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該理念也多次被強調。“綠色發展”理念主要強調在追求發展效率的同時,也要追求和諧、可持續的發展目標,其目的主要是處理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在國內關于綠色文化的研究主要將其與“綠色發展”理念相關聯,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將綠色文化作為“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將“綠色文化”作為“綠色發展”理念的源頭、引導和保障[2]。要想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必然要重視綠色文化的發展。
2? ? 綠色文化的理論淵源
文化與哲學相輔相成,在人類文明初期,文化雖然形成于哲學之前,但哲學影響著文化的發展,而綠色文化的誕生,主要受到生態哲學的影響,因此生態哲學是綠色文化形成的理論基礎,對綠色文化的理論溯源應從對生態哲學的歷史溯源著手。
生態哲學思想由來已久,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有樸素的生態思想誕生。在人類早期觀念中,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并沒有明顯的分裂傾向,并且在古代,中西方雖然通過不同的說明闡釋人與自然的關系,但都是以一種整體性思維方式,將人與自然置于統一的整體之中去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2.1? 中國傳統思想下的綠色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有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中國古代先賢們通過著作典籍將其思想流傳,其中不乏有對天、地、人、道、自然的深刻思考,其中儒家和道家兩個學派蘊含有豐富而樸素的生態思想。
儒家思想中蘊含對自然的尊重。《系辭傳》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說天地最根本的屬性是“生”,而后又說“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繼續說明天地最大的德行是每日的更新與不斷的創造,而這使得生命生生不息。在儒家看來,大自然的勃勃生機離不開天地自然對萬物的生化,而儒家贊揚天地自然對萬物生化的功勞,體現了儒家對自然的尊重。而在此基礎上,儒家又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張“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強調人與萬物應和諧相處。
道家思想蘊含對自然的崇拜。在道家思想中,“道”被置于其思想的核心位置。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道”創造了天、地、人,是自然中的最高存在,是萬物的本源,天、地、人必須順應“道”而為,因為“道”也是萬物運行的法則,而道家將“天、地、人、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表達了道家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追求。
2.2? 西方理性反思下的綠色文化
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樸素的生態思想。比如古希臘人的“小宇宙”與“大宇宙”的概念,以及“人是宇宙之火的一個火花”的主張,都表達了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應是同一的看法[4],但是西方近代的啟蒙思想將人與自然割裂。從笛卡爾“將人與自然界區分為兩個各自獨立的且平行存在的實體”[4]開始,到康德將人類的自由世界與因果必然性的自然世界進行根本對立,人與自然發生了本質上的斷裂,人類“把自己視為自然的最終目的和主人,將人的本質混同于對自然的支配和占有”[4]。人與自然的關系自此形成“主-奴”模式,并催生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誕生。而在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的影響下,人對自然的開發利用被認為是理所應當,尤其在兩次工業革命之后,西方社會對能源、資源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從而造成了生態危機,直到20世紀50年代,工業革命所造成的一系列生態問題愈發突出,人們才終于醒悟,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雖然西方的生態思潮起步于20世紀中期,但是許多哲學家在此之前就已經重新反思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比如斯賓諾莎和馬克思。斯賓諾莎認為自然宇宙是一個實體,而所有存在物或客體都是由上帝所創造,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無生命物體,其本源都是一樣的。馬克思則以物質為第一性,認為自然獨立于人本身而存在,因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5],因此,馬克思認為人的存在和發展皆要以自然界為基礎。
20世紀中后期,西方社會出現生態思潮,誕生了許多生態思想,如整體生態主義思想、生態倫理思想以及深生態學思想等,這些思想都弱化了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做出了許多新的思考,并指導著世界范圍內的生態運動,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也借鑒了其中的優秀思想,而綠色文化也因為有這些理論支持,內涵也變得更加豐富。
3? ? 綠色文化的基本內容及相關術語英譯辨析
3.1? 綠色文化的基本內容
郭因作為國內提出“綠色文化”的第一人,認為“綠色文化”的基本內容應是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諧發展,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基礎,人與人的和諧是保證,人自身的和諧是動力[6]。而學者鐵錚將綠色文化分為以綠色植物為主體的文化現象、綠色植物文化衍生出來的相關文化、以可持續發展為內核的科學發展觀文化[2]。本文整合郭因與鐵錚的觀點,將綠色文化按其基本表現形式進行再次區分,具體表現為綠色生態環保思想傳播與發展、綠色可持續教育與公益和綠色新型文明理念與文化,并從相關術語層面對綠色文化的三種表現形式進行說明。
