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世應
2014年年底,我國出臺了高考改革后實施走班教學的相應文件,隨后各省市陸續將選科走班制落到實處,新高考改革全面展開,主要是圍繞課程改革、分數改革及志愿改革三個方面,從教學、教師、學生、課程出發進行嘗試,以學生為主,尊重其選擇權,大膽創新,推動新高考改革制度的發展。
國家對高考的綜合改革是從學校招生考試制度、課程管理、教學途徑等多個方面入手,對育人的方式進行了轉變,特別是在高中階段實行選科走班制度,相比文理分科而言,讓學生具有選擇權,充分發揮出自主能動性,盡可能發揮出學生的特長優勢,根據學生的喜好公平競爭,學校能夠積極準備,大膽嘗試、探索,更好地因材施教,培養更多的人才。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面臨著較多的困難,如教學的管理、班級的管理、德育的難度提升,成本增加,且增大了任課教師的負擔等。
一、選科走班制在新高考背景下對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凸顯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愛好
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在學習課程中對知識的掌握主要是依據教學大綱要求,課堂上的氛圍較低沉,學生的個性化得不到展示,學習思維的固態化導致思維不夠靈活。而新高考背景下,選科走班制是素質教育的舉措之一,它的出現讓學校摒棄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程度劃分出來的重點班、普通班,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育的公平,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長、喜好選擇課程,發揮自身的優勢,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展現學生的個性,同時也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上更加主動、積極,轉變傳統教學課堂的死板性,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取得滿意的成績,并且還能夠讓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認知與規劃,提前著手準備,為進入大學打好基礎,從而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理想。相對傳統的文理分科而言,學生對選科走班制更加向往,且在自主選擇下其綜合能力得到提升,思維方式也有所轉變,從而達到全方位的思考,并且對自己的人生做出合理選擇。
(二)通過因材施教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潛能
選科走班制是在學生共同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分類別、分層次地進行設計,為社會提供多樣化人才。學生在這個制度下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更加符合學生成長的規律,并且打破了學生在不同學科上能力發展不足的情況。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每個人都有八種智能,但在傳統教育下這些智能并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通過選科走班制來激發學生身上的語言、音樂、空間、邏輯、運動、人際交流潛能,發揮出自己獨有的優勢,打破傳統教育僅注重學生語音、數理邏輯的發展,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長、喜好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進行學習,進而不斷地提升、加強,使之成為自己的優勢,為今后的學習、就業打下基礎,這樣也能夠讓教師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吸收知識。
二、目前實施選科走班制遇到的困境
選課走班制在落實過程中主要是受到課程管理安排、教學難度及成本增加、教師任務量加大、學生管理加大四個方面的影響,進而影響了執行的效果,對學生而言,學習質量、考核上得不到檢驗,導致部分學生出現學習態度消極、班級榮譽感降低等負面情況。
(一)在課程管理安排上不合理,并且對選科和選課的概念易混淆,導致執行難度較大
在新高考背景下,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不僅要優化課程管理,重視藝術、體育、實踐活動,并且將社團、課外活動納入教學活動中,但目前學校在安排選科過程中出現了非選考科目的課時被占用,將“選科”與“選課”的概念等同起來,認為課程只要安排齊全就可以了,忽視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性。選科即選擇科目,如語文、數學、英語等,確定了科目才能更好地安排課程;而選課則是學科中的垂直分組,如課程安排上,一周多少節英語課、多少節數學課等。新高考中采取的是“3+1+2”的模式,選科直接影響學生之后的成績,因此受到學生選擇上的影響,導致在課程管理上安排也較不合理,無法促進課程的豐富多樣性,這也就與設置的初衷背道而馳,使學生在追求教育公平性時得不到保障。
(二)教學管理上難度增大,相應的成本隨之提升
根據“3+1+2”的模式,9門課程共有12種分班的情況,面對不同學生的選擇,可以導致數量、班級安排上的差異,導致在教學過程中的管理模式、排課上較困難,并且根據學校的設備、資源等問題,投入的時間、人力增加,導致成本也隨之提升。并且在考評過程中,評判的標準、基數的變化,參考的依據減少,導致改革機制也發生了變化,使科學性、公平性受到影響。
