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潔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鄉村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鄉村建設,持續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提升人們整體生活水平,改變原有落后鄉村局面。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的經濟建設路徑發生了一定改變。農村集體經濟的良好發展,有助于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加速鄉村現代化發展,提高人們生產生活水平。要想達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目標,就必須要充分挖掘鄉村自身資源優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統籌規劃產業布局,有序深化制度改革,為農村集體經濟尋求更好更優的發展路徑,最終實現鄉村振興的總目標。文章對此進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幾點淺見。
關鍵詞:鄉村振興;經濟建設;農村集體經濟;重要性分析;發展路徑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是鄉村地區發展的主要體現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就目前來看,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為了加速農村經濟建設,迎合鄉村振興思想,基層部門必須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完善相應制度,大力深化產業改革,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的高速發展。下文對此進行簡要的闡述。
一、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分析
(一)深化農村改革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改革問題備受關注,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農村改革過程艱難,而且耗時較長,實踐證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可以加速這個過程,是農村改革深化的重要推手,在經濟因素的作用下,農村基層的凝聚力更強,可以有效執行和落實各種政策規定,逐漸向著鄉村振興方向靠攏。實際上,鄉村振興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對于國家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需要基層組織具有足夠的號召力和領導能力,基層政府可以深入群眾,發現問題,把經濟建設作為主要奮斗目標,深化農業改革,完善基層服務體系,帶領農民走發家致富的道路。從這一點來看,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政府部門需要重點完成的任務。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不僅代表了農村經濟的增長,更體現出了基層政府的執行力和在鄉村振興中起到的作用,農村經濟水平高,政府擁有更多的資金來消除鄉村發展障礙,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公信力能夠有效提升。
(二)做強產業支撐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當前農村地區工作的首要任務之一,通過此項工作的開展,可以強化產業支撐,優化產業結構,在經濟因素和地方產業的共同作用下,推動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黨的十九大提出,社會的發展要以鄉村發展為基礎,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具體要求,實現農村經濟和生態的同步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對于鄉村地區來說,產業支撐非常關鍵,缺乏產業支撐的鄉村必將無法長遠發展,鄉村振興也會因此成為一句空話。基于此, 當前的鄉村地區必須要大力發展經濟產業,強化產業支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地方產業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優化,選擇地方優質產業為突破點,列入重點發展項目,通過這種方式,在發展產業的同時,促進鄉村經濟建設,改變人們的生活狀態。在農村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過程中,鄉村的經濟及外部環境會得到全面優化,對資源的吸引力更強,形成良性的發展局面,達到全面發展的目標,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理念的真正落實。
(三)實現農民增收
鄉村振興的根本目標是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在這個基礎上,給農民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實現共同富裕,唯有如此,鄉村才能真正得以振興。農村集體經濟屬于公有制經濟的重要體現形式,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本質就是農民收入及可支配資金量的增加,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為農民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農民不再需要外出打工,可以就近就業,通過此種方式,土地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農民的收入也會大幅度增加,基層政府部門也能在這個過程中積累更多的儲備資金,用以解決人們的實際問題,政府部門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為人民辦實事,促進鄉村的穩定發展。在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中,會出現一部分帶頭人,這些先富群體可以帶領農民創業,增加農民的收入,實現共同富裕,這也是鄉村振興的必然發展路徑。
二、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缺乏科學規劃
