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黛 張瑞楠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做出重要指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關系到國家未來人才培養質量和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的戰略工程。根據CNNIN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21年6月底,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71.6%,網民規模達到10.11億人,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10.07億人。
互聯網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便利,同時也成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新平臺,而依托互聯網平臺打造高校新媒體思政教育模式,也成為提升國家凝聚力的重要方式。高校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是青年步入社會前的重要準備階段。高校聚集著大量樂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輕大學生,他們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接受新媒體思政教育形式。在充斥著海量信息的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必須要順應時代潮流,探索符合大學生的網絡思政新媒體教育新模式,進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新媒體技術借助數字、通信和互聯網實現信息向大眾的傳播,它打造了一個新的輿論環境,該環境中充斥著海量的信息、新思想及利益訴求。書籍、課堂、講座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傳統方式,但是新媒體的出現以及其信息傳播速度快、輻射面廣、操作簡單等特點,成為許多高校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優先選擇。
2017年2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明確指出,要不斷加強網絡思政教育載體建設,要不斷完善高校大學生互動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專業學術網站建設。在此之后,我國高校先后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不斷嘗試將新媒體和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相結合,并獲得了一定的經驗積累,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學生的接受程度較高。新媒體憑借多樣化的形式、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便捷的操作,已經深入高校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為了響應《意見》號召,國內高校紛紛加大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并依托新媒體搭建了內容多樣化的新媒體“矩陣”,并依托網絡優秀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開展了形式多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高校重點加強了對學生愛國主義、使命感、責任感、熱愛生命、學會感恩等方面的教育。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完善,高校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傳播渠道更加多元化、教育資源也更加豐富多彩。
目前,高校新媒體思政教育模式仍處于摸索階段,而如何有效利用互聯網這一平臺,借助新媒體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也是眾多高校管理者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現階段我國高校新媒體網絡思政教育雖然取得了一些經驗,但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許多不足。同時,科技的發展會帶動新媒體技術的不斷升級,其用途并不再局限于單純的信息傳播和意識宣傳,其商業用途越來越廣泛,這勢必會造成新媒體與高校網絡恩政教育之間的隔閡,而化解這一隔閡的主要途徑就是以創新理念為指導,探索符合新媒體發展趨勢和高校思政教育需求的網絡教育新模式,最終實現國內外優秀思政教育資源的優化。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教育主體和客體缺乏有效互動
在高校學生傳統思政教育中,通過課堂、講座、廣播等完成知識傳遞的教師是教育主體,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生則是客體。在這種傳統教育模式中,教育主體掌握著教育主動權,客體通常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其積極參與教育的主觀能動性大大降低,他們也很難有機會參與到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組織、推廣和傳播中去,也很難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客體定位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學生借助新媒體平臺可以自主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他們從被動的教育客體轉變為學習主體,其學習自主性得到有效激發。
但是對已經習慣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教育主體教師來說,他們更習慣于單向的知識灌輸,也更習慣于保持自己在教育中的權威地位,沒有將學生置于教育的平等地位,也缺乏和學生進行積極互動的意識,在使用新媒體提高學生思想政治學習主動性方面的使用率不高,很多學生也習慣于這種被動教育模式,也不善于借助新媒體工具進行思想和觀點的表達。由此可見,目前部分高校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明顯的主客體溝通壁壘,且雙方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和互動,從長遠角度來看,這一情況并不利于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全面、深入開展。
落后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具有動態性、開放性、多元化和復雜性的特點,高校作為培養人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陣地,必須與時俱進。但是就目前來講,我國多數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是以教材為主,比較單一,教育內容與時事結合較少。隨著新媒體的普及,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已經無法滿足其渠道多樣化、觀點創新性和內容現實性的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求。與此同時,新媒體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僅要秉持公正、客觀的政治教育理念,同時也要具有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及新媒體文化的融合理念。面向高校學生開展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目的,不單是讓其了解中國的歷史并總結相關經驗教訓,同時也要緊跟時事國情,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引導學生用理性思維模式看待事物,樹立牢固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
隱性教育力度不足
新媒體靈活多樣的形式、豐富多彩的內容為高校開展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傳統教育模式就應該全部被摒棄。相較于新媒體模式,傳統教育模式具有集中度高的絕對優勢,比如其實時教育效果明顯。
但是在目前部分高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他們只依賴于新媒體,而徹底摒棄了傳統教育模式,而且也未能將新媒體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優勢充分發揮。過分依賴新媒體這一線上教育模式,學生就失去了與教師直面學習和溝通的機會,導致其在學術上的表達能力降低。依托網絡平臺的新媒體具有虛擬性,其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復雜信息,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督促和監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很難得到有效保障。除此之外,部分教師為了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迅速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在教育素材的選擇上會更傾向于學生更易接受的網絡熱門視頻及自帶流量的話題,這無法從根本上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正是由于老師對新媒體平臺的過分依賴,導致學生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輕視。因此,加強該方面的教育十分必要。