“綠色生態環保思想傳播與發展”旨在傳播生態環保思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體表現為綠色奧運、綠色傳播與綠色文學。綠色奧運將體育與生態聯系在一起,通過形成新的生態體育觀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綠色傳播通過輿論監督環境問題,促進環保思想傳播。綠色文學則是通過文學上的反思,使人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三個術語都是綠色文化對生態環保思想傳播與發展的具體實踐。
“可持續”思想由來已久,主要指人對自然的開發與利用符合生態平衡。“綠色可持續教育與公益”是指可持續思想在教育與公益上的體現,主要表現為綠色教育、綠色學校和綠色公益。綠色教育是環境教育的再發展,包含對可持續思想的教育,而綠色學校產生于綠色教育。綠色公益則是基于可持續思想下的公益,其規模的擴大主要靠綠色教育的發展。綠色教育和綠色學校是“綠色文化”傳播與發展的主要形式。
綠色新型文明理念與文化是指對“人、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追求”,而綠色生態文明、綠色文化升華以及綠色變革文化這三個術語包含在“綠色新型文明理念與文化”之中。綠色生態文明,即生態文明,是綠色文化的內在價值,綠色文化是綠色生態文明的外在形式。綠色文化升華和綠色變革文化,是郇慶治在《綠色變革視角下的當代生態文化理論研究》中提出的術語,用來指代生態理論內涵的兩種表現形式,前者又名新型生態文明的精神建構,指的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對原有生態文明理論所做的進一步闡釋,而后者又稱現存工業文明的精神解構,其意味著“一種全面與深刻意義上的文明和文化層面上的生態化改變與重建,尤其是相對于人類現代社會的工業與城市化文明和文化而言”[7]。生態理論是綠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因而這兩個術語也是綠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生態文明、綠色文化升華和綠色變革文化作為“綠色新型文明理念與文化”,是綠色文化在思想層面上的體現與發展。
3.2? 綠色文化相關術語的英譯辨析
上文提到了綠色文化涵蓋的九個術語,但是國內關于這九大術語名稱或有不同的英譯版本,或者有些英譯版本無法突出國內術語內涵,因此在此處對這九個術語進行相應的英譯辨析,通過選取合適的英譯表達,以期幫助中外關于“綠色文化”的研究。
綠色奧運、綠色學校和綠色生態文明在國外已有相應的英譯形式,而且國內外旨意相同,可直接翻譯為“Green Olympics”“green/greening school”和“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civilization”。綠色文學在美國文學界被稱為“環境文學”,因此“綠色文學”翻譯為“environmental literature”即可。綠色教育作為環境教育,但又是環境教育的再發展,因此不能單純地翻譯成“environmental education”,而應翻譯為“green education”。
“綠色公益”,雖包含“綠色”二字,但其“公益”的本質未變,因此“綠色公益”中的“公益”可翻譯為“public welfare”,而“綠色”的生態含義與英文“green”所代表的含義相似,因此“綠色公益”可直譯為“green public welfare”。綠色文化升華主要指生態理論的深入闡釋,因此不能直接將其翻譯為“sublimation of green culture”而是翻譯為“in-depth explanation of ecological theory”。綠色變革文化的“綠色變革”可譯為“green change”,但是這樣無法表現出“綠色變革”的生態文化內涵,因此,將“綠色變革文化”翻譯為“ecological change of culture”最為合適。
4? ? 總結
綠色文化作為綠色意識的一部分,屬于一種社會意識,而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尤其是正確的社會意識能夠指導社會存在的發展。綠色文化以生態哲學為理論依據,旨在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綠色文化對于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是一種符合國內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并能夠指導社會發展的先進文化。而綠色文化所涵蓋的綠色奧運、綠色傳播、綠色文學、綠色教育、綠色學校、綠色公益等術語涉及人類社會的多個方面,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等緊密關聯,而又與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等相互聯系,因此綠色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對于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炎.“文明”與“文化”[J]. 學術月刊,2002(2):68-73.
[2] 楊玉珍. 綠色文化的理論淵源及當代體系建構[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8(6):64-69.
[3] 李良美. 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及其理論意義[J].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2):47-51.
[4] 曹孟勤. 生態哲學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9:6.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6] 郭因. 關于綠色文化與綠色美學問答[J]. 學術界,1991(4):62-66.
[7] 郇慶治. 綠色變革視角下的當代生態文化理論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9:151.
[ 作者簡介 ]陳豪,男,浙江溫州人,天津外國語大學,歐美文化哲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外國生態哲學與文獻翻譯。
[ 項目名稱 ]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資助:生態文明視域下的綠色文化研究(天津外國語大學校級立項,項目編號:2021YJSS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