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還不夠成熟,再加上受到之前中考成績不理想、即將走出校門參加工作的就業壓力以及現階段社會對中等職業院校的不正確認識,甚至是一些家庭層面的因素等,都給這些學生的心理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傷害,非常不利于他們的發展。現階段怎樣更好地根據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提升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層面的指導,讓他們能在一個平穩、健康的環境中成長,迫在眉睫。
關鍵詞: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農村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很大一部分來自附近的鄉鎮和一些偏遠的地區,在家庭組成上也有一部分是單親家庭、貧困戶和留守兒童,由于平時缺少家庭督促,他們在校學習成績不理想,還經常惹出各種各樣的麻煩。現階段正是學生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重要階段,多種因素使他們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并且長期困擾著他們,這讓學校的教學進度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不利于農村中職學校的發展[1]。
一、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因素
(一)自信不強
由于中職院校中的大多數是中考成績不理想,沒有考上理想高中的學生,因此,這些學生不自信、生活迷茫,沒有人生規劃和學習動力,其中一部分學生學習能力弱、基礎差,導致在中職階段進行課程的學習時難度大、學習吃力,經常受到來自家長和其他學生的嘲笑,這樣長期下去就出現一種自卑感,再加上來自家庭、社會的各種壓力,讓他們開始對學習產生反感,也給教師開展心理輔導工作造成了很大麻煩。
(二)家長不重視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一些家長都盼望著自己的子女能夠通過學習出人頭地,但是當自己的子女在中考中落榜,選擇中職院校就讀時,在家長的眼中就認為孩子以后在事業上不會有太大的起色,這讓家長對學生開始失望,不再像以往那樣把時間、精力都放在學生的教育上。他們認為,學生在學校只要是不違法亂紀就可以,對學生在校的表現也不聞不問,不和教師交流、溝通,這就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嚴重的傷害[2]。
(三)網絡的危害
多媒體時代的到來讓中職學校的學生過早地接觸到了網絡,也通過利用網絡開闊視野、充實自身。受網絡的影響,中職學校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開始發生了變化。通過瀏覽互聯網上各種各樣的信息,中職學校的學生也開始不斷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但這其中也有一些消極的、負能量的新聞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這讓中職院校班主任工作的開展面臨著不小的挑戰[3]。此外,豐富多樣的電子游戲吸引著大批中職學校的學生,以至于他們在課上就用手機玩電子游戲,不專心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把自己的在校學習時間和家長給的零用錢都放到游戲上,這也不利于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探究
(一)建立長效機制
由于現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尤為突出,要想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農村中職學校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建立完整的符合當前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讓這項教育變得規模化、常態化。首先,在規章制度的制定上,農村中職學校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完善制度,然后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師期末對學生的教學考評中,并將成績記錄到學生學年評優的總成績中,這樣便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共同提高師生的重視程度。
然后,在人員配置上,農村中職學校不夠充足,需要學校的管理層發揮自身的帶頭作用,做好自身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要兼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職務,督促教師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質量以及監督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情況,要不定期地抽查教師有關心理教學方面的教案和教學目標,多關注那些心理上曾經出現問題的學生,看教師是否對其進行心理方面的教育,接受教育之后的狀態。通過這些措施讓中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態化。
(二)加強師資建設
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師資力量的增強,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人情況不同,因此需要相關心理教師依次在周邊村鎮的中職學校進行一段時間的實習培訓,讓他們了解不同村鎮在開展這個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關要求。不同中職學校的心理教師之間輪換實習還能讓彼此得到鍛煉[4],在實習過程中積累教育教學實踐,這樣不僅能夠培養教師團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力,還能讓教師學習到在處理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問題的經驗,為后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很好的借鑒,從而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這樣當他們實習結束回到中職學校時就能夠憑借專業的心理教學技能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效果,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促進中職院校和學生的共同發展。
(三)深度剖析教材
在現階段的中職學校教材中有很多關乎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就要將這些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內容靈活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和學生共同剖析和解讀中職教材中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并將這些板塊單獨拿出來在課上一起學習討論[5]。比如,在學習“社會的公共關系”這一章中“語言交流”一課時就要重點探究,把教材中的案例和班里的學生情況進行比對,看其是否存在平時想要和他人交際,但是由于自身的因素又不敢和他人說話的情況,這都屬于存在交流心理障礙,可以在私下給學生進行心理層面的疏導,幫助學生矯正心理問題,也要在課上讓學生多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知識,明白生活中出現一些基本的心理層面的問題時該怎樣有效地解決,形成健康的心理,了解調控心理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學習和探究慢慢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四)創新教育載體
中職學生活潑、好動,因此,經常開展校園活動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自身的素養,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中職學校的學習強度低,學生的升學壓力較小,因此可以面向全校師生開展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身心理暗示、心理承受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6]。例如,“發現美”的主題朗誦比賽、心理健康情景劇、趣味心理測驗等各種各樣有關心理健康層面的活動。通過活動,學生能了解并掌握怎樣形成健康的心理,怎樣有效避免消極的心理情緒等方法和知識,加深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這些有助于提升中職學校學生的身心健康,增強綜合素養。
(五)增設心理咨詢室