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選擇
多舉措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是圍繞“人”這一主體開展的系列教育活動,從根本上來說是服務于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這就要求高校在借助新媒體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必須創新教育理念,打破傳統的學生被動參與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主客體間的互動,積極采取多種措施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其深層的思想政治學習欲望。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動態監管制度。高校大學生正處在一個準備步入社會的階段,他們具有前衛的思想,掌握著先進的專業技術,是充滿青春活力的年輕群體,但是相較于生理的成熟,他們多數人的心理并未完全成熟,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和穩定,極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干擾。針對這一群體特征,高校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必須圍繞“以學生為中心”這一理念,尊重大學生的成長特性,建立針對學生個體的動態監管制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第二,采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學生群體開展專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借助網絡和新媒體優勢,整合網絡教育資源,實現學生課堂自主學習,將學生置于教育的主體地位。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既實現了授課模式和內容的創新,也拓展了教學空間。在線上直播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一種合作模式,在雙方的積極互動中完成知識傳授和學習,學生需要展現出比線下教學更多的自主性,要學會自己獨立解決問題,在這期間,大學生不僅鍛煉了其自主學習能力,提升了其網絡素養,同時其學習興趣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創新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傳統的學科教育,它的本質是在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實現思想和文化引領。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的理論知識的灌輸,而是需要與政治、國情和世情相結合。因此,新媒體背景下高校開展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能拘泥于傳統的學科教育理念,而應該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進行創新。
首先,建立依托新媒體的教育理念。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在對學生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做好虛擬網絡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融合,將虛擬網絡對大學生真實生活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要嚴格把控這一尺度,實現網絡與現實的和諧發展。要將實現“立德樹人”目標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根本,要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同社會適應性教育結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為新時代人才核心素質培養的重要輔助工具,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命感和責任感。
其次,樹立新媒體媒介素養培養教育理念。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在對學生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有必要對學生開展媒介素養教育。這不僅能夠幫助處于新媒體蓬勃發展背景下的大學生更好地進行信息真偽、虛實的辨別,還能更有效地選擇信息傳播媒介,提高信息傳播效率。
借助新媒體彌補隱性教育不足
新媒體具有較強的虛擬性,它的這些特點可以有效彌補當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隱性教育的不足之處。立足于新媒體平臺,構建“線上+線下”混合教育模式,在彌補隱性教育不足的同時,還可以實現二者的有效聯動和融合,提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首先,借助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論的線上傳播。目前,我國雖然處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但是疫情傳播風險仍然存在,大學生上網課已經成為常態,而開展線上思想政治教育也已經成為眾多高校的必然之選。根據騰訊公司公布的徼信用戶使用數據發現,我國每天有109億人打開微信,有36億人會打開微信公眾號,這種情況在大學生中更為普遍。因此,高校可以將本校微信公眾號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例如,在微信公眾號中推送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課后及課外相關活動的時間和人員安排等信息。也可以實時發布有助于推動和加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社會熱點新聞,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充滿正能量的網絡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思想進步,提升教學效果。除此之外,高校還要加大對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的使用頻率,可以開通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微博賬號,及時更新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信息,與學生開展實時溝通,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發言,以聊天這種較為隱性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教育滲透至學生日常生活和交流之中。
第二,優化線下思想政治傳統教育模式。高校要參照新媒體教學模式的優勢,不斷完善教學主體,創新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傳統教育模式的親和力,使其更貼合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特征和思想政治學習需求。例如通過開展思想政治專題講座的方式,以真實新聞事件對學生開展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集中化教育中迅速提升學生的思想和政治覺悟,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何為使命感和責任感。在講座結束之后可以采用宣誓等活動,讓學生用語言和行動表達自己的決心,提高教學效率。
近年來,隨著我國互聯網的普及和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并成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平臺。為了響應黨中央深入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號召,我國高校先后依托新媒體平臺開展了系列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和活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選擇正確的路徑,就需要克服這些問題,以創新的教學理念、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全面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努力培養出一批具有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