(三)對于教師而言,工作量增大,工作內容不再僅限于學生的成績
教師的工作內容不再僅限于傳授知識,更多的在于挖掘學生的潛能、指導學生科學地選科,引導學生學習、做出人生規劃等,工作量的增加對教師個人能力、專業程度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相對傳統教學而言,學生并非單純地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是擁有選擇權,能夠讓學生自己決定去跟誰學、怎么學,因此對于教師而言,提升綜合素質,提高與學生溝通的能力成為當下的主要任務,根據實際教學情況不斷地調整,強化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師生之間等多方面的管理協調工作,除了教師最基本的工作職責外,還要考慮學生個體的發展情況,不斷地培養、激發其潛能,使其能夠不斷成長。
(四)選課走班制對學生的適應能力、學習能力、自我約束能力要求提升
選科走班制讓學生改變了原有高考教育的“一刀切”,選擇性增多,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發展空間,但與此同時,給學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需要學生對自己有清楚的認知,能夠對自己的未來負責,正確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目,盡快地適應、調整,熟悉新的教學模式,改變原有的學習習慣,為之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并且對自我約束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在選課時有長遠的目標,特別是在未來職業規劃上有明確的規劃,這樣才能在高考后如愿地填報自己喜歡的專業,而不是在填報時才后悔選科時的錯誤決定。
三、在選科走班制下促進學生發展的策略
(一)學校方面積極引導,強調新高考改革下選科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對自己未來發展的責任意識
學校要加強宣傳工作,讓學生能夠意識到選科對之后的學習、高考、未來職業選擇的重要性,加強引導,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目標,從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擇,為選科做好鋪墊。當然可以通過邀請名校的導師、教授舉辦講座、宣傳,也可以尋求已畢業的學生來講解,通過權威專家、個人經歷來讓在校的學生意識到選科的重要性,進而開始思考自己的發展,做到對自己負責、對未來負責,進而更好地實現自我管理。
(二)通過模擬選科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清楚自己的選擇
選科走班制作為素質教育的衍生品,在一定程度上還屬于探索階段,學生、教師對這個模式未來的發展持有太多不確定性因素,因此可以在選科前組織學生進行模擬選科,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甚至有挽回的余地,通過多次的模擬,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學科,從而為學生提供科學、合理的意見,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做到對自己負責、對未來負責。
(三)立足實際情況,以學生的選擇為主,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新高考模式下,學生被賦予新的權利,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學科,在這個選擇過程中,學校、教師、家長應當給予適當的尊重與支持,保障學生在選擇的過程中是出自自愿的原則,并非家長的意念,或者是出于學校的管理便利等情況,并且在選科的基礎上,還應當給予學生充足的知情權,明白自己所選擇的學科在今后能夠選擇的專業,之后學校給予的師資力量的配備、教學設備的情況等,盡可能地讓學生了解自己選擇后的情況,為保障學生個性化發展做準備,并且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真正做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為學生考慮,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進步。
(四)做好學生選科走班的前期準備,促進學生制訂長遠的規劃
選科并非學生個人的事情,而是學校、教師、父母及學生共同的事情。學生作為選擇的主體,可以聽取周圍的意見后,根據自己的情況再科學地進行選科。當接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情況較少的情況下,學生面對選科難的情況是較普遍的,因此在其尋求幫助時,教師應該及時做出反應,這就需要前期工作的準備,盡可能地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背景、家長的意見、學生的學習情況等,給出相應的建議,供學生參考。選科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能夠學習,為從事自己所喜歡的行業做準備,因此為了更好地實施選科走班制,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引導其思考,制訂屬于他們自己的長遠規劃,包括學習規劃及職業規劃,進而喚醒其發展意識,將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選擇性教育對高中新課改走班制的影響與策略研究”(課題號:GS[2020]GHB1122)的研究成果。