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堯 姚曉林
摘要:人工智能等大背景下的新興信息網絡技術系統企業融合并購模式有助于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新興實體市場經濟技術深度相互融合,但是在技術并購驅動信息技術企業創新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很多風險,如估值風險、標的選擇風險和技術整合風險等等,導致并購后企業績效不佳。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法從全產業鏈布局視角深入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并購后的財務績效、創新績效以及并購風險,并結合大連市信息技術企業發展現狀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為未來大連市信息技術企業進行全產業鏈并購提供有益借鑒,同時也為人工智能時代技術并購促進大連數字經濟高質量的發展提供學術支持。
關鍵詞:軟件與信息技術企業;全產業鏈布局;并購風險;技術創新
一、引言
當今社會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正在給信息技術與軟件服務產業帶來深遠變革,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以推動利用人工智能,高新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向各電子行業全面開展交匯融合滲透。信息技術與軟件產業一直是大連優勢性和支柱性新興產業,大連是全國首批10個省級國家服務軟件產業發展基地之一、6個首批國家服務軟件產品出口產業基地之一、第一個國家服務軟件外包產業基地試點城市。經過20多年快速發展,已形成擁有千億級軟件產業發展規模,3000余家國內軟件龍頭企業,ibm、惠普、思科等130多家成為世界500強和國內行業頂尖領軍技術企業在大連城市設立了專業分支機構,全市企業itm等行業技術人才數量多達20余萬。截至2019年年底,大連市園區從事專業軟件和電子信息技術服務的大型企業總數超過萬家,其中規模以上軟件企業總數達到198家,也迅速涌現了一批諸如像大連華信、埃森哲、億達電子信息、東軟集團等大型軟件服務龍頭企業。
隨著全球圍繞科技創新核心要素的競爭愈加激烈,大連市軟件信息技術產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市場趨于飽和、業務量下降、技術創新不足等問題。與目前國內許多一線大中城市大數據服務產業鏈中的發展現狀情況基本相比,大連市新一代新數據生態下的信息融合技術產業的基礎整體服務基礎軟件設施和全部服務產業體系建設還需要不斷完善,應充分重視與大數據服務、基礎軟件設施和信息融合技術應用相互交融。因此,大連市信息電子技術民營企業普遍期望通過企業并購方式獲得更多的產業市場競爭機會和更快速的電子業務融合發展,提高企業市場綜合競爭力和企業運營管理效率?;谌斯ぶ悄苋蟊尘跋碌拿駹I信息電子技術民營企業創新并購模式有助于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三大技術與新興實體市場經濟技術深度相互融合,并購促進新興產業信息電子技術產業融合發展創新,驅動產業智能化變革,通過開放式的創新方式縮短企業的研發周期和降低研發風險。
人工智能背景下信息技術企業并購有何特點?影響信息技術企業并購績效的內部與外部因素有哪些?實施技術并購過程中應規避哪些重大風險?以上問題為信息技術企業在并購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從全產業鏈布局視角深入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并購后的財務績效、創新績效以及連續并購風險,并結合大連市信息技術企業發展現狀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期望為未來大連市信息技術企業進行全產業鏈并購提供有益借鑒,推動大連市信息技術產業深度整合,更好服務大連市數字經濟發展。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信息技術企業并購中的關鍵問題分析
