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新時代大學生以網絡為載體,使用虛擬數字符號化、“二次元”形象化和日常敘事娛樂化的話語形式來表達愛國情感,傳遞家國情懷,形成了愛國主義話語新樣態以及個體價值表達新空間。這些愛國話語于政治、理論、實踐3個維度均展現出創造性的時代價值,能夠以趣味性的方式對群眾進行宏觀引導,塑造愛國意識,通過共意形成、共意凝聚、共意提升3個階段來實現共意動員,在提升網絡空間愛國話語影響力的同時逐漸形成連接自身與國家的意義通道。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共意動員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4.012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2)04-0070-05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新媒體時代的信息擴散和傳遞方式深刻改變了當代社會公共參與的格局,具有十分顯著的快速動員能力,為人們的愛國表達提供了新空間與新場域。大學生遵循話語的價值訴求,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網絡APP獲取資訊,發布信息,將線上與線下相貫通,虛擬與現實相結合,對公眾進行價值引導和共意動員,為愛國話語賦予了時代特點,也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新課題。
一、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存在樣態
“話語”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進行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2],也是人們價值觀念和情感凝聚的直觀體現,在不同的場域呈現不同的樣態。在虛擬的網絡空間,新時代大學生創新話語表達方式,敢于表達,勇于發聲,呈現出固態話語與動態數據相適應的新特點,逐漸形成愛國話語的新樣態。
1.虛擬數字圖像化存在樣態,多領域增強愛國話語的感染力
“視覺因素成為當代文化的核心要素,成為創造、表征和傳遞意義的重要手段。”[3]表情包、圖片、顏文字等虛擬圖像化載體不僅是身體語言的替代品,更是自我情緒的表達工具。新時代大學生通過創作多樣、新鮮的愛國話語來尋找更符合大眾審美的溝通方式,最終探索出獨立于文字傳播形態、具有完整話語敘事的虛擬符號化愛國話語體系。
表情包主要由視覺符號和文字符號兩部分構成,其基于一定的社會環境,通過網絡集群傳播的方式將文字與圖像相結合,用視覺符號吸引人,用文字符號打動人,是使用頻率最高、傳播最為廣泛的情感表達載體。在近期的“帝吧出征”事件中大學生群體以高度的組織性展現愛國理念,表達愛國言論,他們將各個城市的地標性建筑圖片與當地特色美食圖片搜集起來,再加上“beijing”“china”等話語標簽進行拼貼及組合,最后將這種多模態表情包當作交鋒工具,通過網絡帖子、微博話題、社交群組等方式,將其大量投放到具有“臺獨”色彩的網頁以形成“轟炸”之勢和“被刷屏”的效果,用表情包來展現愛國護國的深厚情感。在2021年7月1日,一張以天安門為背景,配有“請黨放心,強國有我”文字的卡通人物表情包喚起了網絡輿論場的集體共鳴,新時代大學生將國家認同與自我認同融為一體,用獨特的話語方式表達著深藏心底的民族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另一方面,表情包等圖像化話語往往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和思維傾向,過于直觀的圖像會促使人們根據當下的瞬時反應做出具有情緒偏好的傾向性判斷,阻礙傳播預期,影響擴散程度。因此,大學生應該在對歷史脈絡和政治情感進行整體把握的基礎上進行嚴肅創作,生產出具有價值理性的圖像化話語。
表情包、圖片等虛擬圖像化載體的興起與流行不是偶然的文化現象,而是媒體技術邏輯與網絡文化邏輯共同作用的結果。大學生群體通過表情包配文將想表達的主流文化完全顯現出來,在場域上由現實深入虛擬,在效果上由虛擬回歸現實,賦予圖像豐富的文化意涵,激發公眾的參與積極性,體現出愛國文化想要表達的符號意義。
2.“二次元”形象化存在樣態,多渠道促進愛國話語的影響力
“二次元”是二維空間的意思,以描繪虛擬世界為主要表達形式,是一種新興的文化解讀現象,網絡流行語、動漫游戲和彈幕等都屬于當代“二次元”文化的載體。在新時代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動漫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受到大學生群體的廣泛青睞,他們使用擬人化的藝術手法,賦予祖國以動漫形象,將自己的愛國現實情感投射到二次元的具體形象之上,形成群眾樂于接受的紅色動漫作品,拓展了愛國話語表達的范圍和程度。