美麗鄉村的本質就是鄉村經濟與鄉村生態的協同發展,對于農村來說,良好的生態系統至關重要,這也是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基礎原則。為了達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目的,在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環節,需要立足生態,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力度,多方面共同構建生態保護體系,同時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對產業結構進行深化,加速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消除行業發展對生態造成的破壞,利用優質的生態體系,大力發展旅游業,實現地方經濟的穩定發展。生態原則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則,也是政府部門關注的要點內容,必須要得到充分有效的落實。但是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基層組織者缺乏正確的判斷,目光短淺,經營理念落后,盲目地發展產業,不關注生態建設,導致地方經濟與生態相沖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勢頭放緩,農民的收入也沒有得到明顯增長,加劇了農村地區的發展壓力。
(二)發展資源不足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需要建立在充足資源的基礎上,如果資源不足,就會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遲緩,無法達到預期的發展目標,農民的生活水平和鄉村經濟建設也會因此受到極大的影響。發展資源不足的問題在我國許多地區都存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土地資源缺失。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發展經濟,農村改革也在持續深化,20世紀80年代,我國推行土地承包制,大部分土地資源都分發給個人,導致集體資源緊缺,而且一些僅有的集體資源,在各種因素的干擾下,存在開發難度大的問題,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價值。二是人力資源缺失。在當前的農村地區,普遍缺少高端人才,人力資源流失問題嚴重,由于城鄉發展的失衡,導致人才普遍向著城市傾斜,在環境因素的作用下,農村地區的人才嚴重缺位,尤其是專業性人才缺乏,由于人才儲量不足,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不能準確分析市場形勢,無法深化農業改革,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勁頭不足,現有領導者不能起到有效的帶頭作用。如有的村辦集體企業市場化管理水平落后,財務規范化程度較低,財務透明度不高等,直接影響集體經濟的長遠發展。發展資源不足是農村集體經濟面臨的主要阻力,農業也因此無法實現有效轉型,對農村地區的發展非常不利。
(三)監督管理機制不完善
監督管理機制不完善,也是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在監督機制因素的影響下,資源利用率不高,農民的發展資金來源狹窄,引發了多種消極影響。監督管理機制的缺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經濟責任制度不完善,一些基層組織沒有就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問題構建相應的激勵機制,導致經濟活動積極性不足,監督管理的作用無法得到有效發揮,責任部門從“不敢管”到“不想管”,監管環節缺失,監管力度薄弱。第二,基層政府在開展財務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透明度不高、管理不規范,各種資金的支出和使用情況沒有進行公示,對各種經濟項目審核不嚴格,居民對收支情況、經營狀況、收益分配等了解不多甚至完全不了解。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地區的資金大量外流,不僅無法發揮出經濟管理的作用,而且還會加劇地方財政壓力,農民無法真正參與到農村集體經濟決策中,違背了以人為本的重要發展原則,在這種情況下,農村集體經濟的運行風險陡增,很容易出現重大的經濟損失。
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分析
(一)加大農村集體經濟政策扶持力度
一要重視頂層設計。從財政、金融、土地等方面加大針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給予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明確的指導方針、政策支持及法律規定,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集體資產具有依據。在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的同時,統籌整合不同部門的支農惠農資金,放大財政資金扶持效應,對經營風險小、有發展前途、管理到位的村集體項目采取補助、貼息等方式進行財政支持。二要加強人才培養。城鄉統籌發展的落實,需要依靠大量的人才來完成,人力資源也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要充分落實以人為本理念,利用人力資源建設,為城鄉統籌發展提供持續動力。要利用各種招聘及考核方式,引進各類優秀人才,構建一支高素養的規劃團隊,為城鄉統籌發展而服務,進一步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加速城市與鄉村的融合,盡快消除城鄉差距。三要加大資金投入。城鄉統籌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無論是城市資源的引入還是鄉村功能的完善,都離不開充足的資金,因此政府部門要制定完善的資金保障制度,以城鄉建設為導向,拓展資金引入渠道,為城鄉統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加速產業布局
在我國大部分的鄉村地區,農業都是當地的主要產業,所以,在鄉村規劃中農業規劃也是重點內容,農業的發展情況直接關系到了地方發展,從根本上來看,農業的轉型升級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地方經濟增長的主要措施。具體來講,地方政府要在開發新產業的同時,積極加速農業轉型,大力發展地方主要產業,完善產業結構,以階梯方式劃分地方產業結構,把一、二、三級產業進行關聯。為了增加農業產值,地方政府要鼓勵農民創業,放寬貸款條件,實現農產品的深加工,采用土地集體承包的方式,產生更多的農民企業家,通過產業布局的加速和優化,實現地方經濟的穩步增長。此外,農村地區也要改變原有的經濟建設理念,脫離瓦片經濟,創新發展路徑,要精準把握市場動向,分析市場需求,積極引入各種新興產業,鼓勵企業做大做強,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真正實現鄉村振興。如芝罘區全域屬于城鎮開發邊界內,僅有承包耕地4026畝,土地管理分散,2020年,農業增加值占全區GDP的0.79%,農業已基本忽略不計,在調優調新農業產業結構的同時,要積極培育發展二、三產業,在城郊區域優先選擇符合六大產業布局、能夠促進集體經濟長遠發展的投資主體,最終帶動實現居民增收。
