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琦 王驍
摘要: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包括創新、專注、敬業等人文精神。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是我國師范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是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雙師型”教師。通過分析當前職業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設置的現狀,認識到推進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專業發展應優化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將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升華作為主要內容,全面提升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學生培養的質量和效率,進而推動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整體發展。
關鍵詞:工匠精神;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課程設置
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包括創新、專注、敬業等人文精神。工匠精神與職業素養培養關系密切。當前,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技能,而且需要有較強的職業素養,而工匠精神就是職業素養的代表之一。本文通過對工匠精神的分析闡釋,以期優化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課程設置,全面提升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學生培養的質量和效率。
一、職業師范教育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認識基礎
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是為職業技術院校培養師資的特殊師范教育,是我國師范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簡言之,是培養“工匠的老師”的教育。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不僅具有師范及道德屬性,而且具有職業及技術屬性。
2019年國務院頒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為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指出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應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全面推進“三全育人”。《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專業的課程內容要體現專業性、職業性、師范性‘三性融合的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師德教育和工匠精神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是一門內容豐富、精神導向明確的基礎性通識課,其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有著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教育功能。學好這門課程有助于學生感受、體會、分析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現象,使學生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感悟文化,培養學生主動思考探究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掌握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職業院校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職業技術師范教育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現狀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已經成為職業院校學生的必修課程,國家也在通過多種形式提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依然無法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雙師型”教師,而大部分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專業技能、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上,對于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工匠精神的傳承關注程度不高。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包含的教學內容比較龐雜,而當前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專業所開設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大多與高等院校該課程教學內容相一致,缺乏專業特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課程設計中對于與工匠精神相關的內容未進行歸納整合,未把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放在重要位置,以致導致學生對于新時代工匠精神的理解不夠深入,無法在工作中踐行、傳承新時代工匠精神,影響了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三、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助力工匠精神培養的對策
關于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我們可將其理解為秉承愛崗敬業、尊師重道、誠實守信、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在工作中應牢固樹立質量意識、責任意識、創新意識的精神。工匠精神是職業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專業學生需要學習的重點內容。只有合理規劃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設置,才能夠有效培育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升華,提高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能力,進而培養出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職業技術師范教育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需明確“學習并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課程學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并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教師應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幫助學生完成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有效學習。
(一)精選“工匠精神”的教學內容,落實教學的重難點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中涉及“工匠精神”的內容有很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掘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中的教學資源,講透“工匠精神”的歷史邏輯,引導學生理清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工匠精神”與新時代的“工匠精神”的傳承關系,促使學生掌握“工匠精神”的現實價值。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所蘊含的“工匠精神”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專注精神。比如,成語削木為鐻、千錘百煉等講的都是排除雜念,全身心投入工作,用忘我的精神去從事工作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才能做出精品;其二,不斷鉆研探索的精神。比如,莊子的《庖丁解牛》一文中所介紹的庖丁就是古代匠人的杰出代表。庖丁所追求的已經不是一般的技藝的熟練運用,而是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歸屬。《道德經》中指出的“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成于精。”強調的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其三,勇于開拓創新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發明創造的內容燦若繁星,不勝枚舉。比如,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四大發明、三國時期發明制造龍骨水車的馬鈞、詳細記錄了明代我國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情況的著作《天工開物》等,都展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不斷開拓創新的“工匠精神”;其四,堅持不懈、精益求精、誠實守信的執著精神。學生所學過的古詩文《賣油翁》《魯班學藝》等,其主人公都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堅持不懈、精益求精、誠實守信的“工匠精神”。
新時代的“工匠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工匠精神”是一脈相承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弘揚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提供了理論依據,指明了前進方向。新時代“工匠精神”包括創新、專注、敬業等人文精神,其中創新是核心要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點講解“工匠精神”的內涵,促使學生將所學內容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延續傳承“工匠精神”,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推陳出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工匠精神”,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為中國經濟的發展騰飛、為偉大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將“工匠精神”教學貫穿職業文化教育的始終
課堂教學是教育開展的主要渠道。在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時,教師應根據課程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創新教育途徑和方法,增強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教師可將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工匠精神”的內容整理匯總成一個獨立章節,在課堂上進行重點講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翻轉課堂、慕課、微課堂、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除了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外,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網絡直播授課成為了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直播課程教學的優勢,提高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學習效率。
教師除了在專門開設的中國傳統文化課上向學生傳授“工匠精神”之外,還可以在思政課、相關專業課、語文課及其他通識課的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的主要觀點及經典案例,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工匠精神”的實質內涵,樹立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職業院校應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辦學優勢,在學生技能實習階段融入“工匠精神”教學,使學生在實習崗位上獲得工匠精神的鍛煉,展現其自身的工匠精神風采。學校還可以在原有的實訓教學基礎上提升標準,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提升其自身職業自信心,對所學的“工匠精神”產生強烈的認同感,進而實現自身內在精神的提升。
為了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加深對“工匠精神”的把握,學校可圍繞“傳承大國工匠精神”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活動。比如,邀請知名專家學者組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講課組,針對“傳承大國工匠精神”展開專題講座,通過同步直播的形式實現優質資源共享。通過舉辦知識競賽、征文比賽、經典作品誦讀競賽、學生成人禮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營造濃厚的文化教育氛圍
職業院校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誦讀經典文本,喚醒學生自我學習的意識,引導學生苦學深思,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課外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涵養其性格品味,提升其人文素養,成就其美好人生。
除此之外,教師在校園中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有效引起學生的心理認同,使學生在濃厚的“工匠精神”人文氛圍中受到影響,不斷前進。教師可在學校宣傳欄、教學樓的走廊、宿舍樓的公告欄等重要的位置展示工匠大師的名言名句進行“工匠精神”的宣傳。在校園網、校園公眾號等網絡平臺分享工匠藝術、大師力作等,通過周期化、常態化的宣傳,展現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多元化內涵。通過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圍繞其打造校園文化品牌,提升學校整體育人水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華夏兒女的驕傲,是炎黃子孫智慧的積淀,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新時期,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升華尤為重要。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科學家的前沿引領固然重要,能工巧匠的中流砥柱作用也需要高度重視。職業技術師范教育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符合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幫助學生掌握欣賞美、享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增強學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提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力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力,傳承與升華新時代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 張弘.轉型背景下省屬高校職業人文教育的實施策略[J].現代交際,2016(23):2.
[2] 王小逢.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重構和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2020(02).
[3] ?唐愛明.高校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困境及應對策略[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3):7.
[4] ?段云菲,胡志偉.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路徑[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1(02):4.
[5] ?趙北京.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工匠精神[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17):26-27.
收稿日期:2022-04-02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師范類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202002325015012)階段性研究成果;廊坊師范學院基金項目“師范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載體創新研究”的階段性成果(JQ202006)
作者簡介:王瑋琦(1985- ),女,廊坊師范學院期刊部編輯,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