《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屬于具有代表性的“二次元”話語作品,其采用動畫演繹與影像記錄相結合的敘事模式,運用超時空的傳播方式敘述了中國近現代的重大軍事外交事件,將國家賦予人格化特征,以“兔子”的造型指代中華民族,描述了這只兔子在經歷困難之后,依靠自身的頑強拼搏變得更為強大的故事,將流行話語嵌入歷史表達,掀起了一股愛國熱潮。新時代大學生看到了革命一代的付出與奮斗,感受到了作者想要傳遞的愛國之情,進而衍生出了“我兔威武”“守護全世界最好的阿中”“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生種花家”等耳熟能詳、傳播度高的網絡愛國主義公共表達,引發了人民群眾對家國歷史的強烈共情。二次元話語內涵的解讀方式與個人意趣的變化息息相關,是網絡亞文化領域的新興代表。但是,其受眾群體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社會代際鴻溝和文化經驗隔閡。
以“二次元”形象化為主體的愛國主義話語改變了傳統的話語模式,體現了新時代大學生對祖國的歸屬感和親近感。在新媒體語境下,“二次元”形象化的愛國主義話語通過其獨特的風格傳達出大學生對嚴肅議題的態度,在提高了群眾對相關歷史事件認識的同時,使二次元文化由邊緣亞文化走向主流潮文化,建構起愛國主義精神的群體價值認同,促進愛國話語的影響力。
3.日常敘事娛樂化存在樣態,多角度提升愛國話語的吸引力
進入新時代以來,愛國主義與大眾傳媒呈現出交互依賴、相伴相生的關系,大學生以個體身份與自媒體為視角,用輕松幽默的日常敘事方式來表達對國家的關切與依戀,帶來高效、密集、精準的傳播效應,形成技術與價值互構的傳播模式,用娛樂化話語來提升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吸引力。
新時代大學生逐漸成為了《厲害了我的國》《戰狼》和《覺醒年代》等愛國電影、電視劇觀看的主力軍,他們熱衷于在網絡APP上發表感想,用輕松的敘事風格表露對愛國影視的喜愛以及對國家的關切愛護,在互聯網上凝聚起愛國愛黨的輿論氛圍。“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等高調、自信、幽默的話語表達使網絡民眾真切地感受到了先輩們在困境中探索的艱難和軍人們保家衛國的決心,產生強大的口碑效應,贏得了用戶們的高度評價。大學生們還會采取演唱說唱歌曲的方式來表達個人對于祖國的想法。比如《This is China》這首歌,用客觀中肯的方式以及光明磊落的態度敘述了我國的發展過程,將愛國主義的抽象內涵通過強烈的視聽效果表達出來,展現出新時代大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樸素熱愛以及對發展狀態的自豪自信,補充和豐富了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傳播的感性內容資源。但是,趣味化所孕育的動能遠超理性化,過于娛樂化的話語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愛國主義話語的導向權威感以及內容整合力。
日常敘事娛樂化的愛國主義話語是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典型表達形式,大學生們將對祖國的關切融入到戲謔的網絡話語當中,使嚴肅的話題娛樂化,使宏觀的情感微觀化,拓寬愛國主義話語的應用領域,加強民族凝聚力,提升愛國話語的吸引力。
二、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多維價值
新時代,愛國主義情感的表達渠道和表達平臺不斷拓展,大學生群體創造和傳播的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形式多樣、種類多元、內涵豐富,表情包、二次元等愛國話語新元素的不斷涌現展現了政治、理論以及實踐三個維度的價值。
1.政治價值:厚植黨長期執政的群眾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4]當今時代,各國文化爭奪受眾的現象漸漸浮現,網絡意識形態呈現出日益“政治化”的特質,“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并存,迫切需要網絡愛國主義話語來化解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危機,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夯實黨長期執政的群眾基礎。
