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梅
小學生就是一張白紙,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會怎么學,甚至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因此,在開展教育工作時,不僅要教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更應該教學生學習道德知識。通過挖掘教材、樹立榜樣、培養習慣等方式在學生群體中形成道德共識,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教師“教書育人”的工作才算圓滿完成。
一、樹立榜樣,有效滲透德育
(一)教師榜樣
樹立榜樣開展教育是進行德育的最好方式,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也應該嚴格要求自身,為學生樹立更好的榜樣,從而更好地開展德育。例如,在學習“Good habits”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借機進行德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良好的習慣有系統的認識。此外,教師也可以在此過程中盡情展示自身的良好習慣。如擦黑板時認真擦干凈、桌上的書本始終擺放整齊、言語上拒絕粗話、舉止優雅等。小學生正處于善于模仿的年紀,而教師無疑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因此在教學中,只有教師成為榜樣般的角色,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才能受到教師積極的影響,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開展德育。此時的德育如春風化雨,學生在學習時也更具主動性,德育的效果自然也盡如人意。
(二)學生榜樣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榜樣作用極為重要,而同齡人之間的榜樣作用同樣重要,“孟母三遷”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教師在開展英語課堂教學時,還可以從學生入手,選擇綜合素養高的學生讓其成為班級的學生模范,成為學生的榜樣,在這一基礎上開展德育,效果會更好。
例如,在學習“Our dreams”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講講自己的夢想。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夢想是極具童真的,而正是看似如此“不知天高地厚”的夢想催促著學生不斷成長,讓學生在懷揣夢想中砥礪前行。教師則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一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如有的學生想當宇航員、醫生等,教師在學生講完理由之后需要給予表揚,而有的學生卻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此時教師就可以發揮學生的榜樣作用,對后一類學生說“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夢想,這樣在遇到困難時才能從內心出發堅持下去啊”,然后教師也可以講講自己的夢想,最后向學生講解夢想的含義。
在這樣的教育中,學生之間的夢想是可以“傳染”的,而正是因為這樣的“傳染性”,充分證明了德育中同伴“榜樣作用”的有效性。相信在榜樣的作用下,學生也會跟隨教師的指導更好地完善自身,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讓小學英語課堂的德育之花開得更燦爛。
二、形成共識,開展德育
形成共識是成功開展德育的標志,在小學德育過程中,對于高年級學生,教師理應將形成共識當成德育的最終目標。只有做好這一點,才能讓小學的德育對學生產生長遠的影響,對學生的人格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例如,在小學六年級英語課堂中,針對回答問題這一項,教師可以做出要求,讓學生只有經過教師允許,在他人完成作答之后才能回答問題,教師在此時應讓學生懂得“隨意插話是很不禮貌的行為”這一認識。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學生隨意插話的契機對學生進行“反向”的思想教育,讓學生成為那個“被插話”的人,感受到被插話帶來的不適。因此學生對于“隨意插話”這一行為自然也能有直觀的認識,從而形成“不隨意插話,注意言語禮貌”的共識。
形成道德共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身為教師,只有在言傳身教以及適當的約束過程中才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共識,指導學生的行為。而在英語課堂中,教師也應認識到將德育貫穿教學始終,并為形成道德共識而服務。只有如此,小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更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為人處世方面更具道德素養,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在進行小學英語教學時,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不在于教會學生大量的英語知識,而在于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同時進行一定的德育,讓英語課堂對學生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此外,在進行德育時,教師還應做到充分了解學生,對癥下藥,從而盡快進入“為學生”的教育生涯階段。相信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小學英語教育與德育必然能夠實現完美融合,從而更好地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