(一)通過技術并購打造信息技術企業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受行業特征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限制
很多企業信息核心技術傳統企業從自身底層產品技術上來說基本無太大技術差異,未來企業產品的技術差異化也將成為傳統企業發揮競爭對手優勢的重要突破點。并購公司能夠以更快的研發速度或更低的技術成本直接獲取來自目標創業公司的核心技術研發資源,在產品軟硬件的結合技術方面與其他競爭對手共同形成高度差異化。電子信息制造業的并購更有利于產品差異化優勢的實現,軟件行業的并購產品差異化程度沒有提升;并購對信息技術企業產品差異化優勢的促進作用取決于行業的競爭程度以及企業的自身技術研發能力。
(二)收購軟件企業沒有受到股票市場的投資者認可
實證調查結果分析發現一些通過跨界整合并購、連續整合并購和通過多元化整合并購的中國軟件服務企業的平均股價出現了不同程度上的下降,這主要因素是因為國際投資者普遍認為企業可能同時存在并購整合后的風險,對收購主并軟件公司及收購標的軟件公司整體生產力和經營業績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三)并購標的特征影響新時代信息技術新興企業的并購績效
以實現技術互補目的的并購對信息技術企業的股市績效和產品創新能力有較大的促進作用,這主要是由于互補性資產驅動價值獲取。中國本土智能市場龐大的創新用戶增長基數與豐富的創新商業模式以及創新應用場景,能促使中國在移動數字化智能辦公、移動互聯社交與智能支付等多個產業領域發展,大數據、云計算以及其他數字化產業轉型創新實踐,正在為各個領域產業的結構升級與轉型技術創新的核心價值不斷獲取轉化提供可持續技術支撐;例如通過全資收購思科ai或以初創型上市公司方式布局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有助于推動信息電子技術龍頭企業的中國股市投資績效和相關產品技術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這主要部分是因為AI初創公司為當前人工智能產業應用的復雜實際問題解決提出了創新性的解決決策方案。
三、案例研究
本研究選取代表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的并購案例為研究對象,從物聯網領域全產業布局的視角重點分析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的并購動因及績效。隨著當前全球5G超級網絡的大量部署及商用,加上我國“新基建”的發展,高新興物聯網公司面臨新的市場發展挑戰機遇。近幾年,高新興正式啟動大城市交通全方位服務網的戰略整合布局,通過連續并購進行物聯網全產業鏈的布局,并尋求更為廣泛的業界聯盟與跨界合作,與華為、百度和騰訊等互聯網信息技術企業建立戰略聯盟。高新興公司收購京東中興智能物聯后京東獲得了公司物聯網終端連接應用能力,進一步擴大開拓了其智能終端產品布局,并購后半年公司繼續聚焦發展物聯網終端核心技術,加大終端產品技術研發,2019年12月公司產品研發市場投入規模為5.54億元,研發投入較2018年同期增加36.48%。高新興中聯通多年通過連續投資并購,已經成功建立了以美國通用移動無線通信核心技術和超高速射頻rfide等技術融合為產業基礎,融合移動大數據和移動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實現移動物聯網“終端+應用”縱向一體化產業戰略發展布局。
然而,連續并購后高新興的財務績效并不好。2019年公司銷售額高達26.9億,但營業虧損11.57億,據高新興2020年公司第一季度累計財報數據顯示,高新興營業額收入為3.8億,但營業虧損5897萬元。受國內外先后多次爆發新型冠狀病毒,導致上市公司的產品生產、銷售及售后客戶服務交付環節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市場營銷啟動時間晚于往年;同時受到國內宏觀經濟環境及國內外市場經濟發展大環境的雙重影響,業務恢復進展不及預期。高新興各自的營銷部和業務部發現在線上的產品銷售額還在繼續大幅下跌。在其中從事上市公安警察服務行業方面的公司全年主體營業額業務收入規模為9.95億元,占上市公司全年總營業額的36.98%,同比大幅明顯降低38.73%;其中從事電信服務軟件行業全年主營業務收入4.98億元,占上市公司全年總營業額的18.49%,同比大幅明顯降低18.82%;其中從事電信業的全年營業額業務收入規模為9.79億,占上市公司全年總營業額的36.38%,同比大幅明顯下降17.64%。并購后,高新興與部分國內高端物聯網領域龍頭企業長期估值差距形成較大的投資價值收益反差。如廣和聯通2019年初和第三季度分別發布全年財報及其數據平均顯示,其在季度全年實現營收為19.67億,同比2018年同期增長48.01%,凈利潤同比上年同期增長85.65%,達到2.23億。雖然并購帶來的總體戰略管理成果顯著,但高新興并購后績效不佳,主要原因在于忽視并購帶來的風險。
