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俠
英國詩人斯蒂文森在《點燈的人》中這樣寫道:“每天太陽落下后,李利扛著梯子,把街燈一一點亮。柔和的光,照亮了大人和孩子們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他們純真的心靈。”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也要做像李利那樣的點燈人,用心去點亮孩子的人生。
一、誠心敬業,尊重學生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要牢記,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完整的人,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我們常說十個指頭也有長短,學生無論是平時表現還是學習成績肯定存在著差異,他們的性格、性情、愛好有著很大不同,我們往往對成績或表現好的學生比較寬容,即使他們有過錯,也會睜只眼閉只眼;對學習成績或表現比較差的學生總會很嚴格,比如作業沒有上交、上課遲到,我們對于學生的解釋往往是半信半疑,學生做錯了事,還經常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或懲罰。其實學生渴望被人理解,受人尊重,需要別人幫助的學生更是如此,因此尊重學生的人格,往往是激活他們心靈的甘霖。有時候,學生犯錯了,我們對學生劈頭蓋臉的一通訓斥所帶來的效果遠不如和風細雨的談話。我們要鼓勵學生質疑,用討論、協商、研究的辦法解決與學生的意見分歧,要揚長避短,盡最大能力發揮他們的潛能。唯有真心誠意尊重自己的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方能走進學生心靈,建立起師生間的信任關系。對學生的尊重就是對學生最好的愛。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孩子,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問題,是樹立教師威信的關鍵。
二、愛心澆灌,潤澤學生
教師正是因為愛教育、愛學生,才會在教育教學與日常生命場景中,將其“于無聲處”傳遞到孩子的心里,從而讓他們也有了更多的愛。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常常體會到思想教育之舟,須借感情之水,方能到達成功的彼岸。我總是抱有一顆赤誠的愛心,用愛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在我的教學工作中,每天堅持早到校,先看看班里的同學們是否都到齊,衣服是否穿得夠舒適,有沒有身體不適的同學等等,對于不能按時到校的同學仔細詢問他們遲到的原因,對于遇到挫折的同學給予鼓勵,當學生出現不良行為習慣時及時給予糾正……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無不昭示著老師對學生的愛,如春風細雨般感染著學生,滋潤著學生。我們要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使自己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教學生做人,我們只有從內心真正做到熱愛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教師的愛是學生打開知識之門、啟迪心智的開始,愛心能夠滋潤澆灌學生美麗的心靈之花。
三、耐心育人,感化學生
學生的知識積累、能力培養、品德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育要遵循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而不是以教師的個人意志行事。對所謂的“學困生”“后進生”沒有耐心,用一些簡單過激的方法,只會使問題更嚴重,導致師生關系僵化,學生叛逆桀驁,教育陷入困境。有時“后進生”的進步猶如蝸牛行走,十分緩慢;有時是今天變好了,明天又犯錯了,反反復復,非常考驗老師們的耐心,我們時常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受。這時候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換位思考,假如這是我自己的孩子,我該怎么做?是的,只能平復心情,耐心等候,從細微處著手,去尋找孩子們的每一個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讓其產生“成功感”,培養其自信心。只要老師多給他們一些理解和幫助,耐心指導,他們定會發揮潛能,走向優秀。
四、匠心恒守,賞識學生
賞識教育要求教師放低姿態蹲下身,用賞識的眼光,引導學生開啟自律和自省的窗戶,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找準自己的定位,養成良好習慣,并學會為人處世,讓學生在一次次的錯誤中成長,在一次次的寬容中修正。每一個學生都想成為父母、教師眼中的好孩子,他們期望得到別人的喜愛和關注,經常拿別人的評價來衡量自己。教師的一次真心贊美,一個真誠微笑,一句真摯鼓勵,都像是冬日里的一縷陽光,讓學生歡欣鼓舞,充滿自信。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從心出發,用誠心尊重學生,用愛心澆灌學生,用耐心感化學生,用匠心賞識學生,方能照亮他們純真的心靈,助力學生筑夢、追夢、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