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加強假期生活指導,挖掘育人價值,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筆者所在學校開展了基于本土文化的假期實踐活動,以豐富的體驗活動讓學生的語文視野從教科書投向了社會,有助于學生開闊眼界,增長見聞,積累寫作素材。同時還可以讓作業形式更多元,使學生更樂于學習語文,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假期實踐活動;語文素養;本土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2)18-0161-03
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外來務工人員家庭,根據調研發現,目前很多學生的寒暑假生活都處于以下狀態:家長因忙于工作無暇陪伴學生,缺乏對學生假期生活的指導和規劃,學生的寒暑假時間在托管班或者家里吃喝玩樂的散漫狀態中慢慢消磨。近幾年來,筆者所在學校充分認識到本校、本地區的條件和優勢,聯動社會力量,在二至五年級學生中開展了基于本土文化資源的小學語文假期實踐活動,并探索出了一些實踐策略,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一、本土文化作為假期語文實踐活動資源的
價值
文化對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影響巨大。筆者所生活的城市為廣東省佛山市,佛山身處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源遠流長,有“陶瓷之都”“武術之鄉”“美食之鄉”“千年花鄉”“粵劇發源地”“民間藝術之城”等美譽,自然景觀豐富,民俗文化興盛,歷史街區遍布,是一座崇文尚武、名人輩出、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文化名城。文化與教育相互影響,認識本土文化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佛山具有內涵豐富的嶺南文化,教師可以將其作為鮮活、生動的課程資源納入語文實踐教育計劃。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雖然居住在城市,但是大部分是隨遷子女,父母一輩對本土文化并不熟悉,如果學校利用寒暑假開展基于本土文化的課外學習活動,可不斷加強新一代對地方優秀文化的認知。
二、以本土文化開展小學語文假期實踐活動的策略
(一)挖掘資源,歸類假期語文實踐活動主題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生活處處有學問,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從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中選擇教學素材。這幾年來,學校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經過考察、訪談,挖掘、整合本土文化資源,開展了涉及多個主題的寒暑假實踐活動。
①“古鎮文化”主題。教師開設介紹本土文化的主題小講座,并帶領學生參觀名勝古跡、傳統作坊、名人園林、文化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概念館,走進古街古村、龍舟基地、民間藝術社、美術陶瓷廠,尋訪武術名人紀念館,追尋千年古鎮發展的足跡。②“我們的年俗民俗”主題。開展過年傳統文化比較與探究,學習拜年禮儀、年節詩詞和春聯、年節食品制作,到本地花卉培植基地了解年花及其意義,在武術拳館觀賞龍獅、大頭佛表演等,讓學生認識文化底蘊深厚的本土傳統年俗。③“我們的文學藝術”主題。邀請語言藝術家教學生朗誦國學名篇,邀請本地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教學生剪紙、做獅頭、做花燈。④“我們的科技環保”主題。帶領學生參觀公安局的智能交通指揮中心、科學館、污水處理廠、少年創客工場,參與環保袋創意涂鴉、硅藻泥藝術創作等體驗活動,接觸前沿科創成果,培養學生對新興行業、AI創新實踐的熱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了解“智慧佛山”。⑤“我們的美食”主題。到青少年軍校參加戶外綜合實踐活動;在社區服務中心跟隨家長義工學習烘焙;參觀本地中華美食名店,了解傳統美食的制作歷史和體驗制作過程;到本地馳名中外的百年酒廠考察嶺南酒文化。⑥“公益活動”主題。與社區老人開展聯誼活動;和社工一起慰問社區獨居老人、低保困難老人。⑦“運動保健”主題。與武術協會合作,請教練開展武術套路教學;邀請佛山市紅十字會的培訓師為學生開展應急救護技術的培訓;走進社區,參加專業社工開展的“心靈小屋”心理工作坊活動,邀請社工共同開展歷奇活動。
以上多元化實踐環境和體驗課程,增強了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使其更樂于在生活中識字詞、學知識。幫助學生增長了學識,提高了藝術品味,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強了想象力,從而實現了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遵循“導、趣、悟”的思路,實施假期語文實踐活動
學校把假期實踐活動和語文學習相結合,建立清晰的目標,目標中包含了有利于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活動,貫穿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教師以學生為主體,按照“導”“趣”“悟”的思路,以突出主動學習、合作學習、開放學習、發現學習,把各個活動環節落到實處[1]。
1.做好前期準備
比起平日,寒暑假期間教師和學生沒有課業的束縛,有比較充足的時間,這為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提供了基本保障。在實踐活動開展之前,學校招募對此研究感興趣的語文教師組成指導教師團隊,招收來自不同年級的學生組成活動團體,將指導教師和活動學生按年段進行分組。教師團隊認真確定研究主題,對活動目的地進行實地考察,聯合合作單位共同確定具體活動方案,邀請擁有扎實專業知識和講解技能、濃厚教育情懷的社會專業人士、家長義工共同擔任導師,共同備課,有助于促使活動目標落到實處。
2.“導”在行前課程
學校在開展每個專題活動前都會開展“活動前課”,讓學生明確研學課題、行程安排、注意事項。如結合“探尋廣東粵劇博物館的旅行”,課前與學生共同討論設計研學旅行手冊,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制定參觀路線,寫活動方案;開展研讀粵劇的歷史、了解粵劇名伶的故事活動;開展“寫導游詞”和“說導游詞”的輔導課,鍛煉學生創作導游詞和脫稿表達的能力。
3.“趣”在活動過程
假期實踐活動范圍廣,注重學生親身經歷,注重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去體驗,如參觀、探究、調查、訪問、角色扮演、動手操作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鑒賞能力、探究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如開展“我們的美食”主題實踐活動時,教師帶領學生到本地有三百年歷史的老店“德心齋”開展研學,讓學生親眼見識“醞釀扎蹄”的制作過程,并充當記者采訪廚師,聆聽傳說故事,親自動手制作。學生在參加這些活動時細心觀察記錄,在采訪、動手制作的過程中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4.“獲”在行后課程
