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燕 張波
美國教育家華特曾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而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存在語文教學。
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學生的快樂和需要,我們往往不予充分關注,導致部分學生厭學。要改變學科教學的傳統,就是要從一味地拓展知識轉向回歸生活,還學生以生活,還學生以快樂。課堂教學應當注重重建學生的生活世界。
一、讓語文融入生活
語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考慮小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課堂能夠走近生活、走進生活。教師要在生活中注重收集和利用對語文教學有用的素材,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更好地發現語文教材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穿透語文文本去了解生活,去觀察生活,去感受生活。比如,一年級上冊《秋天》這篇文章描述了秋天的美麗,周圍環境發生的眾多變化,由此來告訴人們秋天來了。那么教師在講解這節課的內容時,引導學生從朗讀中感受秋天的基本特征,從朗讀中領略作者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到校園去尋找秋天,去觀察秋天,從而感受秋天的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把自己眼中的秋天用畫筆描繪出來,或者用秋天的落葉粘貼一幅美麗的圖畫,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對秋天充滿更多的好奇,又能夠讓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學生就會更加注重觀察生活,由此就達到了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的目的。
二、讓語文走進生活
語文來源于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而不是兩個東西。”教學需要組建一條“課堂——校園——家庭——社會——課堂”的語文教育圈,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了解生活知識,而在生活過程中也學習和利用語文知識,這樣就會極大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比如,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本課教學要求學生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習俗的來歷,培養學生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滲透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我在講授時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而是準備包粽子的材料和同學們一起邊包粽子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分享介紹自己所了解的有關課文的內容,有的同學說:“端午習俗很多,主要有賽龍舟、掛艾草等。”有的同學說:“媽媽包的粽子的種類有很多,有小米粽,五花肉粽等。”有的同學說:“我知道屈原是一位愛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詩人。”這樣通過包粽子讓學生置身于生活環境中,在生活中去尋找知識,學生對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就會更為深刻。
三、讓語文運用到生活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將自己的目光放得更加的長遠,才能更好地進行語文教學工作,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益,推動語文教學發展,才能讓語文應用于生活。在語文的教學中,我對語文的實用性給予更多的關注,讓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比如,一年級下冊口語交際《請你幫個忙》,在教學時,我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當課堂的小主人,小組合作進行情境表演,通過小組的合作表演,使得他們在說中悟,在演中悟,在合作中豐富了語言,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感受到了口語交際的樂趣。這樣既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激發了學習熱情,挖掘了個體學習潛能。最后拓展延伸引向生活,讓孩子們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困難請人幫忙時自己是怎么說的。從而引導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除此以外,比如,學過歇后語后,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孩子學會使用。通過這些語文實踐活動,學生會漸漸發現,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從而會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地運用語文知識,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這樣就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及對文本的理解。
總而言之,在語文課堂變革的背景下,在生活化教學的發展下,語文教學勢必要讓語文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我們語文教師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立足于生活實際中,在生活中發現語文,在語文教材中發現生活,從而提升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這樣也能夠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生活化的語文教學,讓學生更好地體會生活,提升學習能力,實現自身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