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是我黨長期執政的根本任務,夯實意識形態群眾基礎是我黨的鮮明特點和政治優勢,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話語既是情感表達,也是政治體現。首先,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話語能夠提升黨的先進性,積極回應群眾需求。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立足新的歷史方位,尊重人民的心理需要和實踐意愿,以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質為傳播目標,借助新穎的話語傳播形式承載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基因與精神命脈,將愛國立場與國家態度同聲相應,使人民群眾從內心深處去感知、認可國家,真正將愛國愛黨精神貫徹落實到具體行動中,認真履行公民義務,構筑起堅強戰斗堡壘,使黨更加堅強有力,充滿生機。其次,大學生網絡愛國話語能夠提升黨的純潔性,全面鞏固群眾基礎。對黨忠誠是一切政治建設的根本,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充分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通過網絡輿論引導的方式把黨的最新主張、最新理論廣泛傳播到社會中,提高群眾對執政黨的政治認同和心理認同,解決黨內政治立場不堅定和政治觀念不團結等問題,夯實群眾的思想道德基礎,確保黨的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營造出風清氣正的黨內環境,為黨的長期執政提供群眾基礎。
2.理論價值:豐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資源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5]優秀的文化能夠振奮國家精神,延續民族記憶,提升發展速度。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新媒體時代輿論話語創新問題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強調的要掌握互聯網傳播的主動權,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6]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緊扣時代脈搏,在吸收融入大量黨史國史的基礎上借鑒流行文化的新元素,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融合統一。它既不是傳統歷史話語的翻版,也不是馬克思主義話語的重復,而是互聯網上有關愛國的理性表達和主張,是在多元主體的社交互動中以視覺符號為核心來傳遞和表達愛國的情感、思想和行為[7],屬于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資源。大學生合理且全面的配置資源,展示出新時代的新實踐和新作為,使用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媒體,運用表情包、視頻、音樂、動漫等話語素材,以宏大的敘事配合文字性闡釋來進行話語表達,立意高,形式新,從個體視角來開展愛國主義活動,并進行圈群社交,最終形成聚合性的群體思想,促進社會成員在情感上認同話語,在行動上呼應話語,實現文化認同,延續民族記憶,展現新時代愛國主義文化現象,讓愛國文化成為歷史感與時代性共存的信仰,補充和豐富了不同內涵、不同性質和不同層次的愛國主義文化資源。
3.實踐價值:表達了網絡自治空間有序發展的時代訴求
作為第四媒體,互聯網在愛國話語的體系建構和大眾動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網絡虛擬空間用戶基數大、信息傳播快、互動性強,日漸成為民意聚散的重要渠道和廣闊場域。但是,網絡話語具有理性與非理性兩個方面,多元化的輿論生態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受眾的思維方式進行干擾,破壞網絡秩序,為網絡空間自治帶來挑戰。因此,唯有保障網絡安全,促進網絡自治空間的有序發展才能從根本上維護網絡空間的開放與互聯、互通。