據調查統計,農村中職學校的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經常向家長、教師撒謊,吸煙、早戀等,這些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已經嚴重影響了學生在校的學習和發展。造成這一系列現象的原因就是學生的心理層面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問題。對此,教師要在學生心理教育方面下足功夫,探究引發學生產生這種心理的原因,尋找問題所在,靈活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給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引導,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并加以改正。對于班級中那些厭學、打架、經常焦慮的學生,要利用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在課后與其進行交流、溝通,一對一地互動,并針對他們身上的問題、產生不良心理的原因進行針對性的解決和糾正,增強其意識,促進其心理的健康發展。
(六)開展家校共育
家是學生受教育的首要場所,而校園則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社會性場所,因此,家庭、校園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以及教學環境等都會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在傳統的家庭教育模式中,由于家庭、校園之間沒有一種便捷、有效的溝通交流機制,導致從家長、學校方面看到學生的實際狀況比較片面,而且家庭教育方法也沒有針對性,一旦學生產生了特定的心理健康問題,而校方或者家庭方面沒有及時發現并做出適當的指導教育,則必定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7]。
1.強化合作意識
首先,學校方面要讓學生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及意識,利用家長會等途徑,借助教師的合理講解及指導,使學生家長認識到家庭對學生心理的巨大影響,并幫助學生家長掌握學生的特點以及心理健康狀況,掌握學生產生身心健康問題、行為問題的重要原因,使學生父母學會合理而行之有效的家教方式。
其次,學校方面還可組織學生父母參加家庭教育講座,使學生父母在回憶中反省、分享自身的家庭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再借助教師的合理引導,幫助學生父母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從而糾正家教中的不合理之處。
最后,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搭建家長、教師雙方有效、及時、簡單的交流橋梁。家長在教育中出現疑問的時候,可以直接利用網絡平臺與教師進行交流。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對家長的心理教育做出引導。另外,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學模式中,最關鍵的便是教師與家長雙方的交流,教師要重視自己的表達方式以及心理疏導方法,而不能通過說教的方法把家長置于尷尬的狀態,傷害家長的自尊心,從而導致家長產生焦慮甚至不滿的心理[8]。
2.引導教育觀念
無論家長還是學校方面,都要意識到單靠一方的教育無法對學生實施合理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要減少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之間的障礙,提高各方的協作意識,從而形成一種高效、合理的協同教育管理機制。同時,中職學校也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通過定期的心理教育與培養活動,使教師意識到家校合作共育心理健康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及其意義,幫助教師主動地協助學生父母處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各類實際問題。因此,當學生在校出現了“成績下降、言語矛盾”等問題時,教師不妨通過與家長進行更進一步的交流,剖析學生出現此類問題的原因,進而通過各方的共同合作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學生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很多家長不但教育觀點過時,而且家庭教育方法也過于簡單、粗暴,在實施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并未顧及學生的主體意志和事件的客觀因素,給孩子留下了一定的心理陰影,造成了長遠的影響[9]。所以,學校方面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家長群體中樹立相應的教育權威地位,促使家長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主動向老師尋求幫助。教師通過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互動,不斷改善家長的教學觀念,提升其教育水平。
3.構建協調機制
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開展,學校方面要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構建一個由校方領導、校方負責人、家長委員會三方由上至下的線性協調機制。其中,校方領導主要負責協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各種教育工作,調整各方的教育力量,形成一個統一的合力,進而提高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校方負責人則要發揮學校方面的教育指導作用,對教師進行統一管理,制訂明確的家校溝通計劃,保障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順利展開[10]。
當前農村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在學習和成長方面備受國家和社會的關注,但心理健康層面的問題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一個隱患,同時也嚴重影響了農村中職學校的發展。對此,要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層面的教育,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著重發展家校共育,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的發展,促使其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莊妍,王作亮.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路徑探究[J].教育導刊,2016(5):17-20.
[2]杜亞峰.探究中職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路徑[J].現代職業教育,2020(16):198-199.
[3]王麗麗.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路徑探究[J].科技風,2019(15):65,90.
[4]呂麗麗.中小學與社區心理健康教育合作路徑探究:以大連金州區為例[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4.
[5]李喜梅.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變革的路徑探究[J].鎮江高專學報,2019,32(1):82-85.
[6]古冰,鄧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研究[J].科技文匯,2018(7):145-147.
[7]徐吉云.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云南省農業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
[8]孔鈴錸,劉艷婷.淺談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J].河南農業,2007(8):8-9.
[9]白香蘭.西部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A].2014年全國教師教育探索與實踐經驗交流會論文匯編[C],2014.
[10]賈文靜,徐丹.加強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研究[J].職業,2018(34).
注:本文系湖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與實踐研究”(編號:zjzb2020206)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玉琴(1976—),女,侗族,湖南懷化人,本科,中一,研究方向:政治教育教學、班主任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