(一)高溢價并購業績承諾實現風險
高估值高資產溢價的企業并購項目實施過程完成后,往往由于市場宏觀經濟形勢變化、行業發展周期結構調整或者其他突發事件而直接導致并購資金鏈發生斷裂,從而直接引起并購標的方與企業銷售業績以及承諾目標無法有效實現、各方互相扯皮,進而關系陷入僵局。在高新興收購埃特斯的成功案例中,在收購標的控股公司2018年實現凈利潤大幅下跌且只有1100多萬元的業績情況下,業績溢價承諾方并未給出超高的公司業績溢價承諾。此外,標的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比率水平也急劇大幅上升。2018年8月標的上市公司的平均資產負債率預期為22%,2019年1~8月迅速飆升一倍至67%。標的上市公司近期資產負債率持續飆升,業績預報承諾有效兌現能力存疑。
此次收購高新興創聯、高新興物聯、高新興國邁、高新興智聯、高新興訊美、江蘇公信通等存在公司商譽虧損減值的不利跡象。如果收購公司近期無法與其他收購標的之間進行繼續合作實現有效資源整合并充分發揮戰略協同效應,收購標的公司可能繼續面臨預期業績業務經營未能到達公司預期或未來業務經營市場環境可能出現重大不利因素變化等特殊情況,存在進一步增加商譽虧損減少估值的重大風險,將對收購公司未來期間的財務損益造成不利影響。
(二)連續并購風險
高新興在今年新股掛牌上市后的再次全資控股并購一直都已經是依然處在高速發展進行時,自2011年以來大大小小的再次全資控股并購交易次數已經合計8次,其中每家全資控股交易公司完成對應競價交易金額不超過億的再次全資控股并購交易次數合計共有4次,分別依序是2011年1.79億再次全資控股收購重慶訊美電子有限公司51%股權公司全部股權、2015年再次全資控股收購12.88億元、再次全資控股收購創聯電子100%股權和國邁科技90%股權,2016年1.48億元,再次全資控股收購公司控股股東中興智聯84.86%公司全部股權、2016年6.81億元再次全資控股收購公司控股股東中興物聯84.07%公司全部股權。
連續性的并購通常會直接產生以下三大問題:第一,初期連續并購經營效果通常會比較好,但隨后并購效果越來越差,甚至可能會連續爆出“地雷”;第二,規模投資成長、戰略投資布局綜合效益明顯,但并購贏利模式成長明顯趨于滯后;第三,凡并購偏離公司核心經營業務,其并購失敗率必陡然急劇上升;第四,連續性的并購經常給上市公司內部帶來巨大的長期財務經營壓力,以及潛在的正常經營率和業績下滑風險。
四、對大連市信息技術企業并購的相關政策建議
(一)大連市信息技術企業應積極利用技術并購提升國產工業軟件的競爭優勢
工業智能軟件技術是推進智能化工業生產的重要核心技術工具,在推進我國現代工業向高端智能化及工業高端智能化生產方向快速轉型過程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技術上的變革將為國產化的工業應用軟件發展帶來諸多新機遇,在各行業智能化轉型背景下,技術并購是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大連市信息高新技術企業還需用好現有資本導向市場金融工具和實施相關產業金融優惠政策,積極參與投資并購,通過高新技術投資并購方式實現業務差異化并在競爭發揮優勢,不斷優化提供新技術產品和新的解決模式方案,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完善軟件應用生態,促進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同時,大連市工業信息電子技術龍頭企業在信息技術股權并購中仍然應更加注重軟硬件上的結合以及通過產業各方協同協力發展,工業信息軟件化的發展仍然受諸多產業上下游因素制約,需要通過產業各方協同大力推進。工業應用軟件的技術發展的新高度依賴設備、網絡、平臺等基礎設施。因此,信息技術企業應結合核心技術優勢通過并購向產業鏈的橫縱向拓展打開成長空間。全產業鏈并購契合了大連市信息技術企業長遠發展的需要,亦迎合了國家信息產業政策的發展方向。
(二)大連市信息技術企業應加強技術吸收整合能力