大學生創造、使用并傳播的網絡愛國主義話語模式打破了信息傳播壁壘,明確了愛國行為邊界,拓展了公民的情感表達空間,用超越狹隘的思維方式,準確把握網絡愛國主義理性偏離的現實根源。突破保守僵化的表達模式,在網絡上以話語的形式表達對祖國大好河山、骨肉同胞、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在線上線下的交流中增進互信和認同,提升網民對政府的信任度。將互聯網打造成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安全載體,消解技術和資本異化的消極影響,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引導力和現實解釋力,以自信從容的態度傳播愛國主義話語,構建良性互動的網絡愛國活動參與模式,最終形成大范圍的心理傾向與輿論氛圍,使話語產生社會效應與影響效果,實現宏觀與微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在尊重互聯網自身規律的同時,表達出了堅定維護網絡話語權,積極承擔網絡空間責任,推進網絡自治空間和平、安全、開放、合作、有序發展的中心思想。
三、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共意動員
“共意”是觀點和價值觀的集合體,“共意動員是一種價值傳播與認同構建的過程”[8],屬于社會運動中的勸說性溝通,具有公益性、道德性、正義性等特點。柯蘭德爾曼森(B.Klandermans)將“共意動員”的過程分為共意形成,共意動員和共意提升三個階段。當前,網絡逐漸成為共意動員過程中的重要工具和發生場所,高校需要根據大學生的自身特點,建立起科學的話語體系,最終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話語創新以及群體認同。
1.“共意形成”階段:落實高校黨委領導責任,充分發展素養教育
借助由文化而形成的情感實現動員是實現廣泛共意性社會運動的主要手段。當社會成員在特定文化內容的影響下對某一話語樣態產生習慣性反應,其在行事時就會追求與之保持一致。愛國情感的話語表達蘊藏著社會階層的集體情緒,具有較為一致的態度傾向,具備發起共意動員的基礎條件。
共意凝聚最初形成階段的主要內容是發展素養教育,對被動員方進行理念和目標的傳達,使其對愛國主義的內涵從“知曉”發展到“了解”。素養教育與愛國主義話語生成之間的相關性便構成了共意性社會運動的基礎。高校素養教育的開展需要發揮高校黨委的主體領導責任,并通過傳統愛國主義話語與網絡愛國主義話語來進行協力推動。傳統愛國主義話語大多通過紙質版、粉刷版的方式來呈現,更偏向于書本敘事,其作用更多地體現在知識體系的建立上,在共意形成的過程中承擔著愛國信息輸出與觀點提供的角色。而網絡愛國主義話語表達方式更為多元,信息更為前沿,視覺沖擊更為強烈,其作用是有助于信息的集合,在共意動員的形成過程中承擔著氛圍設置與榜樣示范的角色。在當前的社會語境和教學條件下,與傳統話語相比,利用網絡媒介來傳播主流觀點稍具優勢,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愛國情感雖難以通過人工的方式來進行塑造,但是通過社交媒體對其相關信息的廣泛引用,卻能夠不斷推動情感的發酵,引發愛國情感共鳴,推動共意目標明確化以及共意運動穩定化。
因此,高校黨委需要調整耦合相關政策,將愛國主義素養教育與當下時局相聯系,將智育與德育進行深度融合,引導大學生意會言傳家國情懷,激發輿論共振,加速情感動員,最終形成一種社會共享的文化體驗。
2.“共意凝聚”階段:明確職能部門分工布局,合理豐富溝通形式
大學是一個行政結構繁雜、教育功能復合的社會性組織。想要建構有效的公眾愛國輿論,抵御部分“模糊性”與“非理性”的愛國話語,便需要各個職能部門進行協調配合,完善行政系統,形成工作合力,豐富網絡話語交流模式,防范愛國話語風險,實現高校話語信息擴散和信息動員能力現代化,進而提升共意凝聚的效果。
具體而言,可以從話語形式和溝通語態兩個方面來進行闡述。在話語形式層面,既重視有聲的視頻、動漫,也重視無聲的文字、圖片、符號。高校職能部門立足國家發展現狀和學校整體條件,遵循網絡話語的發展規律,針對大學生存在的群體特征,在議題建構、信息傳播、在線行動等方面不斷細化方案、提煉內容、變換形式。以英雄人物和模范榜樣為基本素材,將其以故事性的愛國視頻為呈現方式在網絡上進行傳播,喚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潛移默化中起到感化人、教育人和引導人的效果,拓展話語的深度和廣度,使高校管理政策、教學目標逐漸規范、立體、多元。在溝通語態層面,職能部門協調配合教學部門,厘清職能,合理分權,優化機制,提出科學有效的文本方案,搭建網絡平臺,進行模塊設置,改變信息推送頻率,引導大學生在網絡平臺上靈活變通地運用陳述、疑問、是非等語氣和主動、被動等語態來表達關于國家事件的觀點、意見、態度、情緒與狀態。用中國的語言來描述中國的發展歷程,用中國的發展歷程來支撐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用大學生愛國主義網絡話語體系闡述中國現代化實踐以及取得的成就。抵制具有感性化、個性化和情緒化傾向的極端愛國話語,提升其內在精神境界,實現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對大學生的正向動員與柔性引導,在提高受眾滿意度的同時帶來了更好的傳播效果,為愛國精神的傳播提供助力。