教師盡可能讓學生有抒發自己想法和看法的時間和空間,提倡分享、互相激發、善于接納、主動提升。如高年級學生進行寫隨筆、寫調查報告、制作活動紀念冊、演講等專題訓練,低年級學生進行寫句子、寫片段的習作起步練習和分享感受的口頭表達訓練。這些成果展示、分享從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比拼,到活動組和活動組之間的交流,螺旋
上升。
三、小學語文假期實踐活動取得的成效
新課標指出,要多讓學生體驗生活,有助于發展學生感受、理解和欣賞的能力,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2]。
(一)有助增強文化認同感
在這個“天地為課室,社會為課本”的假期實踐活動中,學生感受到一條古巷、一棟舊房、一棵老樹、一曲古韻都有著獨特的人文故事。如五年級的一名學生參觀石灣美術陶瓷廠后在游記里寫道:“陶藝師低頭專注地完成手中的作品,他們身上有一種獨特的氣質,讓我們不自覺地放輕腳步,不自覺地被他們吸引,我想那應該就是他們身上的匠人精神吧……”四年級的一名學生在參觀廣東粵劇博物館后寫道:“古老的戲臺、金燦燦的八音鼓、五彩的面譜、熠熠生輝的戲服,都在訴說著佛山的古往今來,粵劇名伶輩出,好戲連臺。雖然我不會唱粵劇,但我以家鄉為榮!”
(二)有助體察人情美好
假期里讓學生在活動中與同伴交往、與成人對話、與社會接軌,能使他們感知人情美好,形成健康、樂觀、向上的品質。如暑假里,八十名學生到青少年軍校參與團隊創建,有的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我們不再是一盤散沙,我們唱響了隊歌,擰成了一股繩,我們分工合作,下河撈魚、摘瓜分果、生火做飯、洗菜烹飪,做勤快聰慧的小能手;我們分享美食、收拾整理、垃圾分類,做互幫互助的好伙伴……”
(三)讓習作有源頭活水
生活能為寫作帶來創作的動力和源泉。很多學生生活體驗不足,寫作時存在缺乏積累、無從下筆的情況。而假期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打開視野,豐富經歷,多方面了解時代所涌現的事物,儲存在記憶中,轉化為內心感悟,進而流暢地表達出來。如四年級學生在寫單元作文“推薦一個好地方”時,由于學生接觸過雕梁畫棟、莊嚴輝煌的殿堂,山水相映、鳥語花香的古村,曲水回環、奇石巧布的名園,滿目翠綠、天高地闊的郊野,高樓矗立、繁華喧囂的商業地標,因而可選的素材多了,少了生編硬造,在寫作時下筆如有神。
(四)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
《人是如何學習的》一書指出:“比起其他生物來說,人生來就是一個靈活的學習者、主動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行動者[3]。”以往的假期作業通常是讓學生做練習冊,抄寫字詞或者閱讀教材上要求的必讀書目,比較單一、枯燥。同時,針對學生上交的假期作業,教師往往將其堆在一邊或者稍微翻看一下,沒有作出及時有效的評價,學生體會不到完成作業的收獲和意義,因而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不高,隨意應付的情況比較普遍。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師要適應數字化的生活,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作業方式,改變枯燥的紙質作業,讓學生自己去規劃假期生活,主動學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記錄和分享實踐活動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實踐中,教師可抓住學生思維靈動、信息技術掌握快的特點,指導學生利用多媒體或自媒體完成作業或者點評他人的作業。如指導學生使用手機軟件錄制朗誦片段,學習拼接、美化作業圖片,制作簡單的幻燈片或者美篇,利用微信朋友圈分享學習成果或者多人視頻互相點評作業,由此讓學生主動分享假期見聞,思考作業呈現的角度和方式。同時,指導教師、研學導師要及時參與其中,從“情感態度(主動交往、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勇于克服困難)”“合作交流(懂得配合和幫助、樂于表達和傾聽)”“學習技能(懂得搜集、處理信息)”“成果展示(參與匯報和競賽、成果有新意)”等方面去評價學生,并以鼓勵為主,評選和表彰“假期實踐活動小能手”。
總之,學生素養的提升是個長期的工程,光靠課內學習遠遠不夠,積極開發本土資源,讓學生在假期深入社會、深入生活,實現學科小課堂和生活大課堂的對接,打破學科界限,整合多個學科的知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體現語文課程資源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有助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培養良好審美情趣,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趙長河.語用化語文教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2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李家成,郭錦萍.你好,寒假!——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李穎玲(1974~),女,漢族,廣東臺山人,本科,小學語文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Rebuilding Holiday Practice Activities for Students' Chinese Literacy
Yingling Li
(Yidong Primary School of Chancheng District , Foshan, Guangdong, 528000)
Abstract: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holiday life guidance, excavate the educational value, and improve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hinese literacy, holiday practice activities in the author's school based on local culture has been carried out. With the rich experience activities, students' Chinese vision has been transferred from textbooks to the society, which helps students broaden their horizons, increase their knowledge, and accumulate writing materials.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make the form of homework more diverse, so that students are more willing to learn Chinese, and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Chinese literacy.
Key words:holiday practice activities; Chinese literacy; native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