(三)深化制度改革
制度因素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為了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就必須要從制度方面入手,深化制度改革,深入發掘農村資源,提高集體資源占有量,為農村集體經濟的高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一,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現有資源。首先要加快“三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房地一體的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及承包地(林地)等不動產】確權頒證,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通過產權確權,對閑置的土地、林地進行摸底、整合、改造,通過流轉等方式使其轉化為集體有效資產,確保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都能享受到應該享受的權利。芝罘區自2003年起按照摸清家底、量化資產、健全制度、理順體制四個步驟,開展以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綜合配套改革工作,就居民區集體資產所有權、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等進行了有益探索,目前,67個城郊居民區已全部完成產權制度改革,為集體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第二,加快構建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形成合理的農村綜合性產權交易體系,搞活農民集體產權權能,提高集體資產效益。對地方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試點取得的一些成功經驗進行總結推廣,在確保農民擁有對集體資產占有、收益分配、有償退出、擔保、抵押及繼承權的前提下,推進市場化、社會化配置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從而激活農村資產,盤活現有資源。利用制度的完善和改革,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達到預期鄉村發展目標。第三,開展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集中整治,切實解決黨務、居務、財務、民生等系列問題。芝罘區大力推動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治轉化、提檔升級,同步探索村改社區及向城市社區轉型的有效路徑。通過開展起底式大排查,找準問題根源,一居一策制訂整治方案,規范和完善集體經濟組織換屆選舉相關制度規定,研究制定《集體經濟組織“三資”管理細則》,要求所有改制公司、合作社制定完善內控制度,財務公開二維碼全部上墻,實現線上線下全面公開、逐筆公開,督促改制公司、合作社在資產資源處置、債權債務核銷、招投標監督、經濟合同管理等方面堅持“四議三審兩公開”,防止集體資產流失。
四、結語
綜上所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既為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農村經濟建設提出了具體目標。在鄉村振興的指引下,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矚目成績。但就當前形勢來看,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農業規模化程度不深、產業化進程緩慢、基層凝聚力不足等,導致農村經濟水平發展遲緩,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部門必須要采取針對性措施,有效激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全力解決農村地區存在的現實問題,為農村發展提供強大保障,為更好更快地實現鄉村振興做出積極努力。
參考文獻:
[1]鄭永升.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對策探析——以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21(04):225-226+230.
[2]李碧茹.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0,11(33):10-12.
[3]賀衛華.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研究——基于中部某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調研[J].學習論壇,2020(06):39-46.
[4]汪鴻鵬.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0.
[5]郭曉鳴,張耀文,馬少春.農村集體經濟聯營制:創新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的新探索——基于四川省彭州市的試驗分析[J].農村經濟,2019(04):1-9.
[6]黃智光,張興校.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路徑研究——基于對浙江紹興上虞300多個行政村的調研分析[J].中國發展,2018,18(05):51-57.
[7]龔晨,黎澤桑.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價值意義與經驗模式——基于廣西賀州的調查與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20(02):47-54.
[8]張瑞濤,夏英.農村集體經濟有效發展的關鍵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定性比較分析(QCA)方法[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01):138-145.
[9]劉鵬凌,萬瑩瑩.農村集體經濟:歷程、現實矛盾與路徑選擇——基于安徽省973個行政村調查資料的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20,42(01):47-55.
[10]趙意煥.我國新時代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困惑與出路——基于我國西南部某山區縣的調研[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01):43-49+107.
(作者單位:煙臺市芝罘區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