高校各部門健全職責體系,調整內部管理,轉變話語交流形式,促進大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在與他人的交流與探討中深化家國認知,進行自我思考與表達創新,引發更大范圍的理念支持,有效應對網絡愛國主義話語風靡所帶來的娛樂化、低幼化、虛無化風險,升華學習成果,將愛國情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教育質量,加速共意凝聚的形成。
3.“共意提升”階段:配備學科教學專業人才,科學構建話語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9]。愛國主義話語體系的形成關系著民族命運和當代建設,是塑造大學生價值認同的重要途徑,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教師的仁愛情懷便是強化大學生愛國信仰的重要因素。
從外部環境來看,我國處于社會結構變動、經濟體制調整、思想觀念變化的關鍵時期,全球化背景下所產生的多種網絡媒體的興起和多樣社會思潮的沖擊需要愛國主義話語體系的出場。從內部創新來看,傳統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話語體系多以灌輸式、說教式的教學話語為主,如果掌握權力的一方話語權越來越大,便會出現排擠另一方話語空間的現象,存在話語失效和話語霸權現象出現的風險。因此,愛國主義話語力度與實效的提升需要配備專業的學科人才,并建構起符合大學生認知特征的話語體系,以達到在實現個體性自我表達的基礎上實現群體性歸屬認同的教育目標。
新時代愛國主義話語體系是一種自由、平等、公開、包容的新媒體網絡文化現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堅守家國情懷,恪守傳道情懷,謹守仁愛情懷,發揮新媒體優勢,通過共意動員的方式鼓勵大學生進行愛國行動,擴大主流意識形態傳播覆蓋面,實現愛國主義話語體系的守正創新。具體來說,建構步驟分為以下三步,首先,高校思政課教師在遵循思政工作規律、教育教學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10],強化平等觀念,實現“單邊話語”向“交互話語”的轉化,發揮教育雙方的話語協同力。其次,高校思政課教師需要把握社會特征,善用“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用靈活的方式、感人的故事以及接地氣的語言來推進話語表述形象化,引導大學生確立自己的主體性,提升群體認同意識。最后,高校思政課教師需要關注時代變革,創新話語傳播手段和教學體驗平臺,將“用網”與“治網”相結合,傳遞網絡正能量,增強網絡空間的話語引領力。
共意動員的整體過程就是高校與社會通過多種方法來發展素養教育、推動社會進步,幫助大學生成長為從容自信的愛國青年的過程。伴隨著網絡多元意識形態的植入宣傳與隨意漫流,網絡愛國主義話語應運而生,其話語體系的動員程度也是不斷演化的動態過程,從初期的素養教育到合作過程中的方法創新,后期的體系建構,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共意動員全面完成。
參考文獻
[1][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346.
[2][法]米歇爾·福柯.話語的秩序[M]許寶強,袁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3.
[3]楊嫚.網絡表情包的亞文化風格構建:從自我表達到公共空間[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88-93.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1.
[5][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5,198.
[7]雷娜,段曉芳.網絡愛國主義的內涵、張力與辨析[J].理論視野,2018(2):70-75.
[8]肖靈.網絡公益的共意動員[N].光明日報,2016-03-20(6).
[10]許佳,周蘇婭,王小丁.融媒體時代高校精準思政的構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2):150-153.
基金項目: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狀況及引導策略研究”(202102152002);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家國情懷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SJGSZD2021019)
作者簡介: 李韻琦(1996—),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