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奎平
【摘要】語文是小學教學的基礎學科,對于培養學生認識字詞的基本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教學面臨著全新的形勢,很多學校都響應號召,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如何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把握好創新與傳統的平衡,使課堂教學成效最優化,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人文教育;冷思考
近年來,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實踐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很多小學都積極開展各種各樣的創新活動,在人文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能一味追求創新而忽視了對學生基本語文能力的培養。本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實踐現狀,對其進行了深入思考,以期切實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是一種教學理念,是對學生精神素養的培養。人文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能通過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個性人本化、文化思想性、審美情感性三個方面。個性人本化主要指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大膽創造,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語文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文化思想性則針對教學內容而言,更加重視對文化思想的教育,使學生通過語文學習積累文化底蘊。情感的觸動來源于學生與文章之間的互動和感悟,文字表達的思想情感能夠內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帶來新的思考[1]。
二、對人文教育的冷思考
(一)語文教學的工具性
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重視人文性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基本語文能力的培養。為了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語文教學只有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效平衡,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人才培養作用。那么該如何兼顧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呢?
小學語文課堂應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理念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在基本的字詞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首先,教師要幫助小學生學習生字詞,并通過大量的練習積累基礎知識、培養語感,從而正確理解句子和文章的意思。其次,語文教學應該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感情和價值取向,通過語文學習學會明辨是非,從多個方面不斷提高自己[2]。
人文教育與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是密不可分的。小學生處于智力發展的初級階段,很難直接理解和消化課堂上的人文教育。但如果以語文基礎知識的教育為主,輔以適當的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就可以轉化為實在有形的文字,學生理解起來就更加容易。語言文字中蘊含著人類大量的智慧,在其中融入人文教育,更能提高語文知識的層次,提高小學生的文化素養,使語文知識對學生的身心成長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二)如何進行人文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只有采取合適的教學措施,才能實現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效結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體來說,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優化語文教材。為了將人文教育融入日常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很多課文不只語言優美、行文流暢,還具有很高的思想文化價值。語文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通過對字詞、句子、主題內容的理解,結合生活實際,分析其中包含的人文思想。例如《憫農》一詩,在學習了生字生詞、理解了意思之后,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分析詩歌的主題思想,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說說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哪些浪費糧食的現象[3]。
2.改進教學方法。人文教育和語文基礎知識教育都需要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同時活躍語文課堂氛圍,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創設必要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或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心情。同時,教師還要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為人文教育提供更多的資源。
參考文獻:
[1]張后超.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實踐的冷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20(2):80.
[2]龍雨.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2021(6):125.
[3]姜林鋒.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實踐的探討[J].教育藝術,2015(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