大連市信息技術企業應堅持創新驅動,聚焦數字科技與新技術應用,以技術創新引領市場發展。在通過技術并購進行開放式創新的同時,不能忽視內部研發投資,應充分做好相關技術儲備,夯實技術基礎。企業并購之后能否提高企業創新績效、財務利潤直接取決于并購后的整合吸收能力。企業在并購后,應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整合模式,一方面著重吸收目標企業的技術知識,另一方面關注以此為基礎的創新改進,立足長久發展。從戰略層面上來說,企業并購后可以對新的整體在公司性質、經營方針做出一定調整,以確保最大程度利用雙方的核心競爭力和其他優勢,在保證雙方目標的同時爭取共同利益最大化。
企業之能夠有效地實施技術并購,企業的吸收能力非常關鍵。技術并購企業在行為開展之前應對自身的吸收能力有合理評估,尤其在技術人員占比、專利存量方面,否則可能很難實現預期的創新績效。由于技術型人才握有核心技術,是公司的核心價值,因此企業應對目標企業技術人員的工作高度重視。并購后的首要工作是完成文化整合,形成以并購雙方企業為基礎、發展觀一致的文化理念;接下來就是考慮如何留住人才,可以對企業的人員構成、福利分配、補償制度及激勵機制做出改變,適當提高技術人員的比例,同時也要注意與員工之間的溝通,真實了解他們的需求,從物質和生活上留住人才。
(三)大連市信息技術企業應當防范全產業鏈并購潛在風險
全產業鏈并購也存在一定潛在風險,大連市信息技術企業應結合自身技術優勢來選擇并購戰略,企業應從提升客戶服務體驗角度出發,在企業具備長遠管控力和風險承擔能力的實際前提下,針對自身經濟戰略發展需求適時進行戰略并購,從而有效完成全球經濟和人類社會的相互合成驅動效應。全產業鏈的并購需要企業權衡自身的技術優勢劣勢,結合自身的戰略需要選擇目標公司,不應該盲目追求連續并購實現規模的增長,應根據并購目標的技術資源互補性選取合理的并購模式與路徑。在5G并購時代即將來臨的大市場背景下,并購對于產業鏈上游一些具備一定高成長性的科技企業,依靠利用信息化高新技術可以實現全面在產業鏈各個環節之間的有效對接,被公司并購的各個產業公司之間可以實現產業最大限度的技術資源共享,促進企業組織間的產業知識產權轉移,快速與并購子公司在目標客戶、技術和核心產品等等諸多方面之間形成產業優勢互補和產業生態圈的協同。
五、總結
人工智能技術背景下大連基于信息電子技術領域企業的快速并購合作可給企業帶來多種經濟效益:第一,快速并購獲得高新技術,提高并購企業技術創新力,實現并購企業技術戰略創新轉型改造升級;第二,合作伙伴引進新的人工人機智能信息技術,發揮并購協同效應,使參與并購企業雙方的綜合生產力和經營規模都進一步壯大擴展,占據更多的并購市場;第三,優化并購資產管理結構,降低并購行業競爭風險,提高并購企業整體經濟效益;基于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企業并購雖然能給企業帶來許多經濟效益,但是在并購支付交易過程也可能存在一定風險,比如并購支付交易風險、并購交易環境優化風險、整合資源風險。企業在目標并購前期還需充分深入調研目標并購融資目標,充分考慮目標并購融資對象自身擁有的專業資源和并購企業自身可能缺失的并購資源之間能否及時形成優勢互補,制定詳細的企業并購融資計劃,選擇合適的針對目標并購企業和各種并購融資方式,采取適當的管理方法,以減少在高技術領域里發生的并購風險。
參考文獻:
[1]曾江洪,劉曉薇.創新要素流動視角下企業技術并購的創新績效研究[J]. 工業技術經濟,2021,40(01):106-114.
[2]王宛秋,馬紅君.技術鄰近性,研發投入與技術并購創新績效——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的視角[J].管理評論,2020(06):104-113.
[3]馬雙,鄒琳.知識重疊、知識庫特性與創新績效——來自機械制造企業技術并購的實證[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01):146-152.
*課題支持:數字并購賦能大連市制造企業轉型升級路徑與對策研究-大連市社科院課題(2022dlsky175);數字并購促進大連市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與對策研究-大連市社科聯課題(2022dlskzd110);遼寧省新冠疫情沖擊下數字并購促進遼寧省制造企業創新績效提升路徑研究-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
(作者單位:大連東軟信息學院信息與商務管理學院。姚曉林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